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跨永定河的盧溝橋,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它不僅是北京悠久歷史的重要體現,也是近代中國反抗侵略、自強不息的見證者,“盧溝曉月”曾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橋歷時千年巋然不倒,“天下名橋各擅勝場,而盧溝橋卻以高超的建橋技術和精美的石獅雕刻獨領風韻,譽滿中外,實屬古今世界上一大奇觀。”曾被著名建筑學家羅哲文如此贊譽的盧溝橋,蘊含著豐富的文化、科技及旅游價值,如今能否續寫輝煌,并開創新的發展天地,也再次為世界所矚目。
“盧溝橋”亟待重振
盧溝橋的聲名遠播西方是七百年前的事,在《馬可·波羅游記》中它被形容為一座巨麗的石橋,它也因此被西方喻為“馬可·波羅橋”。
然而曾經風光無限的盧溝橋,其光芒卻隨著時間流逝逐年暗淡。由于北京的發展重心北移,城南與城北的發展差距逐年拉大,盧溝橋所處永定河兩岸地區,這一區域因交通、區位等原因,經濟社會發展更是滯后于城南的其他區域,這個被稱為“城南的城南”區域,成為了基礎設施建設滯后、文化氛圍缺失、龍頭項目匱乏的落后地區。
用基礎建設與配套設施嚴重滯后來形容盧溝橋地區的發展基礎并不為過,這一地區的大部分區域未列入城市規劃,道路、給排水、供電、供熱等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及產業發展需求差距巨大,地區內的道路設施尚未形成良好的交通網絡,缺乏大型電影院、劇院、音樂廳等文化服務設施和消費場所。雖然盧溝橋一再被各界看作是極具旅游價值的地區,但旅游服務的基礎設施卻極為匱乏,沒有服務旅游發展的集散中心、咨詢中心等相關設施。
曾引以為傲的盧溝橋文化資源,也因為文化鏈條延伸過短,挖掘力度不夠,沒有形成與現代元素的深度融合,失去了本應具有的文化輻射力,區域內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文化資源基本停留在靜態資源階段,價值貢獻遠未發掘。
多元分散的管理主體亦是盧溝橋地區發展的重要掣肘。目前區域內有盧溝橋地區辦事處、盧溝橋鄉、盧溝橋文化旅游區、抗戰館、永定河管理處、區水務局、區園林綠化局等多家管理主體,但對于盧溝橋地區的開發,卻沒有明確責權利主體單位,原本“多頭聚焦”的優勢反而成為了盧溝橋開發的最大制約。
而延續多年的傳統開發模式也嚴重破壞了盧溝橋厚重的對外形象。長期以來,以資源開發為主的盧溝橋地區,各類工業企業、建筑企業集聚,給外界留下臟亂差的印象。與傳統工業的集聚發展相比,盧溝橋、宛平城等具有歷史厚重感的文化資源卻僅僅停留在單一的愛國主義教育層面,文化盧溝橋漸漸失去了原有光環。
歷史機遇千載難逢
改變迫在眉睫!機遇已悄然到來。
從國家戰略層面看,自2011年,“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序幕開啟以來,文化創新發展之風勁吹祖國大地。剛剛閉幕的黨的十八大中更明確提出,“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將文化發展放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戰略高度”,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盧溝橋地區再也無法繼續沉寂。
從北京發展形勢看,正在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世界城市的北京,隨著“城南行動”、“京西轉型”等一系列促進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實施,以及“新城南行動”等更多傾斜政策的陸續出臺,包括盧溝橋等在內的落后地區整體面貌已經得到極大改善。特別是2011年12月,《中共北京市委關于發揮文化中心作用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之都的意見》的對外發布,其中特別提到了要充分展示古都文化價值和內涵,在保護“物”的同時,強化對“文”的保護和利用,深入挖掘歷史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和文化價值,提升城市文化品位,這為有著眾多歷史人文積淀的盧溝橋地區發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從豐臺發展實際看,緊跟時代步伐的豐臺區,提出了建設成為首都充滿活力的文化強區、弘揚“北京精神”的文明高地和文化創新發展新空間、新名片的戰略目標,在2012年3月發布施行的《中共豐臺區委關于把豐臺建設成為充滿活力的首都文化強區的實施意見》中提到,當前的豐臺正處于文化特色的彰顯期,隨著園博會盛況空前、永定河兩岸生機盎然、麗澤金融商務區拔地而起、世界種子大會享譽海外,一個后來居上、強勢崛起的豐臺,必將獲得國內外更多的熱點聚焦和廣泛關注,增強文化軟實力日益成為提升城市形象和城市競爭力、擴大文化影響力的重要標志。而在《關于加快推進永定河綠色生態發展帶豐臺段開發建設的總體方案》中,更提出要利用盧溝橋、宛平城、曉月湖等著名的歷史古跡、人文景觀和“燕京八景”之一“盧溝曉月”的品牌效應,整合古橋、古城、清水、明月等特色旅游資源,大力推動特色旅游產品開發,滿足游客知識性、娛樂性、體驗性、享受性等多重需求。為爭到2013年,將盧溝橋所在的永定河豐臺段建成集購物觀光、文化體驗、水上娛樂、時尚餐飲等功能為一體,歷史文化與革命文化相交融的特色古城文化旅游區。
盧溝橋作為豐臺乃至北京的文化符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
事實上,盧溝橋文化資源價值的開發利用早已引起各方重視,北京市已于2010年正式批準成立了盧溝橋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范圍北起盧溝橋北路,南至趙辛店跨線橋,東起經儀郊野公園東側、京港澳高速,西至鷹山森林公園西墻、京周公路新線、京廣鐵路,總規劃面積14平方公里,涵蓋宛平城、盧溝橋、曉月島、長辛店古鎮、園博園、永定河豐臺段等眾多優質文化生態資源,是北京市級31個文化創意集聚區之一。
歷史機遇與政策優勢正在逐步傾向這個落后的盧溝橋地區,但激烈的外部發展競爭也同樣存在。只有通過盧溝橋地區的高端定位、統籌規劃和統一開發,才有可能加速區域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成為引領豐臺區乃至北京西南部地區轉型升級的重要創意經濟高地。
如何復興?
