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一九四二》上演——據說,有的電影院人多得擠都擠不動。大家關心的是“電影里的情節都是真實的嗎?”而陳道明飾演的蔣介石也讓人過目難忘。
據哲學家馮友蘭晚年回憶,抗日戰爭時期,他在西南聯大,但每年總要到重慶去一兩次。凡是從別的城市到重慶的比較知名的人士,蔣介石都照例請吃一頓飯。馮友蘭差不多每次到重慶,都會接到請帖。
每次吃飯,大約有20人,座中常有別的城市的頭頭。蔣介石看見這些人總是問:“你們那里現在怎么樣?”如果回答說很好,他就不再問了。如果回答說有些問題,他就追問是些什么問題,回答的人如果有些話說得不合他的意,他就發怒,有時還當面斥責。所以去吃飯的那些頭頭們,都是戰戰兢兢的。
“經過幾次這樣的場面,我發現一條規律:善于做官的人,如果蔣介石問他所管轄的那個地方的情況,總是說很好。這是一個最簡單最容易最保險的回答。說一個‘好’字就過去了。假使回答說有問題,甚而至于還要說有什么問題,要對那些問題作一種分析或請示,那就麻煩了。不但解決不了問題,而且可能還要受到斥責。我心中忽然明白了一個問題:在中國封建社會,有許多皇帝,也不能說是不聰明,而到后來總是把事情辦糟。像唐明皇,在安祿山已經打到潼關的時候,他還是照樣尋歡作樂,那些掌權的大小官員,在他面前都不敢說真話,因為說假話最容易最保險,而說真話會引起麻煩。大小官員都不得不用官僚主義的一個妙訣,就是前面說過的‘瞞上不瞞下’。瞞來瞞去,就只瞞著掌握最高權力的那一個人。等到那一個人也覺得他是被瞞了的時候,事情已經糟到極點,無可挽回了。”(《三松堂自序》,三聯書店出版,1984年第1版,第112-113頁)
觀察細微,評論也是極為深刻的。
一個政治家很少會說不愿聽真話,有時還會在公開場合語重心長地鼓勵人們講真話呢,但由于個人的道德觀念、辦事風格,更由于制度和他所代表集團勢力的上升或沒落,很多時候恰恰就聽不到真話,甚至走到不愿聽真話的地步。聽不到真話,意味著不了解真實的情況,在此基礎上進行決策,當然存有很大風險。
1942年,由于日本侵略,連年戰爭,再加旱災,河南省發生了大饑荒。據后來回憶,當時“飛蝗蔽天,野無清草;災情慘重,人民賣兒鬻女”。國民黨政府以“影響抗戰士氣”、“妨礙國際視聽”為由,對災情實行新聞封鎖。同年秋,河南省推舉3位代表到重慶陳述情況,呼吁救災。當時他們也打算見見全權在握的蔣介石,但蔣介石拒見他們,而且禁止他們在重慶公開活動,宣傳災情。1943年2月初重慶《大公報》相繼發表通訊《豫災實錄》和社論《看重慶,念中原》,被蔣介石勒令停刊三日。
蔣介石的秘書陳布雷說:“委員長根本不相信河南有災,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