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初,某商業銀行上海某支行理財產品到期無法兌付,甚至本金都無法收回,引起投資者圍堵銀行討要說法。這則新聞引起了人們對理財產品的熱議。隨后不到十天,又爆出了某國有銀行浙江某市支行投資者數百萬元理財產品金額被客戶經理私吞的新聞。銀行理財產品又一次進入公眾視野并引發討論與質疑。然而,這并不是銀行、保險公司等推出的理財產品第一次受到質疑。
近年來,一些銀行理財產品“0收益”甚至虧損不斷引發人們的關注,部分投資者還因此與銀行打起了官司。2012年10月,中國銀行董事長肖鋼發表在《中國日報》上的署名文章指出,目前銀行發行的“資金池”運作的理財產品,由于期限錯配,要用“發新償舊”來滿足到期兌付,這種銀行理財產品在中國是“影子銀行”的一種。
認清“忽悠”之法
2012年11月30日,第八屆北京國際金融博覽會在北京展覽館開幕。記者在產品會場走訪時發現,多數商業銀行與保險公司著重向一些老年人推介其理財產品,而在介紹其理財產品時絕口不提風險,并且承諾高于銀行存儲利率的投資收益率,這讓一些缺乏相應金融知識的老年人尤其動心。而去商業銀行咨詢理財產品,大部分產品也都貼著保本的“標簽”。理財產品真的像一些商業銀行與理財產品公司吆喝的那樣只賺不賠、高收益么?
其實,不少商業銀行在銷售理財產品時,利用銀行與消費者在了解產品上的信息不對稱,以及部分中老年消費者金融知識較少,讓消費者稀里糊涂就被“忽悠”走了錢財。而銷售欺詐與概念偷換,是一些銀行在銷售這些理財產品時通用的伎倆。
一、銷售欺詐
當消費者去咨詢理財產品時,業務人員都會承諾“最起碼保本”,并向消費者宣傳產品可能的高收益率,而很多時候對于產品存在的風險卻只字不提,對于購買后的不可逆性、提前支取或中斷續交需要承擔有關費用或可能出現的損失等也進行回避。簽訂理財產品的合同時,諸如“實際收益”與“測算收益”區別等細節也不向消費者說明。這就讓消費者誤以為,購買銀行的理財產品就像在銀行存款一樣,只會賺錢,沒有任何風險。
常見的銀行理財產品有很多種類。比如按照幣種不同,可分為人民幣理財產品和外幣理財產品;按照產品到期日不同,可分為固定到期日理財產品和無固定到期日理財產品;按照投資方向不同,可大致分為貨幣性、債券型、股票型、組合投資型等理財產品。現在甚至還有部分投資公司借用銀行網點進行公司募集的活動,借著“理財產品”的外殼,其實是銀行代銷的金融產品。這是違規的行為,但是一些銷售類似產品的銀行并不明確告知消費者,讓消費者以為有銀行的信用在,投資就能保底。
大部分的理財產品運行模式都是肖鋼所提到的“資金池”模式,即銀行將募集到的資金根據產品合同約定投入相關金融市場及購買相關金融產品,獲取投資收益后,根據合同約定分配給投資人。但是投資者的資金進入銀行的“資金池”之后,到底用來干什么,銀行往往并不詳細告知投資者,而是含糊帶過。有學者認為,除了購買債券或其他市場基金投資組合,理財產品的資金很大一部分流向了中長期貸款與地方融資平臺。
目前來看,大部分理財產品基本都能實現預期收益。但這得益于當前銀行的這種投資理財產品模式的持續進行。倘若投入理財產品“資金池”的資金鏈斷裂,后果不堪設想。即便這種模式可以無限延續下去,無論銀行理財產品“資金池”中的資金到底流向了哪個方向,理財產品天生就具備一定的風險性。消費者應該認知清楚,理財產品的收益率越高,往往代表著風險越大。銀行的投資理財產品,并不是穩賺不賠的。
二、概念陷阱
在目前銀行理財產品的宣傳中,最容易讓消費者被“忽悠”中招的便是在理財產品收益率上的概念陷阱。業務人員在向消費者介紹理財產品時,往往并不說明“年化收益率”、“最高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的區別,只將產品可能的最高年化收益率,諸如15%、18%甚至30%等數字標在顯眼的位置,讓消費者誤以為可以根據這些數字來測算自己的收益,卻不知這些數字只是可能性之一。
記者走訪某商業銀行,看到的一款資產組合投資性的理財產品簡要介紹里,只標明了起點金額“5萬元”,產品年化收益率“4.32%”,產品“收益起始日2012年12月26日,到期日2013年3月25日”等信息,業務人員在介紹時也沒有告知消費者“年化收益率”與“實際收益率”的區別,也沒告知消費者產品還有0.02%的“托管費率”與0.1%的“投資管理費率”。這些信息會讓消費者誤以為, 倘若自己投入5萬元購買這個理財產品,3個月之后就能得到2160(50000*4.32%)元的純收益。事實果真是這樣嗎?
