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ps
《國企備忘錄》是中央電視臺第一次以全視角方式審視自清代以來中國國企歷程的大型紀錄片。本片于2013年1月21日在央視二套黃金時段首播。
國有企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受到如此的關注和爭議。
過去的幾十年間,有關國企的關鍵詞從“鐵飯碗”,到“下崗”,到“待遇超好”,如今的畢業生調查顯示,國企再次成為就業首選。
中國正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國企一次次處于風口浪尖,制度是不是僵化、稅負是不是太低、社會責任有沒有承擔、國有資產有沒有流失、有沒有鋪張浪費……全社會都在試圖從迷霧中解讀國企,國企,你該怎樣站出來證明自己?
央視財經頻道選擇以紀錄的方式,展現國有企業在改革發展道路上的嘗試、磨難、追尋和探索。2012年1月,大型紀錄片《國企備忘錄》在財經頻道黃金時間播出,這是主流財經媒體第一次全面對國企發展歷程進行全面記錄和梳理。
這是一系列客觀的國企發展故事。在全片共六集中,開篇《追根溯源》以官營和私營的“千年之爭”為脈絡,追溯國企的歷史源頭,鹽鐵專營制度給國家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而在清末,國有航運不以盈利為唯一目標,而必須同時提供國家安全的保障;《浴火重生》,在人們記憶猶新的“下崗潮”中,一位位歷史見證者講述三十年國企改革的艱辛,改革成功伴隨著大量下崗工人的犧牲;隨后《光環之下》一集講述國企背后的艱難,“上天入?!辈挥谜f,那是最贏得世人尊敬的地方。哪怕是最飽受詬病的油價、國家電力,為保證供應,這些企業的大量一線員工為之付出了青春甚至生命;《血脈相連》記錄國有企業對中國民生福祉的承擔與構想,在大災難面前,國企永遠站在第一線;《逐夢全球》記錄國企走向國際化的努力;《行思行遠》中的具體案例引人深思,國企肩負重任,但制度尚待改革,人事、技術、機制等五大治理難點仍擺在面前。
全片力圖從多個角度還原國企的歷史與改革歷程。故事化記錄,“以真誠的態度,平和理性的精神”、“懷著一種對信念的虔誠在創作”(制片人姜詩明語),都能從片子內容的詳實、嚴謹、扎實中得到體現,值得稱道。
片子給人以巨大的思考空間。我們必須看到國企對于“輔佐百姓生息,護佑經濟發展”(總導演李洋語)所承載的歷史責任,必須看到國企的員工為保證民生所作出的巨大犧牲和努力,必須看到國企在國家經濟強勁發展、在全球化競爭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他們在國家自然災難和金融災難面前提供的不可替代的中堅力量。
但同時,我們也能從這些故事中得到思考:國資委原主任李榮融在片中說,原來國有企業沒有這個風險概念,因為國家叫我誕生的;現在走的是市場經濟,風險客觀存在。
正因為有生死存亡的危機,中國鋁業廣西分公司才因巨大的壓力進行了技術的改革,扭虧為盈。如果虧損的國企仍躺在計劃經濟的溫床下睡覺,怕也只能是每況愈下。
此片最大的特點,是從歷史動態的維度來講述國企的存在意義。沿歷史追溯而上,我們能發現,國企特別適合大型社會化分工協作的生產關系,在經濟社會處于平穩階段、外部競爭關系沖擊不大的情況下,國企的存在意義重大,有攤平社會貧富差距,提高社會平均福利水平的作用。因此,當社會貧富差距過大,大多數的社會成員福利水平偏低時,應當大辦國企,通過國企來提高社會的福利水平。
當國企的占比達到一定程度,造成社會福利水平過高,導致國家級的競爭力不足時,限制國企發展私企又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在我國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過程中,來自國際的競爭加劇,國企開始顯示出效率低下和競爭力不足的態勢,這個時候,就應該一方面大力發展民營經濟以保證整個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另一方面通過市場機制加大國企的生存壓力,迫使國企改善效率,增強競爭力。
以上,我們可以思考,應該國進民退還是相反,應該放到國家競爭力水平上,和社會貧富差距是否制約了生產力的發展,以及社會穩定程度的高度去考慮。
若是簡單以企業內部效率、盈利能力來考量,恐怕會出現片中的一幕:
1884年,時任招商局總辦的唐廷樞和會辦徐潤給北洋大臣李鴻章寫了一封信,試圖將官督商辦的招商局改為民營。信中說,政府的款項他們會慢慢歸還,今后就不要再派官員來招商局任職了。作家吳曉波指出,當時從李鴻章角度來講,如果這個航運被外國人控制住的話,那么整個中國就會被打穿,這條航運線不僅僅是一條賺錢的道路,也是維持國家穩定,維持國家競爭的一條道路。因此,這封信引發的結果,是招商局被朝廷接管,變成官商型企業。
國企所肩負的重任,是國家整體經濟社會的運行良好,民生福祉,以及國家安全。正如“十八大”報告中強調的:要“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總導演李洋在回顧創作過程時表示:“國有企業的命運和我們國家的發展牽連相生。疑今者,察之古,不知來者,視之往。我們希望通過現實中正在發生的事實,從歷史的角度,從全球的維度,給出思考和看待當下國企的一個新的視角?!?/p>
用國資委主任王勇的話來說:國企改革任重道遠,國企發展的責任重大,使命光榮。只有前進,沒有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