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彩情
能看到靜葉、風荷、瀟瀟暮雨,暗紅翅膀的蜻蜓輕掠水面,劃出圈圈渦痕;能看到茂林間嬉戲的大熊貓憨態可掬的姿態;能看到每幅畫中委婉的鄉土情思,如上世紀京派作家小說的筆觸,溫和優美,略帶惆悵。葉圣陶老人說,“所戀在哪里,哪里就是我們的故鄉。”
先生的水墨畫繼承了中國畫筆墨程式,卻非為其所囿,獨辟蹊徑,用筆生動率直,精煉寫意,神采飛揚,折射出簡約清新的氣息與豐富的感情色彩。形神兼得,意致濃濃。
荷花是傳統文人畫的常用題材,歷代文人雅士用以標榜清高,一味淡雅蕭疏,這些作品適合在同好中把玩,卻難同大眾親近;荷花也是時下眾多畫家常用的“活兒”,但又往往輕細柔軟,媚人眼目,令人打不起精神。先生正是在與二者背道而馳的方向,開辟出雅俗共賞又略偏于雅的路子。先生不追求玄虛的禪意,只要為生命求一證實,宏觀之美由是產生。
鄉土風
先生生于“魚米之鄉”的湖北,骨子里有荊楚水澤的毓秀之氣。作于80年代的作品《瑤老庚》形象淳厚剛強,造型、筆墨、設色,呈現出渾然一體的真切平實,看不出文革后期那種淺薄的浪漫和夸張的豪情。此后他經年涉足苗、瑤、壯、土家、回、藏等等少數民族地區挖掘創作之源。被美術評論家贊為“滲透出鄉土的芬芳,洋溢出樸質的情意,傾吐著癡情的心聲”,他追求藝術形象的意蘊、神韻、不趨時、不輕浮、不俗氣。無論大幅、小品,都別有風味,眾美紛呈。
中國畫的筆墨所關心和要解決的問題不僅是點線面的構成,也不僅是黑白灰的調配,甚至不僅是造型,而是畫作最終將形成怎樣的風格、格調和境界。先生的繪畫早已與其生命結為一體,一切成果都是生命鏖戰的捷報。正是在這點上,我們又一次領悟了那句老話:功夫在畫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