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運動項目、教育和休閑游憩3個角度對我國戶外運動相關概念進行評析,認為我國戶外運動概念界定存在不規范的現象。在總結與反思國內外學者對戶外運動相關概念研究的基礎上,運用邏輯學的相關知識對“戶外運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作了界定:戶外運動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并與其有互動關系的非生產性人體活動,包括戶外游憩、戶外教育和戶外競技運動等。
關 鍵 詞:體育文化;戶外運動;文獻述評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6-7116(2013)01-0056-04
一切科學都是由概念組成的理論體系,而概念又是構成人類思維的“邏輯細胞”,是思維的基本單位。如果概念不明確,就很容易把一些相鄰的事物或現象混淆,而無法掌握科學的實質,無法運用科學的規律指導實踐。本文擬在總結與反思國內外學者有代表性定義的基礎上,揭示”戶外運動”概念的內涵和外延。
1 國內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闡述
1)從運動項目角度的闡述。
從運動項目的角度來界定“戶外運動”概念的主要可分為兩類:第1類認為“戶外運動”是在自然條件下進行的體育活動,持有此觀點的有王莉等[1]、陶宇平[2]、夏征農[3]和董立[4]等;第2類認為戶外運動是指在自然場地進行的一組集體運動項目群,此觀點主要來源于中國登山協會在申請戶外運動成為我國正式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時對戶外運動所下的定義,持有此觀點的有孫班軍[5]和董范等[6]6。
第1類的定義將戶外運動僅局限在自然條件下開展的,實際上戶外運動項目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會逐漸引入到室內的模擬自然環境當中進行,違背了下定義的規則,犯了“定義過窄”的錯誤;第2類的定義將“戶外運動”概念擴大化,使任何在自然場地開展的集體運動項目都可稱之為戶外運動,也違背了下定義的規則。
2)從教育角度的闡述。
戶外運動逐漸進入學校體育課程也引起了教育工作者對戶外運動的重視,紛紛從教育的角度來界定“戶外運動”的概念。操學誠和吳德祖[7]和李正賢[8]等認為,戶外運動是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以戶外運動的基本知識、技術和技能為教學內容,以培養學生參與戶外運動所需的素質為教學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實施的教育活動。教育工作者認識到了戶外運動的教育價值,并將其視為一種教育活動。但僅把戶外運動看作一種教育活動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于一些人來說戶外運動還是一種休閑游憩活動。
3)從休閑游憩角度的闡述。
受國內學術界掀起的休閑游憩研究熱潮的影響,部分學者也開始從休閑游憩的角度對戶外運動的概念進行研究。如齊震[9]認為:“戶外運動是指人在與自然融合的過程中,借助于現代高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自我身心潛能,向自身挑戰的娛樂休閑項目。”此定義將戶外運動看作是一種娛樂休閑項目,認識到了戶外運動是一種休閑游憩活動,但也忽視了戶外運動也是一種教育活動。
綜合來看,目前對“戶外運動”概念的語言形式較為統一,基本上都用詞組“戶外運動”來表示。但還存在違背下定義的規則和認識片面等不足。針對“戶外運動”概念界定出現的這些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有:第一,“戶外運動”詞語與其實踐發展的矛盾性。不變的“戶外運動”詞語與不斷發展變化的戶外運動實踐間的矛盾是準確界定“戶外運動”概念的主要羈絆。因為戶外運動實踐從作為“體育活動”發展到“教育活動”和“娛樂休閑項目”,體現了戶外運動涵義的不斷深化和發展,但都一直用的是“戶外運動”這一不變的詞語。第二,戶外運動理論基礎的薄弱。目前,學術界對戶外運動的研究對象、性質、理論體系和研究內容等問題還未達成共識,而這些問題直接關系到對“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第三,由于戶外運動本身的復雜性及注重的角度不同,使得“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具有多重觀點[10],從而造成人們對“戶外運動”概念的不同理解。
2 國外對“戶外運動”概念的闡述
1)從運動項目角度的闡述。
