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常住人口計算,去年中國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2.57%,但常住人口城鎮化和戶籍人口城鎮化之間大約有十六七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就是說,有2億人進了城,但并沒有成為城里人,這是未來城鎮化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城鎮化將成為經濟增長強大的動力,這已成為大家的共識。在過去二三十年間,中國的城鎮化取得了重大成就。按常住人口計算,去年的城鎮化率已經達到52.57%,與之前相比提高了1.3個百分點,也就是又增加了2103萬城鎮常住人口。這個數字表明,中國的城鎮化從內生的增長動力來看,還有非常大的潛力。
然而,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我們也有很多值得高度關注的問題。其中,有兩個和“三農”有關的問題非常重要。
第一個問題就是,在城鎮化推進過程中,必須重視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的供求關系問題。由于經濟的快速增長,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對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長。可以說在過去的研究中,對于人口城鎮化,對于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供求關系的影響,關注得并不夠。
這些年來雖然一方面糧食快速增長,糧食實現了“九連增”。糧食的總產量從2003年的8614億斤增加到了去年的11790億斤,九年之內,糧食的年產量增加了3177億斤。這個增幅不能算不高,但從實際情況看,它仍然是明顯趕不上社會對農產品需求的增長速度,因此這些年農產品的進口數量在不斷增加。去年我們的糧食總產量是5.9億噸,但進口量是7233萬噸,進口量占到國內需求量的12%左右,這應當引起我們重視。
現階段,如果沒有農業的更快增長,不要說支撐城鎮化,就算是保持社會的正常運行都會面臨較大的困難。
第二個問題就是農民的城鎮化問題。直到現在,城鎮化,我們用的數字都是常住人口,但實際上戶籍的城鎮化,我們現在還不到35%。常住人口城鎮化和戶籍人口城鎮化之間大約有十六七個百分點的差距。也就是說,有2億人進了城,但并沒有成為城里人,這是未來城鎮化必須處理好的重大問題。
城鎮化,如果農民不能進城,農業也難以現代化,城市也難以持續穩定發展。但農民進了城之后,就需要解決一系列的問題,怎么樣才能使他們變成真正的城里人,最起碼有需要解決三個問題。
一是農民工進城之后住房問題怎么解決。根據有關部門的調查,2011年,在城鎮擁有自有住房的農民不到1%。而全部農民工,在他的所在地加入了住房公積金的比重還不到3%。所以從這個角度去看,要解決現在2億多將來還會增長的農民工住房問題,對于中國的城鎮化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需求。
二是必須解決好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農民工進城之后,如果沒有和城鎮職工、城鎮居民相同的社會保障,那他就永遠不可能成為真正的城里人,現在這方面的差距非常大。有關方面的調查顯示,2011年全國農民工加入了城鎮養老保障的占16.4%,加入了城鎮醫療保障的占18.6%,加入失業保障的是9.4%,平均水平到不了20%。
到底一個農民工全部加入城鎮的各項社會保障需要多少錢呢?有關部門對2010年武漢市的情況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如果一個企業用了一個農民工,按照當地政府的規定,該保的都保,企業平均每個月要給職工一個人平均交516元,職工要給自己每月交166元。但如果要算2億人、3億人,要算15年,這個差距非常大,如果不抓緊,我想農民工真正的城鎮化會越來越困難。
三是農民工的子女教育問題。隨遷之后,農民工子女的教育問題迫在眉睫,必須解決。很多大城市對這個問題都解決不了,教育資源的重新配置迫于眉睫。
所以我們今后推進城鎮化,一定要按照十八大提出的,注重提高城鎮化的質量,而不要過多地探究城鎮化率的提高,使城鎮化更持續穩定地向前發展。
(注:本文由本刊記者劉彥華對作者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主辦的“中國經濟年會(2012-2013)”上發言整理而成,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