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的盛宴》沒有成為慶功的盛宴,卻變成了水軍的盛宴,這是陸川與星美始料不及的。影評人magasa發微博爆料:“此時此刻,《王的盛宴》的水軍正在豆瓣瘋狂地刷五星和四星。”而陸川工作室的李小姐也迅速在微博上回應:“沒什么好隱瞞。我們的口碑維護團隊是在1日緊急加入的,要不是遭遇之前的瘋狂打壓,何必出此下策,費力不討好。水軍是一把雙刃劍,我們恪守的底線是:絕不抹黑其他電影。”李小姐坦言,網絡水軍每天都會針對《王的盛宴》惡意刷出近九千條差評,我們現在和普通觀眾一樣,很難再接觸到理性評論的聲音了,這種人為制造出來的聲音已經嚴重影響了《王的盛宴》的正常推廣和營銷。其實,這個問題由來已久,網絡水軍滲透到互聯網的每一個角落,從論壇、博客到QQ群、郵件組,再到微博,幾乎活躍于每一起熱門事件中。《王的盛宴》遭遇的“網絡水軍”事件也并不是電影行業的第一例,2011年4月,《關云長》宣傳團隊聲稱遭遇“網絡黑水”,并發出“懸賞通告”,聯手《戰國》懸賞10萬元“擒拿”網絡惡評主謀。2011年國慶檔,《白蛇傳說》和《畫壁》兩部影片也曝出“網絡水軍丑聞”,一份有關“水軍”與“買主”的聊天記錄在網絡曝光,一時震驚業內并引發激烈討論。那么,當影視作品遭遇網絡水軍,是該忍氣吞聲、自認倒霉,還是“以暴制暴”,或是拿起現成的法律武器武裝自己?在虛擬的網絡世界中,又應該向誰討回一個公道呢?網絡水軍的法律底線網絡世界的邏輯無情地挑戰了諸多傳統產業,也應運而生了許多新生事物、權利與制度。比如“網絡水軍”,他們是網絡上衍生出來的新職業,受雇于網絡“推手”,在各大論壇發帖,集體炒作話題或人物,以達到宣傳、推銷、攻擊某些人或產品的目的。“網絡水軍”有其積極意義,比如在營銷、宣傳方面,其速度、效果非常驚人,能實現傳統媒介無法達到的“親民”、“接地氣”的效果。但就目前來看,由于互聯網法治環境仍不完備,行業自身缺乏良性規范,“網絡水軍”的影響絕大多數是負面的。他們肆無忌憚地造勢,把網絡信息的可信度攪得渾濁不清。具體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一是,水軍帖子多缺乏創意,剝奪了他人的“言論自由”,或將部分人的意志轉化為普羅大眾的意志;二是,制造假象,混淆視聽,或影響輿論、各種評價指標及政策制定,反而使得理性的聲音淹沒在口水中,“劣幣”驅除了“良幣”;三是,以利為重,漠視法律,對于違法侵權,甚至觸犯刑律的嚴重后果認識不夠。這些負面影響使得網絡水軍的營銷方式深陷法律風險的泥潭。他們或是觸及、詆毀有關企業榮譽、商譽,或是采用侮辱、誹謗、含沙射影等方式侵害他人名譽;或是編造、提供、披露、泄露各種信息。凡此種種,其實已經觸及到《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廣告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甚至是《刑法》在內的法律體系的規制或責任追究。而公關公司或者說“維護團隊”,作為網絡水軍背后的“推手”,其頭頂已經懸掛著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行政處罰——這把達摩克利斯之劍。互聯網的法律責任主體網絡水軍得以滋生的重要原因在于互聯網特有的隱蔽性。這種隱蔽性在法律上表現為難以找到法律責任的主體。正如陸川團隊的苦惱,他們把“水軍”的舉動截了海量的屏,然而只能證明網絡上的“水軍”攻擊,卻無法舉證“現實中的誰”攻擊了他們。確實,在網絡實名制未普及的當下,網絡的隱蔽性不僅使得法律責任的主體消失在虛擬世界中,甚至舉證成本巨大到難以承擔。正是基于網絡侵權的特殊性,國家法令其實早已將網絡用戶與網絡服務提供者共同綁定為網絡侵權的責任主體。自2010年7月1日起施行的《侵權責任法》第36條已經明確把“網絡服務提供者、網絡用戶”納入侵權規制范圍:1)網絡用戶、網絡服務提供者利用網絡侵害他人民事權益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2)網絡用戶利用網絡服務實施侵權行為的,被侵權人有權通知網絡服務提供者采取刪除、屏蔽、斷開鏈接等必要措施。網絡服務提供者接到通知后未及時采取必要措施的,對損害的擴大部分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3)網絡服務提供者知道網絡用戶利用其網絡服務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與該網絡用戶承擔連帶責任。”在陸川事件中,諸多提供專業的電影評價服務的網站本質上類似于wiki的理念,打造由網友貢獻資料的開放數據庫。在此數據庫基礎上,網友們自由地交流觀影感受與評價電影的價值。但是,如果大量的網友在不根據自身的觀影事實,或者說本身就是雇傭的“黑水”和“白水”的情況下,惡意打分,甚至惡意詆毀影片,使得他人“很難再接觸到理性評論的聲音了”,那么“這種人為制造出來的聲音已經嚴重影響了正常推廣和營銷。”電影網站提供的評價體系根本就失去了權威與客觀,甚至應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重塑互聯網時代的評價體系當中國導演協會吶喊著“反對任何導演參與領導用不正當手段進行電影宣傳,認為利用各種網絡水軍博取曝光率的做法將對整個行業造成負面影響,建議協會所有會員自律”時,并沒有觸及到問題的本質。之所以雇傭網絡水軍成為陸川口中的“秘而不宣的行規”,不僅是電影的網絡營銷缺乏完備的“網絡法”與“娛樂法”的法治環境,更為重要的是,在新興的互聯網世界中,影視產業亟待重塑新的權威客觀的行業評價體系。而目前流行的專業電影網站正是一系列事件的導火索。影視產業如何能夠與這些影響深遠的互聯網新媒體共同打造一個權威客觀的評價體系?這是中國影視文化產業和互聯網產業良性發展的關鍵。我國的《網絡法》和《信息保護條例》尚未正式出臺實施,《人格權法》雖然已經納入立法規劃,但亦尚未審議通過。至于上升到法規層面精準規制“網絡水軍”的法律法規目前可以說仍是空白。目前國家正在研究依法加強“網絡水軍”管理的措施,明確“網絡水軍”的權利、義務、責任應該是首要的工作。2011年,工信部《互聯網信息服務市場秩序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征求意見稿)》發布,對互聯網企業捏造、散布虛假事實,或者惡意詆毀競爭對手提供的合法產品或服務,損害競爭對手的商業信譽或商品聲譽等行為作出規制,可以看做是國家對“網絡水軍”“網絡推手”的監管及進一步規范做出的努力。而在法律法規出臺之前,不妨先從行業管理規范、規章著手做起。中國國際公關協會2010年發布的《網絡公關服務規范》(指導意見),可以算是我國針對網絡公關業務(注意也僅僅是針對公關公司的)首份行業性標準文件。與此同時,中國的娛樂產業從業者也應該行動起來,形成統一的戰線聯盟,制定行業的自律規范與標準,消滅那些惡性競爭,共同面對新媒介與新時代給產業轉型和升級帶來的新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