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站在歷史的視角看問題,無論是從現代各民族發展的角度還是全球化趨勢加劇的角度,現代大眾傳媒的發展和進步都離不開經濟、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響,同時它們之間相互交織,相互作用,形成了一個“系統”。一方面,大眾傳媒在其中發揮著廣泛的作用,其內容涵蓋信息、娛樂、文化、互動等領域;另一方面,大眾傳媒與這個“系統”之間又形成了一個供所有元素發展壯大的“擬態環境”。人們只能在這中“擬態環境”中來建構觀念和再生產實踐。這其中就包含著“意識形態”建構。及由此“擬態環境”而衍生的對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
關鍵詞:意識形態;文化霸權;大眾傳播媒介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51-02
一、意識形態理論的產生與發展
法國哲學家托拉西最早提出了“意識形態”一詞。在他那里,意識形態的作用是要客觀的評價觀念是怎樣產生和發展的,拒絕對觀念的神秘化理解的傾向。但隨著社會的發展,拖拉西在其《意識形態的要素》一文中去有體現除了一種實證主義的飛批評傾向。于是,早起對意識形態的理解就逐漸出現了變化,這使得意識形態被指那些有意粉飾現存、掩蓋真實的觀念和思想。在馬克思主義的解釋中,意識形態,是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形成的對于世界和社會的系統的看法和見解。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而在西方馬克思主義看來,意識形態建構和塑造了我們對現實的認識,不存在真實或虛假的問題。之后隨著理論的不斷發展,意大利馬克思主義者安東尼奧葛蘭西提出了以文化霸權為核心的意識形態理論。在葛蘭西看來文化霸權不但是意識形態方面的傳播過程,更是將統治階級將其意識形態融入在其他各個階級中的一個過程,社會雖然由許多利益互相沖突的階級構成,但是,統治階級通過媒介制造的利益一體化的騙局,她們能夠運用霸權,使自己的利益變為社會的普遍利益,被社會認可和接受。
二、意識形態分析理論視野中的大眾傳播媒介
20世紀早期,葛蘭西就對文化領導權與大眾文化領域有著清醒認知。他認為,文化霸權的形成,并不是要把自己的意識形態以命令式的方式強迫給從屬階級接受,而是需要依靠被統治者的發自內心的自愿的接受[1]。這一思想深刻影響了西方學者對于大眾傳播媒介的認識。傳統的傳播理論認為,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是本來就存在于社會中的,媒介只不過將他傳播出來。西方馬克思主義運用媒介批判的理論使我們看到,媒介至少是參與制造了一致的輿論與普遍的贊同。
1.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眾代言人的本質。以傳播新聞信息符號為主的物質實體就是大眾傳播媒介,它包括報紙、新聞性雜質、廣播、電視、通訊社等。它是新聞事業的組成部分,是新聞事業發布新聞、引道輿論的物質手段[2]。作為大眾的代言人,它得益于聚集在一起的人們,在長期的生存生活之后,思想和感情發生的同化作用,在漸漸的失去個性而形成一種無意識的狀態后,作為信息和意識形態傳遞工具的大眾傳播媒介的意識往往就成為大眾的意識。葛蘭西在文化霸權這樣解釋道,媒介通過向我們提供和我們現在的生活方式想脫離的各種信息。而我們無意識地接受著這種生活方式或者信息就可能讓我們對現實產生錯位的認識,然而,被霸權者要么根本毫無察覺,他們認為這就是他們的意識,要么雖有察覺但也難以跳出既有的利益結構,不知道以什么樣的方式來應對。阿爾都賽的觀點也支持這一說法,他認為意識形態與國家機器有著緊密的聯系,他認為“意識形態”是個體與其存在的擬態環境的‘再現’”,而這樣的“再現”恰恰主要由大眾傳播媒介來完成。大眾傳播媒介就充當了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通過輸出內容的控制同化或者統一大眾的認知與意識。在大眾意識形成之后,大眾傳媒表達話語的作用也被提升至意識形態高度的層面,同時被賦予了控制人的思想意識乃至行為規范的作用。這時,在受眾心中大眾傳媒的話語表達形成了一種權威的力量,因此,他對受眾的傳播效果便開始發揮現實影響力了[3]。我們不得不考慮一旦這種權威的力量過度發揮時,話語的霸權在大眾傳媒領域便會形成。這時作為大眾代言人的大眾傳播媒介,就不僅僅是政府定的“喉舌”、“無階級”、“無黨派”的“第四種力量”、“權利的工具”和“維護意識形態、傳遞統治階級意志的手段”,更加成為意識形態的社會控制者,從而主動的維護著國家統治的合法性。而此條件下,所謂大眾的代言人及新聞自由不過是空談,是社會的利益集團、思想觀點、文化傳統等對新聞事業所施加的影響,目的在于約束和限制新聞傳播活動,最終是傳播內容及公共的意識形態更符合統治階級的利益。
