摘 要:2011年,被譽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由民間到官方的微博運動,催生了“微博問政”的蓬勃發展。本文在對微博問政蓬勃發展原因分析的基礎上,著力從四個方面論述微博問政勃興將對提高政府網絡服務效能和水平的推動作用:提高突發事件處置及應對能力;開辟更直接的官民互動交流平臺;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更新政府官員話語體系。
關鍵詞:微博問政;網絡執政力;提升
中圖分類號:G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021-02
作為一種便捷快速的傳播工具,微博不僅是信息傳播的寵兒,更是網絡問政的利器。由民間到官方的微博運動,催生了“微博問政”的蓬勃發展[1]。自2010年“兩會”開始,一些政協委員就充分發揮微博的問政潛力,通過微博搜集社情民意,讓“草根網民”走上參政議政的舞臺。過去的兩年,在郭美美炫富、官員直播開房、“微笑廳長”、“福建表叔”等事件中,微博以其即時、廣泛、互動的傳播優勢產生強勁的問政力度,以爆炸性的發展速度一躍成為網絡問政的新媒介,考驗政府的執政智慧。
“我們正處在一個轉換的時代,一個全新的交流時代正在代替老朽的、運轉不靈的傳播時代。[2]”“從傳播時代進入交流時代的一項基本變化在于,決策的流動方向從由上至下轉入由下往上。[2]”微博作為新媒體應用,其發布便捷、海量信息、高效互動的特性越來越受到政府機構的重視。2009年11月2日,湖南省桃源縣開通湖南省乃至全國第一家政府微博。自此,政務微博風生水起,2011年更被稱為“中國政務微博元年”,據人民網輿情監測室發布的《2012年新浪媒體微博報告》顯示,目前,僅新浪微博平臺上,通過認證的政務微博達6萬個,“微博問政”已漸成政府信息公開新趨勢。
一、微博問政蓬勃發展的現實動因
(一)微博的草根特性為普通網民參與公共事務提供了媒體平臺
1996年,科幻作家威廉·吉普森曾預言:“人人都能書寫的網絡表達,真正的生命力在于最大多數的草根。”海量的用戶是微博平民和草根屬性的自然特征,也是互聯網平等精神的體現。微博140字的限制,大大降低了一般民眾的表達門檻,草根與精英能在同一發言平臺上平等發聲,消解了話語能力的差異和話語權力的大小。與博客相比,微博更顯平等,在微博頁面上,人們能以相等的長度,在相同的位置予以回應。微博為普通網民關注身邊的焦點事件提供了媒體平臺。只要能上網,不管何人何地,都可以對公共事務發表意見,進行輿論監督。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認為,“微博這一自媒體的代表,使得技術與政治、公民權利產生了共鳴。微博為民眾的政治參與引入了一種新的力量,在很大程度上補正了過去對于來自社會、草根等多元話語平臺的意見進行屏蔽的狀態,能夠有更多的人從更多的角度來參與公共問題解決的互動。[3]”
(二)越來越多的網民對公共事務的關注和參與是微博問政發展的巨大推動力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使得中國人社會生活獲得前所未有的公共空間,每個微用戶的參與、分享,都能形成公共輿論。在新浪微博,娛樂明星雖然粉絲最多,但真正具備社會影響力的,還是那些“有態度”的理性公民,他們更多用微博來傳播新聞事件、討論嚴肅的社會問題。微博成為公眾和網民分享信息、表達公共意見的傳播平臺。如今,所有的公共事件背后都能看到微博的力量。“7·23”甬溫特大鐵路交通事故、陜西局長“微笑門”事件、廣州“房叔”事件等等,微博都是信息傳播和公民參與的主要載體。在這些熱點議題中,微博都顯示出強大的網絡信息放大功能,并足以撼動事件本身走向及未來發展趨勢。2010年“宜黃拆遷自焚事件”中,《鳳凰周刊》記者鄧飛在新浪微博上直播了“女廁攻防戰”等后續進展,微博用戶也在第一時間對這一事件作出反應和評價,引發輿論熱潮,讓原本可能被掩蓋的自焚事件,成為萬眾矚目的公共事件。
二、微博問政蓬勃發展有助于提升政府網絡執政力
作為互聯網信息傳播的最新趨勢,微博已經成為政府和公眾表達意見的重要平臺和補充渠道。“官員開博”漸成風潮,黨政機關在微博上“遍地開花”,微博問政蓬勃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微博問政的勃興,既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網絡執政水平的必然要求。
(一)提高突發事件處理及應對能力
