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語:中國新聞教育始于20世紀五四運動前夕。1918年北京大學設立“北京大學新聞學研究會”,是中國新聞教育的發端,自此算起,中國的新聞教育已有九十多年的歷史。在這九十多年中,中國的傳媒教育飛速發展。新聞傳媒教育既包括正規的系統的學校教育,也包括對新聞傳媒從業人員進行的繼續教育和終身教育。近些年,隨著數字雜志、數字報紙、數字廣播等新興媒介的蓬勃發展,我國的新聞傳播院校也積極適應信息技術對新聞采訪、編輯、制作和傳輸的新要求,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能把握不同類型媒體的傳播特點、熟練掌握多媒體傳播和現代傳媒裝備技術的“一專多能”的新時代新聞人才。然而,無論是新聞傳媒業界還是社會用人單位,對當前超常規發展的新聞傳媒教育在數量和規模上的繁榮都表現出了深深地憂慮。目前,新聞傳媒院校平均每年畢業生為3.3萬余人,而全國持有記者證的新聞工作者人數約為15萬人。顯然,新聞傳媒院校所培養的畢業生雖然在數量上已經超過了媒體所需,但在質量上卻未能滿足媒體的需求,新聞傳媒教育和媒體單位、媒介產業出現了“不對接”現象。
本期“前沿訪談”欄目特邀訪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傳播與文化研究所所長龔文庠教授為大家解讀中國傳媒產業及傳媒教育的現狀及對策。龔教授在新聞傳播領域建樹頗豐,先后有多種學術著作問世。作為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創建者,龔教授心系中國傳播專業人才教育,在他的倡導下,北大新聞與傳播學院堅守“高起點、有特色、新機制”運行原則,立足于我國國情并吸收借鑒本學科在國際上的新成果,以傳統的新聞學、傳播學、廣告學、編輯出版學等為基礎專業,同時致力于打造“特色”學科,一是開設“網絡傳播”、“國際傳播”、“傳播管理”、“整合營銷傳播”、“說服學”等其他院校新聞院系很少或未曾設置的新專業、新課程;二是在教學培養教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北大文理學科齊備的綜合優勢,貫徹寬基礎、跨學科的素質教育學方針。學科發展以人為本,通過學科帶頭人來發現、延聘人才,完善各學科的建設。龔文庠教授以專業的眼光、獨到的見解踐行著一位傳媒教育者的使命,為中國傳媒的可持續發展繼續培育著優秀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