遵循北京市對盧溝橋文化創意集聚區的總體定位,豐臺區對盧溝橋地區提出了“特色化定位、國際化視野、品牌化升級”要求,提煉出了驛站文化、會館文化、中秋文化、月亮文化、迎送文化和紅色文化等六大特色文化,使之成為區域未來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的重要依托。在具體發展思路方面,豐臺區確立了堅持“四大融合”原則,即傳統文化與現代時尚融合、文化內涵與創意經濟融合、商業服務與商務功能融合、文化服務與科技創新融合,著力培育多元文化創意業態,積極挖掘區域生態、文化資源優勢,提升環境品質與品牌效應,實現區域產業與功能的聯動升級,將盧溝橋地區打造成為“首都生態文化創新發展示范區”。
依據規劃設想,未來盧溝橋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集聚發展有望呈現出文化貿易、文化演出、文化旅游、會議會展、文化休閑等五大業態。
通過建設文化貿易港,吸引國際知名文化貿易機構和大型文化企業入駐,引入國內各省市在京的文化貿易代表處,設立各省市、民族的文化展示中心,加快發展文化貿易運營、商務、管理、展示等環節,依托國際文化貿易機構,推動國內的文化產品和服務“走出去”,并依托國家北斗衛星技術的民用平臺,創新文化貿易形式,建設電子商務網絡,形成線上文化貿易交易平臺,使盧溝橋地區成為中國文化走向全球的文化貿易區。
同時,大力發展與文化貿易港相關的產業環節,特別是整合數字出版、數字媒體、互聯網、電信、數字內容產業的資源,建立版權資源信息、價值評估、版權作品交付、版權使用監測、版權信用征信、版權交易風險管理服務體系,形成完整的貿易與版權授權許可相結合的交易鏈條。
依托深厚的文化積淀與優良的自然環境,以及每年一度的“盧溝曉月中秋歌會”舉辦,盧溝橋地區的演藝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品牌效應,如何將品牌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還需盧溝橋地區聯合周邊的宛平城、長辛店、園博園等區域,規劃建設并改造一批高檔次的演藝場所,吸引大型文化演藝企業入駐,依托豐臺區擁有的中國戲曲學院、中國評劇院、北京京劇院、北京市戲曲職業學校等多個戲曲專業藝術院團,打造中國最具特點的戲曲文化體驗區。
同時,積極加強與國際知名文化演出企業的合作,拓展與演藝相關的票務、演藝經紀代理、演藝設備及服務設施租賃、服裝和藝術培訓等配套環節,形成以演藝為核心的創意產業鏈條。
以文化提升旅游,以旅游傳播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融合發展的重要體現。盧溝橋地區具有文化體驗游、紅色旅游、城市休閑游、民俗旅游、濱水時尚游等不同旅游特點,通過近幾年區域基礎設施和旅游公共服務設施的逐步完善,這一區域有望形成四條旅游休閑觀光軸:一是沿永定河自北向南的濱水休閑軸,主要以水上娛樂活動、觀光為主;二是由“園博園-曉月郊野公園-經儀郊野公園”構成的園林休閑軸;三是由“抗戰雕塑公園-抗戰紀念館-軍事體驗基地-盧溝橋”構成的紅色體驗軸;四是由“宛平城-曉月島-長辛店古鎮”構成的傳統文化體驗軸。
會議會展與文化休閑是首都旅游業轉型發展過程中突顯的新興旅游業態,建設文化貿易港、舉辦2013年園博會、引入源自美國的北京國際鐵人三項賽等,已使盧溝橋地區初步具備了培育發展這些新興業態的土壤,若在延伸產業鏈條上精耕細作,將有望使之成為盧溝橋地區新的經濟增長點。
歷經千年風雨洗禮的“盧溝橋”,包含著中華民族太多的歷史和情感,如今已站在了復興的新起點,盛景必將重現。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