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的特性就是政策出臺半年以后見效。國家在去年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保持經濟平穩較快增長的政策措施,大部分要在今年見效。
2013年保持投資穩定增長有促進因素,也有一些不利因素。促進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國家要繼續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局面,從十八大以后的態勢看,2013年還要保持經濟穩定增長,特別是今年是政府換屆第一年,一般都希望保持平穩。所以中央政府要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積極財政政策肯定要持續。另外,增加調控的針對性、靈活性、前瞻性等等,今年還會繼續,這些是保持經濟和投資穩定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
2013年是“十二五”規劃的中期。“十二五”規劃中,我們國家提出了很多項目建設,地方也提了很多,比如我們在“十二五”時期要基本建成高速鐵路網、高速公路網,水利方面也要投1.8萬億等等。要在“十二五”基本實現的話,很多項目在2013年以前就應該上馬,開始大量投入,因為建設還要周期,“十二五”時期如果要基本建成這幾個網,中間這一年要加大投資力度,然后才能實現。
地方政府的投資建設積極性依然非常高。我們國家這些年動不動就過熱,主要在于地方政府。中央政府一直保持平穩較快增長,一直是各種調控政策;地方政府任何時期都希望快速增長。在“十二五”時期,地方政府也做了非常宏大的投資或者項目建設報告。地方政府在今年年初也都要換屆,中央政府換屆會議之前,它都基本上換完了,所以一直到2013年開全國人大之前,有些已經換完了,有些還要繼續換。新上臺的政府,雖然現在反復強調GDP情結不應該延續,但是除了GDP好像沒有更多的辦法顯示出它的政績,所以它還是繼續發展經濟,沒有投資就沒有生產能力的提高和需求的提高。
民營企業經濟的投資環境有一定的好轉。新36條公布之后,提了很多關于改善民營投資、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到2012年3月份,發改委開會要求各部委出細則,6月底之前一共出了42個政策,各個部門出了42個關于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這些政策到2013年都會逐步落實,特別是進入壟斷企業等等方面。從這些角度來講,民營經濟2013年比去年可能要好一些。2012年發改委投資司統計指出,民營經濟的投資上半年已經占全社會投資的62%,改善之后它的比重就很大了,對經濟發展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
另外,對投資增長也有一些制約因素。大概有幾個方面:
投資建設的資金來源依然偏緊。近年來,很多民營企業和國營企業都資金偏緊。對企業來說,資金比較少,效益比較差了,就不愿意建新項目,競爭比較激烈也造成沒有可投資的方向。
由于整個經濟不景氣,企業效益不高,所得稅收得少了,地方政府財政收入也隨之而少。另外土地價格下降,依靠土地財政建設的地方政府資金來源方面也少了很多,同時政府還要按照國家的要求,投保障房、投水利等等,所以他們的資金比較緊張。
銀行金融機構資金也比較緊張。主要是企業整體效益不好,使得銀行非常謹慎。
行業競爭依然激烈。中國制造業屬于過剩,全世界的制造業也屬于過剩,所以競爭非常激烈。有些民營企業已經退出實業,因為制造業已經沒有地方可投了,這樣就造成了企業缺乏投資熱點。這方面2013年沒有很大的改善,很多企業實業虧損了,就退出來,炒一炒文物,炒一炒糧食之類。
沒有投資熱點是影響了世界經濟和中國經濟的很重要的問題。我們也提出戰略性新興產業,但是要實現技術方面的創新,才會投資,現在是有所改善,但是相對來講,投資熱點還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