戶外運動是指在戶外開展的體育運動[11]。英國素有“戶外運動之鄉”的美稱[12]。蘇格蘭已在戶外運動領域內產生了眾多的世界級運動員,并且在自行車、馬術、汽車拉力賽、定向運動、滑雪、射箭、皮劃艇、帆船、公開水域游泳、登山和滑水等運動項目中獲得了世界冠軍和諸多獎牌;大量的戶外運動參與者,不是為了獲得杰出的成就或在比賽中獲得成功,而純粹是為了和友人們在清新的空氣中欣賞美景[13]。國外對戶外運動的理解較為寬泛,泛指任何在戶外開展的體育運動項目。
2)從教育角度的闡述。
國外從教育的角度對戶外運動相關概念的研究頗多且較為深刻,但并沒有籠統用“戶外運動”這一詞語來表示戶外運動之教育,而是用“戶外教育(Outdoor Education)”這一詞語來表示。并且在實踐上,國外也將在學校或其它教育機構開展的戶外運動稱之為戶外教育。而和戶外教育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還有冒險教育、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等。
戶外教育最為經典和被引用最多的定義就是Donaldson·G·E 和 Donaldson ·L·E[14]于1958年提出的“戶外教育就是在戶外的教育,有關戶外的教育,以及為戶外而教育。”這個概念告訴我們戶外教育的學習地點、教授主題和教學目的,唯一的缺點就是在理解時會感覺到此概念無所不包。而Ken Gilbertson等[15]5認為:戶外教育是一種在戶外環境中開展的,強調多感官直接的體驗,并綜合與自然環境、社區環境和個人環境的接觸來實現教和學的方法。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Katherine Joy Pinch[16]6和Arthur Owen Sanderson[17]等。從以上定義可知,戶外教育是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教育活動,并且強調受教育者通過與自然環境的直接接觸來實現教育。
冒險教育是指在類似荒野的環境或自然環境中實施的并以身體技能發展而促進人際交流或在戶外冒險活動中提高身體技能的一種教育[15]8。持有類似觀點的還有Dennis Eaton[18]、Priest Simon[19]和Chris Hodgson、Matt Berry[20]等人。可以看出,冒險教育強調的是通過冒險性的活動來實現教育目的。戶外冒險教育是在自然、半人工或荒野環境當中開展的冒險教育[16]7。
主題式冒險是以活動為基礎,以體驗教育為框架,將原本在野外才能進行的冒險活動,經過主題化的設計,將攀巖、漂流、登山、露營等活動簡化或改良成可在學校或一般場地進行的活動課程,只需簡單的教具,或甚至不用任何器材都可操作。而且由原來只強調體能活動的取向,轉而以培養個人成長與團隊共同學習的取向[21]。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戶外教育、冒險教育、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間的聯系及區別。根據冒險性可將戶外教育劃分為冒險教育和其它教育活動;根據開展的場地不同又可將冒險教育劃分為主題式冒險和戶外冒險教育等。
3)從休閑游憩角度的闡述。
從休閑游憩的角度對戶外運動進行界定的概念有“戶外游憩”、“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等。
戶外游憩是指在自由時間內自愿參加在自然環境中開展的,且突出人與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的游憩活動。持有類似觀點的有Sessoms[22]、Driver和Brown[23],Ibrahim和Cordes[24],Moore和Driver[25]及Ryan Plummer[26]等。冒險游憩通常是指非機械性的、與自然環境有互動聯系的、包含一定風險和危險因素、收益具有不確定性并且受參與者和自然環境影響的一系列戶外游憩活動[27]。戶外探索是在戶外環境中依靠人力(非機械動力)開展的非消耗性游憩活動[28]。持有類似觀點的有Ford[29]和Simon等[30]。
可以看出,戶外游憩除了強調在自然環境中開展外,更加強調的是參與者與大自然間的互動關系。所以任何發生在室外的與大自然(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的游憩活動均屬于戶外游憩的范疇。因此說戶外游憩的范疇最大,而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都屬于其中的一部分。冒險游憩和戶外探索兩者間互有交叉但并不等同,而是并列的關系。冒險游憩側重于含有風險或危險因素的游憩活動,而戶外探索側重于依靠人力開展的游憩活動。
3 “戶外運動”概念的厘定
