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如今,電視已經成為人們了解外界信息與外界溝通的重要橋梁,是人們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電視在家庭中的普及,接踵而至的問題是,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傳統的播音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廣大人民觀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于是,“播”新聞之外的一種新型的“說”新聞的形式應運而生了。“播”新聞與“說”新聞究竟孰優孰劣,已經成為近二十年來爭議不休的話題。以筆者之見,電視新聞播音主持人應該采取“播”與“說”相結合的方式,將兩者的優勢融會貫通起來,可以有效避免采取單一的播音方式存在的缺陷,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盡自己所能最大限度的傳播最重要的新聞話題。
關鍵詞:播;說;新
中圖分類號:G2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5-0128-02
當今社會是信息化的社會,人們獲取新聞信息的渠道也是多種多樣,新聞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時代在發展,人們看問題的角度及審美眼光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以前的新聞人的名字是播音員,現在的說法卻是主持人,以前是“播”新聞,現在是“說”新聞。究竟是孰優孰劣,實際上他們是辯證的關系,始終相互依存相互補充。本文將從五個方面來闡述新聞播音的“播”與“說”的地位、特點及他們之間相互依存、相互補充的關系。
一、新聞播音的主導地位
1940年12月30日,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產生,標志著一種全新的、昂揚向上的、激情澎湃的、飽滿熱情的、完全不同于腐敗國民黨電臺靡靡之音的播音風格的誕生,其字正腔圓、莊嚴大氣、明快清新、飽含感情的播音風格受到黨中央、毛主席及廣大人民聽眾的一致喜愛。不管時代如何變遷,傳統的波播音形式仍然是中央廣播電臺及各地主要廣播電臺最主要的播音方式之一。據統計,采取傳統播音形式的新聞欄目普遍被人們所接受和固定收聽,原因是新聞采用播的形式,吐字清晰,收聽效果好,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場所,例如公交車上、車站、休閑娛樂場所及人們晨練的公園,人群比較多,聲音雜亂,“播”的形式無疑是最適合收聽的。
二、傳統播音決定于國情
廣播電臺是黨中央和政府傳播其意識形態和推行大政方針政策的重要平臺和工具。將黨中央的政策措施、各部門各行業的工作重點、條例規章等準確無誤的下達到廣大人民群眾中去,需要播音員根據原始資料客觀的播音,不能夾雜進自己的感情色彩和主觀意愿。與此同時,每天都有各個電臺的記者編發的、兄弟單位的,或者國際通訊機構發來的關于國計民生的、百姓日常生活的新聞事件,在編輯緊急處理之后,隨之而來的就是新聞播音員第一時間的播出,因此不管新聞事件的來源是哪里,我們的新聞播音主持人都是無法去深入探討信息的來源背景的,甚至有時候也無法去核實消息的細節部分。
眾所周知,新聞最重要的就是其實效性,爭先恐后的對新聞事件進行第一時間的報道,是各家新聞媒體最注重的。這種情況下,要求我們的新聞工作者必須要忠實于原材料,并且告知稿件的來源媒體和記者。不客觀的傳遞稿件內容,在不了解一手資料的情況下主觀的加進播音員自己的觀點和判斷是絕對不允許的,此種情況,播音采用說的形式來報道稿件顯然是不合適的。
大家都知道,重要電臺的新聞節目中會夾雜著相應的評論,這種評論一般都是代表某電臺或者某編輯部對全局的現象、事件、問題等發表的言論。能夠準確無誤的吃透稿件,站在全局的角度進行評論,是每一位合格播音員的最重要素質之一。
三、“說”新聞的價值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老百姓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為新聞播音形式的多樣化和趣味性提出新的要求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除此之外,市場經濟條件下,各家媒體都是公平競爭的關系,新聞傳媒的社會地位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媒之間的相互競爭也是相當激烈,轉換角度、以受眾為中心、聽取人民心聲、迎合大眾口味,采用反映時代特色的、平易近人的播音方式是新的歷史條件下新聞傳媒的必然選擇。生活在都市生活里的人們普遍都背負著巨大的壓力,生活的忙碌而又緊張。他們需要尋找一個出口,一個能夠理解自己的媒介排解心中的郁悶,釋放心中的壓力。下班回到家,如果觀賞到輕松幽默的電視節目,在親切大方、娓娓道來的主持人那里尋求一些安慰,通過他們還可以了解社會上正在發生的新鮮事,這無疑是都市人緩解壓力、撫平心靈創傷的一張“創可貼”。
“說”新聞就在這種背景下應運而生的。“播”新聞與“說”新聞最大的區別在于:傳播者要在充分理解新聞稿件的基礎上,把稿件中內容轉變成自己的語言然后繪聲繪色的、準確的傳遞給觀眾。這之間需要加進傳播著自己的創作理念、文化素質、業務水平、價值觀念、氣質魅力更諸多因素,因此“說”新聞能夠大大縮小傳受者之間的距離,讓人在親切溫馨的氛圍中很容易產生共鳴和認同感。
