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在闡述“到二0二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時指出,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五項新的要求。其中的第一項新要求是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里提出的“兩個翻番”,既有數量方面的要求,更有明確的質量要求。
“兩個翻番”的數量要求
實現“兩個翻番”,最基本的數量要求是,從2011-2020年期間,GDP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年均增長至少達到7.2%以上。分析表明,實現這樣的數量要求,條件是具備的。
就GDP而言,其增長率等于兩個因素之和,一個是人口增長率,另一個是人均GDP增長率。過去幾年我國人口自然增長率每年約為0.5%左右,這種趨勢在今后7、8年內不會發生劇烈變化,假定2011-2020年人口增長率保持在0.5%的水平上,那么,實際上這個期間我國人均GDP年均增長率達到6.7%就足以實現GDP翻番目標了。國際經驗表明,在與我國目前相近的發展階段上,日本、韓國等追趕型經濟體的人均GDP增速均高于6.7%的水平。從我國自身縱向對比角度看,雖然高速增長的基本面因素有所弱化,但是保持這樣的人均GDP增長速度,潛力仍然是存在的。
就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水平而言,其翻番也取決于兩個因素的綜合作用,一個是人均GDP增速,另一個是城鄉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變化。倘若2011-2020年期間我國人均GDP年均增長率為6.7%,那么,2020年屆時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必須達到該指標2010年水平的約1.05倍,才能夠實現翻番。否則,假如2020年屆時城鄉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保持目前水平,甚至還降低的話,那么,就無法實現翻番的目標。我國過去10多年來居民收入占GDP比重呈現下降勢頭。
我們觀察國際經驗發現,在與我國目前相近的發展階段上,日本、韓國等追趕型經濟體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呈現上升勢頭。這也表明,未來我國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降低的勢頭,有可能得到扭轉。與人口增長、人均GDP增長、GDP增長等相比較,居民收入占GDP比重的變化不確定性相對而言更大,必須予以高度關注。而提高這個比重,恰恰和十八大提出的“兩個翻番”的質的要求,是相互吻合的。
“兩個翻番”的質量要求
“兩個翻番”不僅僅是簡單的數量目標,更有全面的質量要求。黨中央對于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當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的問題,有著清醒的認識,并且已經在許多場合強調要著力解決這些問題。十八大報告明確提出,要“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翻番。如果說實現兩個翻番的數量方面的要求相對容易實現的話,實現這些質量方面的要求的任務更加繁重,涉及面也更廣。要改善產業結構、需求結構、增長的動力結構、收入分配結構的平衡性;提高城鄉、區域、人與自然、經濟社會、國際國內發展的協調程度;提高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性。概括起來說,兩個翻番不是“高投入、高排放、高污染、低質量、低效益”的粗放方式之下的翻番,這樣的粗放方式之下也無法實現兩個翻番。兩個翻番是要在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基礎上的翻番。
實現發展方式轉變,根本途徑在于深化改革。特別要著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的發展新活力;著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著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著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