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第六屆全國政協主席鄧穎超逝世20周年。全國政協老干部局和《政協機關通迅》編輯部邀約了部分曾經在鄧大姐身邊工作過的機關離退休干部舉辦了有關追憶座談會。以下是部分會議發言。
繞會場一周和委員們見面
馬永順(全國政協秘書局原局長)
1985年4月1日下午,政協六屆三次會議舉行大會發言,鄧穎超主席很早就來到人民大會堂,她提出要到會場里和委員們近距離地見見面。于是,在大會堂工作人員的攙扶下,已81歲高齡的鄧大姐繞會場走了整整一圈。整個會場里的掌聲、問候聲此起彼伏,連續不斷,場面十分感人。會后楊拯民副秘書長心疼地對鄧大姐說:“大姐,您這樣繞場一周,太累了。”大姐回答:“平時沒有條件,想利用這個機會,和大家見見面。”
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
劉春聲(人民政協理論研究會副秘書長、研究室原巡視員)
1986年6月18日,鄧穎超主席在政協禮堂親切接見了全國政協機關的全體工作人員。那天,鄧大姐講了一個多小時,重點講到機關工作的改革問題,指出“改革首先要改革自己的思想”。她要求共產黨員把架子放下,把民主作風發揚起來,廣交朋友。她說:“交朋友貴在交心”,“共產黨員要主動地、積極地同黨內,尤其是黨外同志團結好,使大家愿意找找你,談談心”,“要同非黨同志打成一片,互相幫助”,共產黨員不要有“高人一等”之感,不要驕傲自滿,切忌“一言堂”。她還要求大家密切聯系群眾:“我們黨的大事都要同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商量。在政協工作的共產黨員更要適應政協特點,養成一種虛心地、冷靜地聽取別人意見的習慣。”鄧大姐還引用了古話“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和民間俗語“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號召機關同志深入群眾,深入實際,更好地和黨外人士合作共事。
文史資料工作的三個“想不到”
張文惠(原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辦公室主任,中國文史出版社原社長)
1983年6月24日的六屆政協第一次常委會議上,想不到鄧穎超主席在介紹政協當前工作時,居然用了專門的時間來談文史資料工作,她建議全國政協和地方政協對文史資料工作作一次全面系統地總結,并在3個月后對今后工作如何改進提出計劃。根據鄧大姐的指示,文史委員會和政協機關黨組,決定于當年9月召開極具意義的政協系統第四次全國文史資料工作會議。
會議閉幕時要請鄧大姐接見與會同志并講話。鄧大姐秘書趙煒同志請示后回復:大姐要先看會議文件和簡報,然后決定講不講,或者講什么。出乎意料的是,9月24日會議閉幕的時候,鄧大姐竟神采奕奕地講了一個多小時,那次講話成為了當時和現在文史資料工作的重要指導思想之一。
出席那次會議閉幕會的不僅有鄧穎超大姐,還有楊靜仁、康克清、錢昌照、董其武、繆云臺、趙樸初、屈武等10位副主席。至今仍令所有參會代表難忘的是,當代表請求與領導同志合影時,大姐說:“好啊,可你們那么多同志一起照,洗出照片后就看不清楚了。”她對各位副主席說:“我提議,我們幾位上了年紀的人坐著不動,讓大家分成幾撥,一撥撥上來跟我們照!”
變“靜”為“動”把工作做活
黨德信(原文史資料委員會辦公室主任、原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辦公室主任)
鄧穎超主席1983年在上述會議上變“靜”為“動”精辟的分析和論述讓我們記憶猶新。1986年11月,全國第五次文史資料工作會議在京召開時,鄧穎超主席的賀信再次體現了這一精神:“社會需要你們,你們也需要社會。你們要在工作中多交朋友,尤其是多交新朋友……“她再一次要求我們把文史資料工作努力做活,使之發展成為一個生機勃勃的、在改革開放和實現祖國統一大業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在“存史、資政、團結、育人”、發展愛國統一戰線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助產”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及首辦“在京委員活動日”
陳孝石(秘書局原副局長、原行政管理局局長)
上世紀80年代,社會上圍繞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爭議很大,沒有形成共識。鄧穎超主席對此事高度重視,在她的直接關心下,全國政協組織了持不同觀點的108名委員、水利建設部門的負責同志和專家,組成了一個龐大的團隊,租用專機飛抵武漢,再包用一艘大客輪沿江而上到重慶,就三峽工程建設問題進行了專題調研和座談協商。經過半個多月的實地調研、走訪、座談和研究,委員們對長江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技術可行性經濟合理性,以及民情民意都有了全面了解,撰寫了報告,上報中央和國務院,順利“助產”了這項舉世矚目的世紀工程。
