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馬克思報刊理論分為前期的人民報刊理論與后期的黨報觀兩大類。在馬克思成為無產階級革命者后,他所提出的馬克思黨報觀成為無產階級政黨的喉舌,為廣大民眾發出聲音,打擊革命對象,凝聚政黨力量。時至今日,在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環境下,馬克思黨報觀有了新的實踐和發展。本文結合馬克思黨報觀產生的背景、核心思想,重點闡述與我國黨報的結合、與傳媒的結合、與社會的互動,從而分析馬克思黨報觀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發展趨勢。
關鍵詞:馬克思;馬克思主義黨報觀;當代中國黨報實踐
中圖分類號:G255.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09-02
一、馬克思黨報思想概況
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的形成是一個發展過程。以1848年的《新萊茵報》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歷史階段。在前一階段,作為革命的民主主義者,馬克思、恩格斯以人民報刊思想為基礎,由報刊使命觀、出版自由觀、自由報刊即“第三種因素”和新聞輿論觀四個部分組成,其新聞思想的核心是自由報刊理論。后一階段,即1848年以后,隨著歐洲大陸資產階級革命的興起,隨著各國工人運動由幼稚逐漸走向成熟,馬克思、恩格斯也由革命的民主主義者轉變為共產主義者。伴隨著這一變化,馬恩早期的自由報刊思想也被無產階級黨報觀念取代。
(一)馬克思黨報思想的兩個歷史階段
1.前期的黨報思想。19世紀70年代以后,工人運動的新高潮陸續出現德國和西歐各國,由此也帶來了各國工人政黨的誕生和各國政黨報刊突破性的發展。在這樣一個關鍵的時期,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對各個國家(德國排在首要)工人政黨報刊工作的指導過程中,既充分又多方面地闡述了他們自己關于無產階級黨報問題的一系列重要觀點和見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把政黨的政治綱領看作是黨報的靈魂。在黨報的宣傳策略上,則要“高舉旗幟前進”。黨的報刊應當能夠激起黨員、群眾和工人階級斗爭的勇氣,調子方面應當“流利而且堅定,正確的、有朝氣的并且是充滿勝利信心”。對于敵人的迫害和打擊,報紙應當堅決地予以回擊。“《社會民主黨人報》決不是黨團的簡單傳聲筒”[1],黨報應當是全黨的輿論機關,反映全黨的意志、愿望和要求。
2.馬克恩后期的黨報思想。這里所指出的馬克思“后期的黨報思想”實際上是指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中老年時期的新聞思想,也就是整個19世紀60年代他們在建設第一國際機關報時,以及70年代以后幫助建設德國社會民主機關報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系列新聞思想。在黨報性質的定義上,馬克思和恩格斯一致認為黨的報刊標志著一個政黨的誕生、發展,同時黨報也能作為武器來引領無產階級的革命運動,更能作為黨內斗爭的一塊根據地。黨報的武器論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一貫看法。他們認為作為黨報,其法寶在于它的革命理論的科學性,這足以用來武裝干部、黨員和工人群眾,從而共同捍衛黨的政治原則。
(二)無產階級黨報特點
無產階級報刊的出現是工業革命的結果之一。它一誕生便成為階級事業,并同無產階級帶有政治性的大規模獨立運動聯系起來。在無產階級報刊的發展過程中,馬克思恩格斯總結了報刊的一些特點:首先,無產階級不帶有任何階級偏見,這個階級是完全獨立的,不依附上司庇護,不顧慮任何地位、利益的損失,所以,只有由無產階級創建的報刊才能夠“保持科學的和客觀的見解”[2],真正反映社會的現實。其次,無產階級報刊實質上是真正的民主,它們不懼怕嚴峻的事實、嚴厲的批評,報刊同無產階級本身一樣善于接受批評。最后,唯有無產階級報刊敢從所有報刊中站出來,忽略民族偏見和宗教偏見。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黨報有更高的要求。第一,他們認為衡量黨報是否遵守黨紀的最根本標準,是看它們有沒有“根據我們黨的精神進行編輯工作”[3],即是否堅決貫徹了黨的綱領和策略原則。在黨的領導機構的立場上,馬克思強調黨報紀律應有所側重,必須在黨的領導機構指導下進行工作。報刊最大的優點在于每日都能對運動進行干預,它能夠成為運動的喉舌并反映出整個當前的局勢,最后促使人民報刊和人民不斷建立生動活潑的聯系。
(三)無產階級黨報的主要任務
馬克思恩格斯試圖通過報刊使革命的思想迅速地深入到最廣大人民群眾中去。他們把報刊當做宣傳和激勵的最有效手段。他們認為,只有通過報刊才能使無產階級和群眾徹底接受革命思想,無產階級政黨才能充分地動員和組織廣大群眾以及自己的同盟軍們,使他們自覺地去進行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創造新社會的斗爭。因此,無產階級及其政黨必須創辦自己的報刊,并保證其掌握在可靠人的手里。這一時期黨報的主要任務:黨報應該積極地向群眾宣傳和說明黨的理論、路線、政策和策略,對群眾進行政治教育,促使他們自覺地投身到革命斗爭;當局應通過認真的討論及對錯誤思想的批判來發展革命理論,爭取黨和革命隊伍在思想上的一致;無產階級黨報應成為揭露和打擊敵人的有力武器;在革命時期,黨報應當成為黨的組織中心,擔負起指導革命斗爭的重任。
二、馬克思黨報思想與中國實踐的具體結合
(一)馬克思報刊理論在浙江早期進步報刊傳播中的應用
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開始進入中國。到20世紀初,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速度日益加快,規模日益擴大,此間,浙江早期進步報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也起了較大的促進作用。浙江早期進步報刊不僅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時間較早,數量較多,而且在全國的影響也較大。浙江早期進步報刊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活動,不僅擴大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在浙江思想界、學術界的影響,鞏固和發展了浙江新文化運動的成果,而且也促進了浙江近代報刊體系的形成和建立[4]。
