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黔北,今所指為貴州省遵義市所轄二區二市十縣范圍。今黔北地域范圍變化較復雜,對其留存下來的文化藝術相應的研究也較少,深入程度遠遠不夠"/>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摘要:
黔北,今所指為貴州省遵義市所轄二區二市十縣范圍。今黔北地域范圍變化較復雜,對其留存下來的文化藝術相應的研究也較少,深入程度遠遠不夠。該地區的美術具有少數民族地域特色,亦保留著中原文化傳統,極具保護與研究價值。
黔北,今所指為貴州省遵義市所轄二區二市十縣范圍。
今黔北地域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歷史上一直被視為蠻荒的窮鄉僻壤。對該地區的文化藝術研究很少,深入程度遠遠不夠。實際上,該地區漢族與少數民族雜居,少數民族習慣與中原文化互相補充影響,具有一定的地域特色和研究價值。
一、地域范圍
今黔北地域的歷史歸屬,屢經變遷,有時并無明確的邊界,但其大體輪廓,相關史志亦有清楚的記載。
春秋時期,分別為鱉國(今中部7區、縣)、鳛國(今西部習水縣周圍)、蜀國東南境(今西部兩市)、巴國南境(今東北三縣)及牂牁國北境(今東南角一縣)。戰國時為大夜郎國之組成部分[1]。
秦統一后,推行郡縣制,今黔北大部地區隸屬巴郡。漢代先后歸屬犍為郡、牂牁郡。魏晉南北朝時期,名稱變動頻繁。隋代分屬牂牁郡(今中部)、巴東郡(今東北部)、瀘川郡(今西部)、明陽郡(今東部)[2]。
唐代分屬黔州、思州、費州、夷州、播州、溱州、南州、牂州、瀘州。其中之播州相當于今中部兩區三縣之范圍。唐代宗大歷六年(公元771年),羅榮率師入播州平亂,受封世襲其地,為土官統治之開始。傳至五世,為南詔所逐。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楊端帶兵入播逐南詔,遂世有其地,并不斷向四周拓展。由唐僖宗乾符三年至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876-1600年),楊氏世襲29代,統治長達725年,播州唐、宋時為羈縻州,元、明時為土司[3]。
楊氏第十二世楊軫于南宋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將播州治所遷至穆家川(今紅花崗區湘江),此為遵義老城,成為黔北行政中心之始[4]。第十七世楊漢英時,播州版圖已達最大范圍,成為西南最大的土司:北含今重慶之綦江、南川、彭水等地,西括赤水河流域的今仁懷、習水、赤水,東達今余慶及銅仁地區的沿河,南至今黔南、黔東南的凱里、黃平、麻江、福泉及貴陽的開陽等地[5]。
明萬歷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的平播戰爭,剿平了反叛朝廷的楊氏第二十九代楊應龍,次年實行改土歸流,將播州分設遵義、平越二軍民府(清康熙二十六年,即公元1687年裁去了“軍民”二字)。遵義軍民府轄四縣一州: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仁懷縣(含今仁懷、赤水二市及習水縣)及真安州(清雍正二年,即公元1724年更名正安州,含今正安、道真二縣),屬四川省。平越軍民府領一州三縣:黃平州及甕安縣、余慶縣、湄潭縣,屬貴州省。另設龍泉縣(今鳳岡)屬貴州省石阡府[6]。
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將遵義府及其所轄四縣一州由四川劃歸貴州,遵義府由“川東南”成為“黔北”。遵義府的范圍即今遵義市中、西部的十縣(區、市)[7]。
今黔北所指的遵義市轄兩區、兩市、十縣(含兩自治縣):紅花崗區,匯川區;仁懷市,赤水市;遵義縣,桐梓縣,綏陽縣,正安縣,鳳岡縣,湄潭縣,余慶縣,習水縣;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今黔北地域的文化發展狀況不同于貴州大部分地區,該區域在清雍正以前一直屬四川軍民府,經濟較為發達,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也較多,在美術發展上既有羈縻州特色,又受到中原經制州文化藝術的明顯影響,具有較高研究價值。
二、遺存現狀