3.1 “戶外運動”概念的界定
戶外運動的范疇很廣,涉及到體育、教育和休閑游憩等領域,因此將“體育活動”、“教育活動”、“游憩”和“娛樂休閑項目”等作為戶外運動的鄰近屬概念顯得過于偏窄。戶外運動不僅能以集體形式開展,也能以個人形式開展,所以將“集體運動項目群”作為戶外運動概念鄰近屬概念也不確切。本文認為與戶外運動最為貼切的鄰近屬概念應該是“人體活動”,即由人的四肢和軀干等肌肉群收縮所調控的身體活動,以此可以把戶外攝影和野外觀賞等帶有微量手動操作的活動排除在外。
通過對國內外戶外運動相關概念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戶外運動主要是在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中進行的,并且強調人與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之間的互動關系。另外,戶外運動是一種人類創造的文化活動,不是以創造物質財富為目的的體力勞動,要和生產勞動區分開來。所以戶外運動概念的種差就有3個,其一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其二是“與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有互動關系”,其三是“非生產性”。從這3大種差出發,就能把戶外運動這種人的身體活動與其它的人體活動區分開來。將“戶外運動”概念的臨近屬概念和種差整合起來,于是可定義如下:“戶外運動是以自然環境或模擬自然環境為主要活動場地,并與其有互動關系的非生產性人體活動”。
3.2 “戶外運動”概念外延的劃分
劃分是由劃分的母項、劃分的子項和劃分的標準組成。劃分后的母項和子項屬于屬種關系,子項必須具有母項所具有的本質屬性。劃分時也必須遵守下列的劃分規則:(1)劃分后子項的外延和母項的外延必須相等,否則會犯“多出子項”或“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2)劃分后的子項之間必須互相排斥,否則會犯“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3)每次劃分都必須按照同一個標準進行,否則會犯“劃分標準不統一”的邏輯錯誤。
目前國內關于戶外運動分類的觀點主要有兩種:一是董范等[6]8將戶外運動分為空中項目、陸地項目、自然水域項目和綜合項目;另一是孟剛等[31]將戶外運動劃分為水上戶外運動、空中戶外運動和陸地戶外運動。董范等人的分類犯了“子項相容”的邏輯錯誤,因為以戶外越野挑戰賽為代表的“綜合項目”開展的場地不僅需要空中,還需要陸地和自然水域,所以就出現了“綜合項目”中包含空中項目、陸地項目和自然水域項目的問題;孟剛等人的分類犯了“劃分不全”的邏輯錯誤,因為將以野外拓展和戶外越野挑戰賽為代表的綜合型戶外運動項目排除在外,與現實情況不符。現在就出現了以活動場地為劃分標準的劃分方法不能夠解決所有戶外運動項目的歸屬問題,所以本文認為以活動場地為劃分標準的劃分方法不適于當前戶外運動的分類。
以人們從事戶外運動的目的作為劃分標準較為穩妥。人們從事戶外運動也都有著鮮明的目的性,為了休閑游憩,或是為獲得教育,根據各自目的的不同,選擇不同的戶外運動項目或活動方式。因此,按照以“從事戶外運動的目的”為劃分標準是有根據和有必要的。再用一種統合的思維方式將上文從不同角度描述“戶外運動”概念外延的語詞整合起來,可將“戶外運動”概念的外延分別命名為戶外游憩、戶外教育和戶外競技運動等:(1)戶外游憩是個體在閑暇時間內通過自愿參與而實現休閑娛樂、調節身心和發展興趣愛好等目的的戶外運動。(2)戶外教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實現增強體質、傳授在戶外進行休閑游憩和身體鍛煉的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能力等目的的戶外運動。(3)戶外競技運動是以提高運動技術水平和創造優異運動成績為主要目的的戶外運動。
另外,在區分某項運動項目是否是戶外運動時,不僅要看運動項目的本身,還要看從事此項運動項目的目的。因為運動項目本身并不是劃分的依據,并且還存在不同的劃分標準下,即便是同一運動項目也可以有不同分類。以“沖浪”為例,并不能簡單將“沖浪”劃為“極限體育”或者“戶外運動”,要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劃分。若參與沖浪主要是為了挑戰人體的極限能力,那么可將之歸為“極限運動”;若參與沖浪是為了休閑娛樂,可將之歸為“戶外運動”。
參考文獻:
[1] 王莉,何世權,張慧峰,等. 對北京市戶外運動產業發展狀況的調查研究[J]. 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5,28(9):1159-1161.