2.大眾傳播媒介與政治的關系。用阿爾都塞的“意識形態的無意識”思路來解釋,我們看到由于意識形態控制的非強制性和隱蔽性,左右媒介本身的意識在隱蔽處發揮著作用。媒介與政治社會的關系始終是不即不離。同時他們這種關系也是由它的私有制性質決定,它的所謂的“超階級”、“超黨派”的“第四種勢力”,也以不損害資產階級根本利益為前提的,超過了這個范圍,就要受到限制、迫害和鎮壓。大眾傳播媒介的生存與發展其實是與統治階級的利益交換的過程,媒介之所以愿意服從他們的意志來教化大眾而放棄了自身的獨立性原因也在于此。統治階級的主流意識通過媒介的影響力滲透到人們的潛意識中,長期的灌輸,就會讓這部分受眾在現實的抉擇中跟隨主流價值觀從而在無形中形成了對統治階級的利益的一種維護,而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以及媒介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也就在這樣在悄無聲息中得以存在并維系。同時統治階級是各種資源的控制者,通過為統治階級提供意識形態的服務,大眾傳播媒介便擁有了各種有利的硬件軟件社會資源的控制權,贏得了自己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之間不離不棄的微妙關系。電視作為一種先進的大眾傳播媒介的代表,在我們的生活領域、精神領域乃至社會的各個領域中都扮演著重要角色;電視將代表意識形態的各種信息隱藏在節目的背后,在促使人們收看并癡迷于電視節目的同時,通過頻繁的重復傳播達到影響人的意識形態的目的。作為政府“喉舌”的電視媒介自然而然的也會得到政府在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為其以后的生存發展提供更大的空間。
3.大眾傳播媒介的話語霸權。表面來看,任何大眾只要擁有語言能力,都可以擁有話語權。但是,由于經濟地位所導致的階級統治,使得話語也要通過一定的條件才能說出口。而話語所包含的對事物的價值判斷,都是由權勢提供的,因此出現話語霸權的問題。話語霸權是指在交流、信息傳播領域中,由于主體與客體、個體與大眾、同類與異己之間的力量嚴重不對稱導致的結果。力量的優勢一方憑借自身的優勢而占據了普遍支配地位。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大眾傳媒在一切的平面、立體、空間一切話語存在的場所,全方位地滲透,擁有了絕對優勢的話語權。媒體扮演的角色從最初的信息傳遞,發展到后來的議程設置[4]。在這方面,發達國家在話語霸權上的強勢源于其強大的經濟上的優勢,新聞媒體在發達國家的形成歷史非常的悠久。他們不但有發展成熟的頂尖級的通訊社、報紙、電視臺,同時也憑借此擁有豐富的傳播資源,形成了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文化強勢和話語強權。據統計,占世界總人口20%的發達國家占有90%的無線電頻率,他們利用大眾傳播媒介將其文化意識形態滲透到第三世界和發展中國家家從而達到擴張政策的目的。諸如人權、個人價值、消費主義、個性自由等國家與社會的觀念方面。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在文化傳播方面的不平衡,造成了文化發達國家在新聞傳播方面的壟斷地位[5]。在這種大環境中不論任何事情,西方發達國家都能站在有利的地位,而使自己的利益不受侵害,這是的廣大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的競爭中也就必然處于相對弱勢的地位。(1)大眾傳播媒介話語霸權的高效控制。從議程設置理論的角度來看,人們對于當前大事及其重要性的認識和判斷場來自于大眾傳播媒介,而大眾傳播媒介不僅是重要的信息源,而且是重要的影響源。