為加強政協委員之間的聯系交流,在鄧大姐的積極推動和支持下,1986年10月17日,在政協機關舉辦了首次“在京委員活動日”。當天,鄧穎超主席親臨活動現場,親自接待委員來訪。鄧大姐這樣現場接待前后共有6次。她還指示活動負責人聯系北京二商局等單位,在活動現場銷售當時比較緊俏的副食品和日用百貨商品。同時,在禮堂為委員放映內部電影,舉辦舞會等文娛活動,把在京委員活動日辦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活動。
此后,在京委員活動日每月舉辦一次,一直延續至今。
推動形成“敢于發言、敢于爭論,會內發言、會外爭論”的民主風氣
張怡(秘書局會議處原處長、提案委員會辦公室原巡視員)
鄧穎超主席多次強調,政協和政協機關的同志要敢于發言、敢于爭論,會內發言、會外爭論。在鄧大姐的提議下,六屆政協在大會閉幕式上安排委員作大會發言,意在使委員們的各種意見建議、包括一些批評意見,直接反映到參會的中央領導和各民主黨派那里。“大會發言”已是每年“兩會”最受關注的“重頭戲”之一。在鄧大姐的積極倡導和大力推動下,政協和政協機關逐漸形成了濃厚的民主風氣。政協會上時常出現與會委員就某一問題激烈爭論的情景。
鄧大姐在一次總結中提出要體現政協特點,把政協建成委員之家、黨派之家。為此,她提出了副秘書長分別與副主席建立聯系,并制作分工聯系表。鄧大姐自己帶頭身體力行,拒絕衙門作風,每一次召開主席會議和常委會,她都早早地來到現場。
有一次開會,會議處工作人員的張怡同志同楊靜仁副主席開玩笑說:“大姐都已經到了,您又來晚了。”楊靜仁副主席幽默地沖著張怡同志喊了一聲“婦女萬歲”,把在場的委員和工作人員全都逗樂了。
幫助郭秀儀、閻錦文落實政策
王春景(民族和宗教委員會辦公室原巡視員)
郭秀儀常委的住房在“文革”中被造反派強占,以后又變成某軍宣隊的辦公室。當全國政協落實統戰政策辦公室工作人員找軍宣隊負責人談落實統戰政策時,多次被拒于大門之外。當鄧大姐看到報告獲悉此事后,明確指出:郭秀儀常委是北伐名將、抗日功臣、我黨摯友、農工民主黨的創始人和領導人之一的黃琪翔的夫人,郭秀儀本人是中國婦女運動的前輩,在極其艱苦的八年抗戰中,在敵人的屠刀和炮火下,她和中國戰時兒童保育院的同志們一道搶救了三萬多無家可歸的兒童。她的原住房屋在落實政策之列,應盡快歸還本人。在大姐的直接過問下,郭秀儀常委的房產終于落到實處。
深受我黨影響的閻錦文先生,在1949年5月參與策劃并親自實施了營救民盟中央主席張瀾和民盟重要領導人羅隆基的行動,幫助兩位民主人士成功脫險并護送他們到北京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解放后,閻錦文先生又協助上海市公安局挖出了幾十個國民黨潛伏的特務窩點,為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立下新功。“文革”中,閻先生被打成歷史反革命,釋放出獄后,所在工作部門按其轉業到地方工作時間辦理退休手續。對此,閻先生提出了申訴。因其申訴報告中涉及到周恩來總理和鄧大姐,為慎重起見,工作人員經請示彭友今秘書長,將閻先生的申訴報告呈送鄧穎超主席。不到一周,鄧大姐就做出批示:“閻錦文先生所述情況屬實。此事我還記得。營救張瀾、羅隆基兩位民主人士在當時是件大事,所以我印象較深。閻錦文先生對中國革命是有貢獻的。凡是對我們黨、國家和人民做過好事的人,我們是不應該忘記的,更不能虧待人家。閻先生參加革命工作的時間應按營救出張瀾、羅隆基時算起。”
鄧大姐的批示轉至責任單位后不出10天,閻錦文先生就拿著新發的離休干部證和補發的工資,到政協落辦表示感激之情。
鄭燕軍(全國政協老干部局局長):老同志們的深情講述和言傳身教,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政協事業開創者和老一輩政協人追求真理、民主求實,無私奉獻、真誠待人,團結協作、奮發進取的寶貴品質,激勵我們以鄧大姐和老一輩政協工作者為榜樣,更加自覺地傳承政協的優秀傳統和優良作風。
陳唐曉(《政協機關通訊》主編)
敬愛的鄧穎超大姐曾經寫過一首詩:“春天過后不是秋,何必為年齡發愁。你的生命要與人民的事業結合起來,白發就上不了你的頭。”1988年3月,鄧穎超主席在六屆政協最后一次常委會議上與各位政協領導、委員和機關工作人員告別時,引用了蘇軾的一句詩:“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這正是鄧大姐革命的一生、戰斗的一生的真實寫照。
(責編:孫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