[2] 陶宇平. 戶外運動與拓展訓練教程[M].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6:2.
[3] 夏征農. 大辭海·體育卷[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23.
[4] 董立. 大學生戶外運動[M]. 成都:西南交通大學出版社,2010:7.
[5] 孫班軍. 山地戶外運動[M]. 北京:學苑出版社,2007:2.
[6] 董范,國偉,董利. 戶外運動學[M]. 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9.
[7] 操學誠,吳德祖. 戶外運動與青少年全面發展[J]. 中國青年研究,2006(6):25-27.
[8] 李正賢. 高校戶外拓展訓練課程安全問題研究[J]. 體育文化導刊,2008(10):98-100.
[9] 齊震. 休閑視角下的戶外運動[J]. 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8,27(2):44-46.
[10] 孫永生. 戶外運動[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10:1.
[11] Princeton University. outdoor sport[EB/OL]. http://www.thefreedictionary.com/outdoor+sport,2011-06-11.
[12] Deborah A Wuest,Charles A Bucher. Foundations of physical education,exercise science,and sport[M]. 14th ed. Boston: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Inc,2003:184.
[13] The National Agency for Sport. Outdoor There:a sportscotland policy statement on sport and physical recreation in the outdoors[M]. Edinburgh:Sports Communication Group Ltd.,2008:13.
[14] Donaldson G E,Donaldson L E. Outdoor education: a definition[J]. Journal of Health,Physical Education and Recreation,1958,29(17):17-63.
[15] Ken Gilbertson. Outdoor educ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6.
[16] Katherine Joy Pinch. The nature and operation of the gender system in an australian outdoor education program for adolescents[D]. Minneapolis:University of Minnesota,2005.
[17] Arthur Owen Sanderson. Bridges and barriers to offering outdoor education to grade 4-7 students in schools[D]. Vancouver:University of British Columbia,2005:15.
[18] Dennis Eaton.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learning in outdoor education[D]. 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1998:11.
[19] Priest S. The semantics of adventure programming [G]//J C Miles,S Priest. Adventure programming. State College,PA:Venture,1999:111-114.
[20] Chris Hodgson,Matt Berry. Adventure education: an introduction [M]. New York:Routledge,2011:1.
[21] Prouty D. Project adventure:a brief history [G]//Miles J,Priest S. Adventure education. State College,PA:Venture Publishing Inc,1990:93-101.
[22] Sessoms H D. Leisure services[M]. 6th ed. NJ:Prentice Hall,1975:237.
[23] Driver B L,Brown P J. Contributions of behavioral scientists to recre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G]//Human behavior and the environment. New York:Plenum Publishing,1983:309.
[24] Ibrahim H,Cordes K A. Outdoor recreation[M]. Boston: WCB McGraw-Hill,1993:13.
[25] Moore R L,Driver B L. Introduction to outdoor recreation [M]. PA:Venture Publishing Inc,2005:11-12.
[26] Ryan Plummer. Outdoor recreation:an introduction[M]. London: Routledge Taylor Francis Group,2009:18.
[27] Alan Ewert. A review of adventure recreation: concepts,history,trends and issues[G]//An outdoor renaissanc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n outdoor recreation. 4th.North Carolina:Mississippi university,1990:63-64.
[28] Dick Prouty. Adventure education:theory and applications[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7:232.
[29] Ford P. Outdoor education: definition and philosophy[C]//ERIC clearinghouse on rural education and small schools. ERIC Information Analysis Products,1986:7.
[30] Simon Pries. Effective leadership in adventure programming [M]. Champaign:Human Kinetics,2005:18.
[31] 孟剛. 戶外運動[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