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萬象]
反向探親
黃艷梅
大學畢業后我留在了省城工作,父母都在外地。春節是萬家團圓的日子,雖說“回家的誘惑”無法抗拒,可春運期間車票難買、火車難坐是個現實的困難,更重要的是我的假期短,探親大部分時間都花在了路上,風塵仆仆回了家,真正能和家人團聚的時間沒幾天就要趕回單位上班,弄得一個春節大假滿身疲憊,還影響了節后的工作。
前些天我在電話里跟母親述說了回家的難事,善解人意的母親對我說:“快過年了,我和你爸都想早點見到你,今年春節我們到你這里來過年吧!相比之下,我們到你這兒火車票要好買得多,如果運氣好還能訂到臥鋪呢!”這種既能和家人團圓又不用為春運時買不到火車票而發愁的“反向探親”真是個好主意,我當然是求之不得。
我住在工廠的職工宿舍里,由于工廠有規定,不允許外來家屬住本單位的職工宿舍,我于是在一家經濟型酒店為父母訂了一個兩人標準間。這家酒店的副總經理正好是我一個同事的母親,她感念于我的孝心,在酒店住宿費上給我打了八折。
父母扎根于腳下的那片土地,在那里辛勤勞作,很少出遠門,他們這也是第一次到省城。我為父母制定了詳細的旅游計劃,父母都是節儉的人,旅游花費自然要經濟實惠,但又要讓二老玩得開心,心情愉快,在旅游的同時還要能品嘗到省城的特色菜和小吃,在選擇游玩景點時我煞費苦心,在定旅游路線時我也動了不少腦筋,相信我的心血不會白費,父母這次反向探親一定會玩得開心。
我在外地工作很少陪伴父母,總覺得虧欠了父母很多。以前讀書時每年春節父母都會送我新年禮物,給我壓歲錢。今年父母要到我這里來,我這個網購達人自然要為父母準備好新年禮物,我在淘寶網上為父親買了一個剃須刀,在京東商城上為母親買了一個電子血壓計。除此以外我還為父母準備了一個三千元的新年紅包。
新年的腳步聲越來越近了,雖然今年不回老家過年,我還是對新年充滿了期待,父母反向探親免去了我回家的鞍馬勞頓,其實只要一家人能夠順利團聚,共享天倫之樂,在哪里過年都不重要。
[你最珍貴]
妹妹的賀卡
青衫
前些日子收拾舊書籍,發現在一本席慕容的散文集里有一張賀卡,落款是一九九二年,署名是妹妹。因為夾在書頁里,很少翻動的緣故,故而嶄新如昔,拿起來打開看,一聲還算清脆的樂曲《祝你生日快樂》輕輕響起。
一只被描繪成了卡通形象的可愛小白鼠,滴溜溜的小眼睛,翹起的胡須,前爪站立,正在用力推一輛花車。有趣的是妹妹居然在花車里安放了一只更可愛的唐老鴨,正得意洋洋地望著小白鼠。
記憶回到二十年前,那時我正在千里之外的城市上大一,妹妹也只有十五歲,喜歡畫畫。我因為離家不久思念家人,寫信的時候不知不覺就流露出傷感的情緒,父母輪流給我寫信安慰我,關心我。妹妹不太會寫信,就在新年之際,送了我這張賀卡。
我能想象得出妹妹趴在桌子上,拿出彩色水筆一絲不茍作畫的情景。也許她也想在上面寫上些華麗的祝福語,但是最終一只可愛的唐老鴨,更能體現她天真無邪的天性,祝福語就變成了簡單的四個字;新年快樂!
二十年前,一張音樂賀卡的價格,應該是她積攢了很久的零花錢買的。因為那時候音樂賀卡剛剛流行,自然是極為奢侈的禮物,工薪族的父母是不會給她這筆錢買華而不實的東西的。但是對于妹妹來說,送一張賀卡給遠在外地過第一個新年的姐姐來說,比什么都重要。
還記得收到賀卡的感受,音樂響起的剎那,我好像看到了妹妹可愛的小臉,每天圍著我問來問去的“煩人勁兒”。那一刻,我多想念妹妹粘著我,像個“跟屁蟲”似的甩也甩不掉的姐妹情啊!
如今的問候,都簡潔到了指尖、鼠標,雖然話語溫馨到醉人,祝福郵件也精致得美奐美輪,但又有多少真誠在里面?收到的和發送出去的,千篇一律地雷同,在講究個性的年代,味同嚼蠟。我能理解,在快節奏的時代,誰還有閑情去買上一張賀卡,字斟句酌地寫上祝福語,再冒著嚴寒跑到郵局用漿糊粘上郵票,反反復復地按壓實成,規規矩矩地投到綠色的信筒里。
這是一個多么奢侈的過程啊!
二十年前的一張賀卡,喚起一份悠長的回憶,其中的兩個人早已為人妻、為人母,孤獨惆悵之時,一個電話足以解相思。生活可以天翻地覆地變化,但心,卻從不曾失卻兒時的純真,一如當年那樣用心生活用心愛!