作為一種全新的媒體形態,微博最顯著的特征是即時性和互動性。也正是這種特性,使得微博成為政府或機構面對突發事件第一時間向公眾發布新聞的有效平臺。消息的及時性越強,越能引起受眾的注意。當遭遇突發事件或群體性事件時,政府機構開微博可以及時公布政情、資訊,獲取與民眾更直接更快速的溝通,引導輿論和公眾情緒,與小道消息和謠言賽跑。如果沒有官方的權威結論,小道消息就會大行其道,群眾恐慌心理將會在更大范圍內蔓延。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副院長喻國明指出,微博跟傳統媒介最大的不同,是讓每一個人都可以無障礙地把自己的觀點、意見、情緒在全社會面前釋放。它是現場直播,不可能事先審查。網絡圍觀一旦形成,就會對政府機構的突發事件處理能力提出嚴峻挑戰[4]。突發事件中,不但要發布得快,還要發布得準。2009年11月21日,針對昆明市螺螄灣批發市場的群體性事件,在時任云南省宣傳部副部長伍皓的主導下,云南省政府新聞辦在新浪微博開設了“微博云南”,并在第一時間對“螺螄灣”事件作了簡要說明。“微博云南”開設后,引起社會高度關注。11月23日《人民日報》載文評論說,突發事件現場的每個人都可以是“記者”,應對突發事件要 “邊做邊說”,才有主動。
(二)開辟更直接的官民互動交流平臺
網絡是社會事件的“放大器”,更是社會情緒的“發泄器”,而微博更將這兩大功能無限放大。相對而言,政府部門處于信息強勢地位,老百姓的知情權無法滿足,建立一個通暢的交流平臺可以滿足老百姓的訴求。微博門檻低,相比博客,更能吸引草根的積極參與和信息分享。政府微博的開通,去掉了政府部門的神秘面紗,給了老百姓一個表達訴求的交流平臺,讓民意抒發表達有了一個向上的通道。現實生活中,官民之間沒有束縛的即時互動還很難實現。微博的互動性能讓百姓得到更多參與機會。政府直接開通微博,是網絡問政的深化,有助于進一步解決以往問政渠道不暢、問政時效落后、問政過程不公開等問題,將被問政者置于公開的傳播環境下,使整個問政過程都處于公開的網絡監督中[5]。
事實上,在一系列重大公共事件中,微博充當了信息披露的源頭和凝聚公共意見的輿論場。政府部門微博在發布信息、溝通民意上發揮重要作用。2010年6月3日上午,廣州市發生槍擊事件,民警與持槍的犯罪嫌疑人對峙,并于當晚8時許,將犯罪嫌疑人擊斃。廣州市公安局的微博“廣州公安”對整個過程進行了全程現場直播,第一時間發布了公安機關權威的準確消息。當天,25萬余人在新浪微博上關注了這個話題,位居當日新浪話題榜首位。
(三)提高網上輿論引導能力
個人通訊社,人人皆媒體,每一條微博都可能成為輿論風暴眼。微博在信息傳播速度、廣度和便捷性等方面的優勢,加上其龐大的用戶數量,改變了傳統網絡輿論格局的力量對比,成為備受追捧的輿論新陣地。
微博形成的輿論新環境給政府執政能力帶來了新挑戰。政府相關部門能否開通微博直面民眾、應對民眾的質疑和追問,是對民意的態度,也是體現執政能力的一個方面。2011年6月26日,網爆四川會理縣政府網站發布的縣政府領導視察通鄉公路的現場照片是PS合成的,引發網民圍觀。會理縣政府管理部門尊重網絡民意,通過微博構建官民對話平臺,及時發布權威信息,做出合理解釋,成功引導網絡輿論。6月27日18時24分,“四川省會理縣政府”新浪官方微博正式上線,并發出第一條道歉微博,承認照片確系合成;18時27分,發出“懸浮照”當事人孫正東的道歉聲明;18時40分,貼出領導視察的原照、PS照的對比圖,并表示“歡迎網友們批評指正,感謝網友們的關注和批評”。從曝光到道歉,時隔僅20小時25分鐘,政府部門實事求是、及時快速的輿情應對態度與微博的綜合應用使輿情迅速得到平息。后期當事人還開通微博推廣會理旅游,實現了對輿論的合理疏導。
(四)有助于政府官員更新話語體系
平權時代的微博問政,對傳統的行政話語體系構成新的挑戰。微博140字的容量限制,要求內容必須直截了當,語言表達必須簡潔明了。微博平臺草根化的話語環境,又導致了對話語表達方式的特殊要求。微博語言個性化、生活化,這就需要領導干部更新話語體系,學會用生活化、口語化的語言溝通,盡量淡化官方語言,增加親和力。經過認證的黨政機關微博直接代表黨政機關和官員的對外形象,要在這個平臺上更有效地發言,更有效地影響公眾,就必須重視發言的語氣、用詞,擯棄陳舊的話語體系,拋棄“公文式語言”,力戒官話、空話、套話,適應平實零碎的、人性化的交流,以坦誠、平等的態度得到網民的信任。廣東省公安廳就曾訓練微博值班民警“說話有街坊味”。有街坊味也就是有人情味,而不是官話與套話。為順應網民日趨年輕化的社會現實,改變以往傳統文本格式通緝令在網絡上有限的傳播效果,促使更多犯罪嫌疑人主動自首,2011年7月8日下午,上海徐匯警方發布一則被網友稱為“最萌通緝令”的微博——“親~被通緝的逃犯們,徐匯公安‘清網行動’大優惠開始啦!……在徐匯自首還可獲贈夏季冰飲、編號制服。親,告別日日逃、分分慌、秒秒驚的痛苦吧,趕緊預訂喔!”引發網友濃厚興趣,僅僅兩小時轉發數已突破200次。微博是否有影響力,一個重要的指標是“粉絲”的數量。從長遠來看,能否取得更多公眾的穩定關注,本質上取決于政府的發言質量是否貼近、坦誠,是否與公眾息息相通。
參考文獻:
[1]堂吉偉德.微博建設不在形式在“圍脖”意識[N].新華每日電訊,2011-06-30.
[2](美)謝爾·以色列著.任文科譯.微博力[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
[3]陳娟.微博暗戰與政治趨向[J].人民論壇,2010(10).
[4]謝苗楓,王瀚.走進“全民記者”時代[N].南方日報,2010-11-08.
[5]曹勁松.政府機構微博與官民交流創新[J].現代傳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