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早蓮是江西省泰和縣電信局的退休職工,今年78歲。年輕時,她思想開朗,性格外向,愛說愛笑。婚后育有三男一女,家務負擔重,經濟壓力大,身體每況愈下,性格也大變, 44歲時她就辦了病退手續。1984年她54歲的丈夫又英年早逝,這沉重的打擊,更使劉早蓮的病情雪上加霜,瘦得皮包骨,體重僅有70斤。當地市、縣醫院住院期間曾三次下了病危通知書。
家人決定孤注一擲,將她送到北京積水潭醫院,確診為:皮肌炎。經過3個月的治療,病情好轉。醫生語重深長地說:“你這個病是憂郁癥和婦女更年期合并引起的,要堅持按處方服藥。另外思想要開朗,不要老想到病,要多去參加戶外活動。只要能闖過7年,此病就不再復發,你就能健康長壽了。”
1987年,劉早蓮帶孫子去看打門球,縣老年體協工作人員發現她年輕,便動員她學打門球。于是她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先后參加了市老年體協和市體育局舉辦的門球教練員、裁判員培訓班,從此與門球結下了不解之緣。至2003年止,她在縣隊執教15年。2004年后,她因年事已高,雖不任縣隊教練,但仍擔任電信局門球隊教練兼任老年體協分會副主席至今。
劉早蓮深情地說:“我做夢也沒有想到,打門球26年,不僅使我闖過了7年的鬼門關,獲得了新生,而且收獲了快樂,贏得了健康長壽。”現在,她精神矍鑠,昂首挺胸,去打門球、去郊外釣魚,近則二三里,遠則七八里,堅持走路,足下生風,老友戲稱她是“黑旋風”。
對于打門球的健身作用,劉早蓮感慨頗多,總結了五大好處:一、打門球屬戶外活動,常曬太陽。醫學研究證明,每天曬太陽10~15分鐘,可以使皮膚下的一種叫“7—脫氫膽固醇”的物質變成維生素B3,比吃鈣片的效果好。二、打門球其動作包括手、腳、腰、眼、腦、呼氣與吸氣科學地結合在一起,全身各部位骨骼的周期性收縮與舒展,可以加速靜脈的血液循環。三、打門球一般在室外寬闊的場地上進行,陽光足、樹木多、空氣好、細菌少,使人攝入空氣中的負離子量相對較多,增加了人體的活力。四、打門球在每次擊球的過程中,要看球錘、本球與目標球是否在一條直線進行瞄準,瞄準后要慢回棒,適度擊球,使神經系統的活動加快,進而增強神經系統的功能。五、打門球強調精力集中,用心用腦,擊球員必須在8秒之內快速完成一個動作。當一個動作完成得好,或打了個兩桿球,或打了個高效球,大腦皮質異常興奮,便產生“內啡呔”物質,促使大腦神經組織具有更強的代償能力,從而提高抗衰老能力。
(責編:辛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