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幾年前,外婆患有憂郁癥,對我們而言,如何與她互動,是很大的挑戰。她除了有失眠、記憶減退、行動遲緩等生理上的問題,在精神上,也出現負面的情況,她失去了生活的動機,言語中更透露著負面、悲觀的色彩,甚至還有多次自殺未遂的記錄。她總是覺得,人生沒有意義,不如一走了之。
對于外婆的情況,我們整個家族都非常擔心,雖然她定期就診、服藥,沒有發生太嚴重的健康狀況,不過精神卻日漸封閉。她不喜歡出門,不想和別人互動,即使是家里準備了音響和她喜歡聽的老歌,她也很少按下音響的播放鍵。她每天大部分時間,幾乎是躺在床上發呆。
對此醫生的解釋是,因為外婆需要吃抗憂郁癥的藥物,會對大腦產生抑制的副作用,她的專注力會比健康時期弱,這也是她整天無精打采的原因。醫生建議,可以讓她白天到醫院參加醫護人員為精神疾病患者安排的活動,晚上再回家休息。可是外婆參加活動后,結果并沒有我想象的那么好。我上班時,總是接到外婆抱怨的電話,她感覺沒有人理睬她,非常無聊。不久外婆就不肯去醫院參加活動了,又回到過往孤僻的生活里。
為了替外婆的生活注入一些活水,我在上班之余,搜集各種公益活動信息,一個一個咨詢電話打過去。最后社區大學的黏土課吸引了我的目光:一是上課的地方離我們家很近;二是學費便宜;三是每天都有課程,還可以在老年大學活動室從白天待到傍晚,方便家人接送。
在我半哄半騙的鼓勵下,外婆讓我帶她去上黏土課。剛開始時,外婆顯得怕生,甚至像小孩子似的哭訴不想去。不過,上課的老師很親切,一直陪外婆聊天,說外婆做的黏土玩偶很好看,讓她恢復信心,也有了笑容。幾天之后,外婆沒有再向我抱怨,還說愿意做黏土。看到她跨出第一步,我心里裝滿了快樂。
半年下來,外婆已成為黏土課的忠實學生,她也認識不少年紀相近的朋友,彼此都聊得來,還常互相串門子。外婆的記憶力進步許多,行動也比較靈活了。客廳里擺了許多她完成的作品,家人看了也非常開心。
我想,黏土課對外婆的作用比醫院大的原因,關鍵在于上課的環境布置得非常溫馨,同學們也能體諒外婆的病況,不時向她噓寒問暖,讓她感受到關懷,不再認為自己孤立無助,重新找到生活的動力。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