也就是說,大眾傳播媒介作為“大事”加以報道的問題,同樣也作為“大事”反應在公眾的意識當中;傳媒給予的強調越多,公眾對該問題的重視程度也就越高。這樣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不僅能夠滲透到大眾的意識中,而且還能被從屬階級或者大眾主動的接受。大眾傳播媒介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它作為統治階級操縱手段,為統治階級服務,達到穩定社會秩序,減少種群沖突,減小弱勢群體的心里落差,從而達到社會控制的目的。(2)大眾傳播媒介話語控制背后的市場誘惑。就一般情況而言,大眾傳播媒介兼具事業和企業的性質,其經營運作必須兼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它們的社會效益是為所依附的統治階級服務,從而達到緩和社會矛盾的效果。而媒介的經濟利益就要求其對大眾立場提出要求,是大眾自愿接受媒介所傳達的意識形態的灌輸,否則就會被大眾所拋棄,失去市場消費份額。同時,媒介的存在也依賴于大眾對信息的需求,抓住了最大數量的受眾,也就抓住了發行量和廣告收益。話語控制背后是巨大的收益市場和高額回報。
三、意識形態下對中國媒介的思考
雖然我國的新聞事業屬于國有,政治上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行政和業務上接受黨委和政府部門的管理,與西方資本主義的新聞事業,新聞媒介有著根本的區別,但他的發展也存在著一定的不足。如:1978年,《新聞聯播》正式開播。同年5月1日,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央電視臺以“國家電視臺”作為自己的定位,這為日后的廣告經營的良好運行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1979年央視播出第一支商業廣告起,到1992年全臺廣告收入突破1億元,到1994年開創黃金廣告招標,到1995年邁過10億的門檻,再到2007年突破100億,28年來,中央電視臺的廣告經營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不斷壯大,2012年更是以12小時攬金142億再創紀錄。同時,中央電視臺作為2008北京奧運會中國大陸地區獨家播出機構,它擁有奧運轉播的壟斷地位。以及央視買斷了2002年與2006年兩屆世界杯的轉播權的事實。都不斷地向我們闡述著央視在于地方性電視臺的競爭中,無法超越的優勢。因此我們也不難看出,在意識形態的引導中他不可替代的強勢作用。
新聞的競爭歸根究底是媒體各個領域實力的全面競爭,其中必然包括經濟實力的競爭,“適者生存”這也是媒體優勝劣汰的一個必經之路。但因經濟實力的強大而導致的過度壟斷,必定會導致新聞報道不能客觀、全面、真實的報道事實。任何公民都有知情權,如果這項基本的權利都得不到保障,那么不管因為什么原因,媒體就已經失去了他存在的價值,新聞也喪失了其基本的原則。同時,我們媒體在意識形態的構建過程中,必須依據我國的國情,真正的做到黨、政府、人民三位一體的耳目喉舌,不僅能及時準確地宣傳黨和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更能,及時、準確地反應人民群眾的意見、呼聲和要求。
參考文獻:
[1]王鳳才.文化霸權與意識形態國家機器——葛蘭西與阿爾都塞意識形態理論辨析[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07(3).
[2]郭慶光.傳播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陳 鵬.媒介意識形態的認知與決策[Z].首屆中國傳媒經濟學博士生論壇,2007.
[4]池巖.在終結與重建之間:大眾傳媒的意識形態框架分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1(25).
[5]吳一敏.解讀西方發達國家的話語霸權[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2005(3).
[6]雷躍捷.媒介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