由于年代久遠、人事變遷等種種原因,今黔北地域境內的文化美術遺存狀況堪憂。以宋代古墓為例,今黔北地域現在已發現記錄有據可查的宋代古墓57座,但大多破壞嚴重,除了歷代盜墓所帶來的破壞以外,之前的管理上不夠重視、疏于保護也是原因之一。有的墓葬露天開敞,沒有采取任何保護措施;石雕的墓葬建筑部件隨意堆放,與垃圾為伍,隨時可能成為新的建筑材料,失去歷史意義。保護的欠缺使研究失去對象,而研究的缺失無法喚起有效的保護意識。
即使僅僅為了保護已發現和未發現的歷史遺存,對這些墓葬、石雕、木刻以及書畫等藝術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而且緊迫的。研究的目的是為了保護,研究透、保護好這些歷史遺存,不僅可為追尋歷史脈絡找到實物印跡,同時也給了我們一個場所,去感嘆折服于璀璨的歷史文明。
三、保護與研究
極為可喜的是,當地政府與相關部門逐漸重視歷史遺存的保護與相關資料的保存,加大了對于今黔北地域文化美術的整理與研究力度,使這一古老地域文化美術的發展繁榮再次燦爛可期。
1983年5月編印的《遵義縣文物志》、1984年4月編印的《遵義地區文物志》等文物方志,記載了當時留存下來的文物遺跡之狀貌,是研究今黔北地域美術遺存不可或缺的資料。書中記載的一些墓葬、遺跡等,在地質變化和城市開發中已不可見,而文字記載即成為了可得的有力依據。
遵義市文化局與楊粲墓博物館于2002年合編的內部資料《古播遺蹤》一書,對治理今黔北地域長達725年的楊氏家族墓葬作了一個簡要梳理,重點介紹了楊粲墓的墓室狀況以及出土文物,對于楊粲墓的研究具有極大的輔助作用。楊粲為南宋理宗淳祐年間土官,其墓中保留有精美的石刻藝術,研究價值較高。
遵義市民宗局于2006年開展了一次貴州民間美術遺產調查的活動,將分散于各縣(區、市)的民族民間美術簡要情況作了調查,并準備出版相關書籍。該調查提供了部分美術品的材質及相關尺寸數據等基礎性內容。
2008年5月編印的《遵義縣木雕石刻碑文拓片》作為遵義縣文史資料輯錄,對于縣境內的諸多雕刻品作了圖像留存,以最大限度留存文物資料,對于地方美術研究非常可貴。2009年編印的《遵義儺文化集粹》、2010年編印的《遵義市民間手工藝品展覽作品集》、2011年10月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仁懷書畫藏品集》等,也都為研究今黔北地域美術歷史與發展狀況提供了相應資料。2011年6月編印的《遵義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重要新發現圖集》,對今黔北地域文物留存,起到了極為重要的查遺補漏作用,將之前未發現與未記錄的諸多歷史文物遺存記錄保留下來,為進一步研究今黔北地域美術歷史與探討未來發展,積累了更為豐富與全面的資料。
四、結論
今黔北地域在歷史上雖然范圍多變化,但一直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區域,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一直沒有間斷地發生著。這些民族間的融合也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包括文化與美術,這是我們充分認識和了解當時當地民族狀況的一個重要渠道。在中原藝術的影響下表現出的民族融合藝術形式,促成了該地域的美術表現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和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極具研究價值。
保護與研究,為延展與開發提供資料與基礎。保護好歷史遺跡,研究透文化脈絡,就能更好地延展藝術影響,帶動地方旅游與經濟開發。因此,今黔北地域的美術作為一個尚待挖掘的文化寶庫,是值得引起研究者關注與期待的。
【注釋】
[1][2][3]遵義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地區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4]鄭珍,莫友芝.遵義府志·土官[Z].內部資料,1986:955
[5]遵義市政協宣教文衛委員會.海龍屯煙云錄·播州版圖[C].內部資料, 2001: 149-150
[6][7]遵義地區地方志編纂委員會.遵義地區志·行政建置志、自然地理志[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1-12
【作者單位:貴州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