(二)與中國早期黨報的結合
中國早期黨報對馬克思報刊理論的學習: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宣傳開啟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廣泛傳播馬克思主義,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理論準備;與中國實際結合,與工人運動結合,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實踐基礎;在與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思潮論辯與較量中推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5]。
(三)與我國當代現實相結合
學習實踐馬克思和恩格斯思想,讓馬克思主義在新形勢下與時俱進,不斷創新發展,是歷史和時代賦予我們的光榮使命。學習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其次要掌握科學的方法,第三要有從實際出發的精神[6]。
1.馬克思報刊與社會的互動。馬克思提出了新聞實踐四個階段及報刊理論,即溝通理論:作為報刊首先應當具有承載輿論/對政黨和自身進行監督的權利,它日常表達的應都是人民大眾的情感和想法。“溝通”是報刊輿論監督的重要目的之一。批評理論:報刊通過批評、揭露的手段來反對不正確的統治集團,使人民群眾的利益的最大化。輿論一致理論:第一國際的報紙必須在輿論宣傳上同第一國際保持一致,黨內報刊不得反對黨的觀點。控制信息流向呈現由上而下的態勢,即輿論引導強于輿論監督。制約理論:從制度上給報刊以獨立的地位,同黨團(領導者)和全黨(群眾)一起構成一個相互制約的社會機制。現在,傳媒人員仍然能從馬克思恩格斯的新聞實踐思想中得到啟示:一定要實事求是,并且保持創新上進,保證理論與實際相符。注重引導,堅持事實與觀點的統一。確立科學理論,堅持感情與理性思維的統一。堅持黨性原則,實現“喉舌論”與“耳目論”的統一。堅持傳媒引導與受眾本位的有機結合。堅持傳媒引導與受眾心理的有機結合[7]。
2.與網絡的結合——人民報刊思想在網絡中的體現。在當前網絡傳播的現實中,各個國家都力爭將人民報刊的思想體現在傳播內容上。通常采取的措施是重點關注國家大事,細節詳細報道,促使全國人民積極參加到國家事務的討論中來,這讓人們有了一個表達個人見解的平臺,而網絡不記名的特殊性,也讓這些評論更加真實,網絡傳播的最大優點即在于此。同樣,在除了政治型事件的其他方面傳播中,如娛樂傳播、體育傳播,也同樣很好地體現了這一人民報刊思想。在網絡傳播中,人民報刊是作為全體人民的代言人來為人民服務。從政治傳播中可以看出人民報刊既對領導者的政治思想和行為進行監督,加以評論,又對人民本身的精神面貌進行鏡面反射。因此最為可取的外部環境是“毫無阻礙、獨立自主”,不給報刊“從外部施加任何壓力[8]”而影響報刊的正常運轉。這樣的運作就會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因為所報道事件的真實性,報刊得到民眾的支持和信賴,而這份信賴,又支持報刊更好地發展,才能在網絡媒體的經營上體現人民報刊思想,即以群眾為宗旨[9]。
3.我國黨報黨刊工作中的獨立性問題。馬克思恩格斯所主張、所堅持的報刊工作中的獨立性原則是:報刊的獨立地位不可動搖,應具有獨立編輯出版的權利。通過對馬克思恩格斯報刊和當今報刊的比較,不難發現,報刊和編輯部無論是在精神面貌上還是在氣質上都相去甚遠,馬克思恩格斯報刊獨立、勇猛,有一股蓬勃的生機;我們有些報刊卻是唯唯諾諾、一潭死水,甚至連事實都不尊重。縱觀以上現象,是什么原因導致上述巨大差異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報刊的獨立編輯意識不強,沒有牢牢抓住大權;二是受到各方干涉,不能放開手腳;三是我國特有的雙重管轄限制。
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方方面面都主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旗幟。因此在社會主義進程中,與時俱進地解讀、分析、研究馬克思主義是發展的需要。馬克思報刊理論的提出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而我國目前國內形勢已經與當時的環境大相徑庭,在這樣的情況下,馬克思報刊理論在我國是否仍然適用?而且在新聞傳播領域,我們需要重點研究我國目前無產階級黨報觀的發展及現狀,目今的黨報是否符合馬克思當年的無產階級黨報觀?如果符合,馬克思報刊理論是否應該在今后的發展中仍然沿襲下去?如果不符合,是由什么原因造成的,而這種不匹配又反映了什么問題,是好是壞?另外,隨著新媒體的興起,報刊已經不再是最大的傳播媒介,而報刊理論是否能應用到新媒體中?這些都可作為未來馬克思報刊理論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何揚鳴.試論浙江早期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報刊[J].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1(9).
[5]劉志靖.中國共產黨早期報刊與馬克思主義中國化[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
[6]鄭保衛.學習和實踐馬克思恩格斯新聞思想——馬克思恩格斯報刊活動與新聞思想研究——前言[J].國際新聞,2003(4).
[7]陳旭欽.試論馬克思的報刊與社會互動思想及其啟示[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2(9).
[8]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9]余慶.馬克思主義人民報刊思想在網絡傳播中的體現[J].當代傳播,20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