人們比較熟悉的魯豫主持的《新聞早班車》、吳小莉主持的《小莉說時事》都是“說”新聞的典型。說,顧名思義要求主持人運用口語化的語言、比較簡短的句式、語氣性助詞甚至身體語言達到與聽眾雙向交流、深入溝通的目的。不過,“說”新聞有它自己所適合的新聞類型,比如說雜志類、百姓身邊的柴米油鹽醬醋茶、綜合娛樂性、強調個性追求的新聞節目等,運用“說”新聞的方式比較合適。山東廣播電臺的節目《生活幫》就是一檔以“說”為主的社會新聞節目。講述的多是來源于普通老百姓身邊的故事,主持人詼諧幽默的話語說出了老百姓身邊的事,深受人們喜愛,大大提高了收視率。又如,包含社會信息量非常廣泛的安徽電臺的《第一時間》也是采用說新聞的方式進行主持的,主持人采用鮮明生動、富有邏輯性的口語化的語言,時而嬉笑時而怒罵,很容易抓住觀眾的眼球,引起觀眾的共鳴。“說”新聞是時代發展的產物,是新聞傳播極具競爭力的新的形式,也受到了廣大觀眾朋友的廣泛認可。
四、“說”新聞的要求
媒體之間的激烈競爭以及百姓對節目播出多樣化的需求對播音員、主持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播音員、主持人們需要不斷充電以提高完善自己的業務技能,永不滿足,并且不斷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和人生感悟,只有這樣才能適應新時期媒體和觀眾的期待,更加完美地完成平時的播音主持工作。
1.高的文化素質是人們做好一切工作的基礎,從事播音、主持工作也不例外。有聲語言是播音員、主持人傳情達意的載體和工具,而良好的文化素質是播音員、主持人能夠準確理解、正確表達、傳播信息的關鍵所在。可以想象,文化素質水平不高,自己都無法準確理解稿件信息內容,是無法要求他們讓觀眾明白的,更別說可以帶給觀眾聽覺和視覺的享受了。每一個行業都有著屬于它們獨特的發展規律和自成一套的理論系統知識。播音與主持行業也不例外。因此要做一個合格的優秀的播音員主持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長時間的下功夫,不斷加強的自己的業務能力水平,從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采用分析歸納的方法,深入學習播音主持的理論知識和規律,細化到吐字發音、重音、停頓的時間、節奏的掌握等也不為過。
2.“說”新聞要求主持人有豐富的感情基礎和表達感情色彩的能力。說新聞的語言不能使用書面化的語言,要采用口語化的、貼近群眾生活的、能夠激發群眾熱情的話語,和群眾平等交流,真誠溝通,時刻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主持人的感情不能是嬌柔做作的,必須是真實的、發自肺腑的。人們都喜歡真誠的人,喜歡聽個性化的語言,聽眾也不例外,主持人語言個性化的訓練也是主持人不可或缺的一項工作內容。
五、新聞節目的“播”與“說”相互依存
1.“播”新聞與“說”新聞各有特點。傳統的播音方式是“字正腔圓、語尾不綴、語勢平穩、節奏明快、呼吸無聲、語流暢達、威嚴莊重”,顯得比較死板和嚴肅;“說”新聞利用口語化的、貼合群眾中生活的語言,聽起來順耳、親切、易產生共鳴。然而,新聞畢竟是以客觀真實性為第一生命的,新聞說報的產生也不是為了取代新聞播報。新聞播報具有嚴肅性、真實性的特點,其必將長期的存在下去并始終占據新聞播報的主體地位。究竟孰優孰劣,孰好孰壞,不同的人會給出不同的評價標準。不過以筆者之見,新聞的傳播無論是采用“播”的方式還是采用“說”的方式都只是新聞內容的一種播報形式,并不改變播報內容。什么樣的欄目適合什么樣的播報方式,觀眾的態度和評價應該是其選擇的根本標準。對于“說”和“播”的不同的播報風格,我們要辯證的看待,全面的考慮選擇,不能片面的否定誰肯定誰。
2.“播”新聞與“說”新聞互為補充,共同發展。在什么情況下適合采用新聞播報,什么情況下適合采用新聞說報?筆者認為,在宣傳大政方針,國家意識形態的新聞欄目適合運用播報的形式。這樣的播音風格能夠最大化的表達出其嚴肅性、真實性、權威性,這是符合我國現代社會的國情的。例如,中央電臺的《新聞聯播》及各個省、市、縣所屬的新聞欄目所播的內容多是國家法律法規、國內和國際的重大事件、政治要聞等,顯然需要采用“播”的形式。說新聞作為一種新生的事物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將“說”新聞與“播”新聞融合起來,可以給新聞播報注入新鮮血液,讓新聞播報的形式更加多樣化。值得高興的是,央視的《新聞30分》的主持人已經從單純的播報向“說”與“播”結合的方向發展。
六、結 語
綜上所述,無論是“播”新聞還是“說”新聞都只是新聞的傳播方式,他們的共同存在,融合發展是我國新聞媒體追趕時代的步伐、積極創新的具體體現。需要注意的是,說新聞一定要把握好相應的尺度,如果僅僅強調表面上拉近與群眾的距離,而忽略了新聞本身,為了“說”新聞而“說”,是偏離新聞播報軌道的行為。新聞媒體的工作者都要以傳遞給人們群眾有價值的社會信息為己任。靈活自如的運用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業務技能及個人魅力將新聞的“播”與“說”巧妙地結合起來,實現相互間的自由滲透完美交叉。
參考文獻:
[1]直播新聞中播音員的傳播人特質新聞實踐[M].北京:人民網傳媒頻道,2011.
[2]2006-2007華語主持人發展情況報告[M].北京:人民網傳媒頻道,2010.
[3]吳莉.淺談新聞的播與說[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1.
[4]辛來生.新聞的播與說[M].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