年化收益率的概念是指投資理財產品中,投資期限為一年所獲的收益率。而實際收益率的計算公式為:實際收益率=(年化收益率-管理費率)*投資天數/365。也就是說,對于上文所說的理財產品,實際的收益率只有(4.32%-0.02%-0.1%)*90/365=1.04%。而這一收益率還沒有很多銀行三個月的整存整取利潤率高。倘若投入5萬元進去,產品到期之后實際能得到的收益只有517.8(50000*1.04%)元,這與標注出來的4.32%收益率計算出來的結果整整相差了1640元!
在銀行投資理財產品介紹單中被顯著標注出來的數字,可能只是產品可能達到的“最高收益率”。這些數值只是一個預估值,并不是最終的收益率。預期收益并不是產品的實際收益,而產品的實際收益有可能是一個負數。理財產品概念上的陷阱,需要消費者小心翼翼的來甄別。
選擇適合自己的銀行理財產品
要想不被銀行“忽悠”,消費者首先應該明確,投資理財產品不是穩賺不賠的,而是存在風險的。部分金融知識較少的老年人到銀行購買理財產品時以為購買這些產品就像在銀行存款一樣可以保證底金并穩定得到收益,殊不知收益越高,理論上也意味著風險越大。因此,消費者必須首先以一個理性的態度認知理財產品。
其次,消費者對待投資理財應該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投資理財不是有錢人才能做的事,而應該是一種生活態度,即便是工資較少的人,也可以開源節流,每個月抽出一定的資金進行理財。在合適的投資理財方法下,非常少的初始資金也可以像滾雪球一樣發展壯大。
對于理財產品來說,并不是收益越高,就越適合投資。因為高收益往往是伴隨著高風險的。而選擇適合自己的理財產品與方式,才是最好的投資。
對于剛剛踏入社會工作的單身青年來說,個人的經濟收入較低,支出占收入的比重較大,且理財觀念較為淡薄,可以選擇銀行的零存整取等業務來養成自己的理財習慣。零存整取也適用于低收入者生活節余積累成整的需要。雖然每個月存儲的金額不多,但若能堅持下來,其高于活期儲存的利率也能讓消費者有相應的收益。
對于事業有成,空閑資金較多的人來說,他們生活壓力較輕,更關注投資的收益性。因此他們可以選擇代理黃金買賣、信托集合理財等風險與收益都相對較高的產品。
而對于老年人來說,他們的收入下降,醫療支出增多,開始關注家庭財產的傳承問題,投資風格更加趨于保守。他們可以選擇定期存款、代理保險等業務及家庭理財規劃。
當面對被宣傳的天花亂墜的理財產品時,投資者不能被數字“忽悠”。我們不僅要有投資意識,還要有承擔風險的意識,還應學習一些投資理財相關的財經、金融知識。同時消費者還應該知道,收益高的并不一定就好,適合自身客觀條件的理財產品才是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