[市井片段]
半桶吊漿
梅長釗
一周有三,四次的沿湖慢跑。七點從公寓大門出發,因為是冬季,天剛放亮,街上人還稀少,跑進菱角湖公園的大門 ,一邊在平展的柏油小道上慢跑,一邊欣賞路邊的花草樹木與湖面風光。然后從公園的西門折出,在唐家墩路的人行道上再跑三百米后,改為步行放松,進入臨近公寓小區的一條小巷時,天已大亮了。
小巷里則是典型的市井風光:路兩邊擠占著售賣各種新鮮蔬菜與魚、肉的攤販,店鋪。剩下的窄路上人流熙熙攘攘,飄散著剛出鍋的各種早點的芳香。
我光顧得最多的是一家做米粑的小鋪,直徑三尺的平底鐵鍋旋轉著,下面燃燒的不是童年看到的刨皮木屑而是煤氣爐 。圓錐形的鍋蓋揭開,熱騰騰的水蒸汽散去,露出吱吱響,白花花的滿鍋米粑,店老板用小鐵鏟一塊塊鏟起送上,熱得燙手的米粑一面金紅焦脆,另一面松香糯甜,往前幾十步,再到一個炸油條的小攤買上一個面窩夾上,這就是我一頓可口的早餐了,回到公寓門口剛好全部吃光。既好吃又便當。
今天我又來到了米粑鋪前,平底鍋仍輕快地旋轉著,攤架外已有五、六個顧客在等候,這個店的米粑做得大而厚實,如同店主人一樣,大個的店老板今天滿臉是笑,他一面轉動著鐵鍋,一面大聲地告訴面前的老顧客:“今天只有半桶吊漿,是昨天剩下的,到十點鐘就可以做完了!”
“ 你怎么不多做一點呢 ?” 有兩位老頭馬上問。平常米粑店要營業到下午三、四點鐘的時光。
“做完這半桶就回家去過年了!” 店老板開心地高聲回答,話語中充滿著抑制不住的興奮與歡樂。
我往店里面一看,果不其然,店里面一改往日的繁雜雍塞,許多物品突然不見,剩下的少許家什疊放在桌架上,地面也清掃得干干凈凈,屋里顯得空蕩 ,老板娘笑盈盈地站在里邊。
“你怎么不多做幾天,多賺點錢回家,離過年還有二十多天啦?” 一位顧客問他。
“人家辛苦一年了,怎么不可以早點回家,錢是賺不完的呀!”旁邊有兩位顧客馬上反對,幫店老板答道。
“ 是呀,家里有小孩,還有老人,他們都盼著我們回家。”老板也笑著說道。
“你們老家在哪里?”
“ 在監利。”
“那不遠,下午坐車,三個小時就可以到家吃晚飯啦。”
手端著滾燙香甜的米粑離開米粑店,心里閃過幾十年前下鄉時趕回家過年的情形,想起遠在杭州的兒子正在想方設法搶購回漢過年的火車票,想到明天就買不到米粑了,不過這沒關系。想到來城里謀生的農村人給城市帶來了多少方便,店老板的愉快心情感染給了我,我不覺察身旁熙熙的人流,愉悅彌漫在我的四周。——那半桶吊漿和抑制不住喜悅的店老板向整條小巷喊出了第一聲:“ 年——來——了——!”
[味覺記事]
故鄉的陰米
汪亭
陰米就是炒米。入冬后,選上等的糯米大火蒸熟,趁晴天曬干,然后放在通風的地方收藏。待到臘月的日子,再搬出陰米和桐油炒過的沙子,每樣一半的比例倒入鐵鍋。
接著,在灶臺旁用凳子支起團箕。燒火前,把木柴劈成塊,架在灶膛里,用松枝點燃。別小瞧這燒火,要緊得很。火小了,陰米熟不透,散發不出來香味;火太大,又容易炒焦。
炒陰米都是外公跟外婆搭檔。外公在灶下添柴燒火,外婆站在灶前親自掌鏟,不快不慢地翻動著鍋里的沙子。等到陰米炒熟后,外公就用米篩耐心地篩掉沙子,而后將陰米裝入谷籮中。
用沙子拌炒過的陰米,潔白圓潤,入嘴即化。老人們喜歡吃。陰米還有一種炒法,是不放沙子,只用香油爆炒。這種陰米又叫油米,香脆黃亮。童年時代,在貧瘠的鄉下,油米算得上是很好的零食了。
那時,放學一回到家,外婆便跑到廚房燒水,忙著給我泡紅糖陰米。我抿上一口,細嚼著,喉嚨潤滑,滿嘴留香,一股暖流穿腸過肚。外婆還時常悄悄地打個荷包蛋放入碗底,湊到我耳旁說:“快點吃,不要讓你外公看見!”那時家里的雞蛋,都是要到小店換醬油和鹽的。
陰米性溫,能益氣補血、健脾暖胃,而一碗紅糖陰米更是一味溫和滋補的良方,適合病后產后之人食用。女人坐月子,吃紅糖陰米,補血又補氣。
陰米十分耐留,臘月炒后,直到次年夏秋仍然不變質味。我一直以為陰米只是故鄉江北的一種小吃。最近閑看美食書籍才發現,陰米竟然是“東坡美食三絕”之一。北宋大文豪蘇軾是聞名遐邇的美食家,尤其善于研究養生的美食。
相傳,東坡美食有三絕:東坡戀糕、東坡陰米和東坡肘子。東坡陰米的傳說講的是蘇東坡的夫人王弗分娩后,身體非常虛弱,蘇東坡嘗試過很多種食補療法,但仍不見起色。著急的蘇東坡便去請教母親程夫人,老夫人告訴兒子,將糯米蒸熟,陰干后用油炒爆,食用時加入紅糖一起泡熟。蘇東坡按照此方法給夫人食用后,王弗的身體逐漸轉好。這看似簡單卻極富養生價值的食品激起了蘇東坡的濃厚興趣,于是蘇東坡又在食用時加入了荷包蛋,結果美味倍增。從此,滋陰補血的東坡陰米便廣為流傳。
溫補美味的陰米,如今的鄉下已經沒幾戶人家制作了,可年邁的外婆依舊年年炒一些。不論啥時回家,外婆總會給我泡上一碗飄香的陰米。鼻子湊上前,淡淡清香撲面而來,送一勺沾著豬油的陰米入嘴,瞬間滑過喉嚨。那味道,飄過我的童年歲月,芳香如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