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公務車市場占有量較大的一款高檔車,正是一貫的傲慢與惰性,使得其面對自己致命的三大缺點:燒機油,左車門漏風,高速噪聲大等消費者投訴量最大的問題時置若罔聞,依然故我。
2013年1月中旬,在深圳市兩會召開期間,一則新聞耐人尋味:會議期間,人們發現,深圳市市委書記王榮開始改乘一輛藍色比亞迪E6電動車上下班。而此前,他乘坐的公務配車是一輛奧迪A6。有媒體報道稱,為了推廣電動汽車,王榮身體力行改用了比亞迪E6。“平時上下班和公務活動基本都用這輛車,他有時候還自己開這輛車上街。”
深圳市一位名叫鄭學定的人大代表在此之前剛剛撰寫了一份治理空氣污染的建議。于是他特意將此事寫入,希望更多的公務人員能夠效仿王榮。
鄭學定說,北方出現嚴重霧霾天氣,也對深圳敲響警鐘。目前深圳機動車數量超過200萬輛,公務車數量也相當大。因此,他建議全市政府部門借王榮書記的東風,帶頭使用電動汽車,今后政府的公務用車一律采用電動汽車的話,既環保又支持了民族工業。
但是,使用國產電動車出行,王榮在深圳市領導中只是剛剛開了個好頭,深圳其他市領導暫未換用此車。據媒體觀察,同時前往該市政協出席政協會議閉幕式的市領導,都是乘坐傳統干部配車前往。在深圳,市領導用車大多是奧迪、別克商務等,局級干部用車則款式更為多樣,包括奧迪、別克商務、豐田、本田雅閣等車型。
看來,作為中國公務車市場占有量較大的一款高檔車,頂著官員專屬形象光環的奧迪車還始終被一些政府官員和私人跟風仿效者所盲目癡迷。
奧迪光環下的硬傷
根據一汽-大眾奧迪官方自己的宣傳數字,截至2012年11月,一汽-大眾奧迪2012年累計銷量已達到367,978輛,同比增長31%。全新一代奧迪A6L 11月份單月銷量突破1.2萬輛。
然而,正是在致命的光環下,奧迪的另一面是居高不下的投訴量。
同樣截至2012年11月,奧迪2012年在某汽車投訴網站上的投訴量為124宗,其中不乏一些令人咂舌的質量問題,而機油損耗過大的問題則是其中的重心。
而仔細觀察媒體接到的各種投訴詳情,幾乎讓人哭笑不得,簡直不敢相信是號稱中國第一“官車”的高端品牌車所為。
有一則來自河北保定的奧迪A8L汽車車主投訴稱,“自己的奧迪A8L是2008年10月27日在一汽大眾下屬的4S店購買,當時承諾質量保質期是兩年。“在使用的前兩年中發現該車燒機油特別嚴重,于是多次到正規的4S店檢測。當時4S店都是說正常消耗并不是燒機油,而且讓我每次保養都帶3升機油,以便于自己隨時補充。由于不放心,在車輛將要出質保期前2010年10月3日和10月11日,又去了兩次4S店反映此問題,4S店均以廠家有技術指標文件,這是正常的消耗不是燒機油把我打發了(奧迪的網絡記錄可以證明),直到現在車輛還處于每個保養周期燒3升機油的狀態。后來,我由于工作關系把車轉移到保定和北京的奧迪4S店進行保養,同時也在反映此車燒機油的問題,最終于2012年10月12日在北京某奧迪4S店找到了故障原因,是因為發動機嚴重拉缸造成的燒機油。但是車已經過了保修期,北京的4S店無法辦理向廠家全額索賠的手續,讓我自費修理。后來,4S店把情況反映給了廠家,廠家認可了質量缺陷存在,但只答應承擔70%的費用……我多次把此事通過奧迪客戶關懷熱線反映給了廠家,但是直到今日,廠家也沒給過我任何說法,我的車還在燒機油。”
該奧迪車主憤怒地表示:“奧迪這種把‘燒’說成‘消耗’,通過文字游戲來蒙騙消費者,掩蓋事實真相的行為,屬于欺騙消費者,應該給我個說法。廠家既然認可了車輛缺陷,我要求廠家全額承擔我的維修費用,并且向我道歉。”
而同樣一位來自沈陽的新款奧迪A4L奧迪車主的投訴原因是:提車僅僅2天便發現嚴重燒機油,冒藍煙現象。
詳細過程是:2012年10月26日晚該消費者提走的新款奧迪A4L車,27日下雨沒開,28日熱車10分鐘后發現加油冒藍煙,而且量很多。“就像大公交起步一樣,排氣管中都是機油,給銷售打電話后,28日送到4S店,查完說是嚴重燒機油。但不給退車,換車,只給修。還不能確定具體是哪的問題,要把發動機拆了一點點查,我不同意,請幫忙解決一下!還沒交購置稅和上車牌,只有3天的車,我已把車放在4S店了,多謝了!”
投訴案例:買來六年奧迪車,“每天背桶機油跑”
而一則2012年12月5日蘇州一位奧迪A4女車主的投訴也同樣是“奧迪A4第一次跑到3500公里就燒機油”的問題。她六年來的投訴維修過程更加讓人啼笑皆非:
2006年9月該車主在上海買了一輛AUDI A4,1.8T轎車,出廠后開到3500公里機油燈就亮了。也是半夜到處找機油,最后是把一家修理店的門敲開才買到一桶機油加滿了。
讓這位女士沒有想到的是,接下來的過程簡直讓人難以忍受。
“第二天去了無錫一家距離蘇州最近的奧迪4S服務點。對方什么也沒說給加滿了機油說到了5000公里來首保吧。12月29號首保完了開到7500公里左右黃燈又亮了。打電話后4S店說新車機油消耗大點屬于正常,自己先加滿吧,等滿10000公里時候來保養。”在10125公里時該女士又去做了第二次保養。結果開到13200公里時候黃燈又亮了。
“他們說來做個機油消耗測試吧。”于是,2007年6月10日該奧迪女車主又去了無錫。做下來的結果是屬于正常。該女士回憶,當時的公里數是13365公里。于是就給做了提前保養,對方還收取了人民幣1210元的費用。“并叫我開滿2000公里再去做第二次機油消耗測試。”
2007年7月21號,當15455公里的時候該女士又去做了第二次機油消耗測試。結果, 2007年12月18號她開車去浙江的路上機油燈又亮了。
該女士印象中,“那時候大概是22900公里左右。”因為車廂里常年備用一桶機油,自己加滿了,出差回來于2007年12月24日又去無錫做了保養。
“當時24924公里,我又跟他們提出機油燈不正常亮的問題,他們建議我開滿2000公里再去做個機油測試,于是在2008年2月1日開滿26970公里的時候我又去做了第三次機油消耗測試,被告知仍然在大眾規定的消耗范圍之內。”在她氣憤難平之下,對方的服務人員則說,大眾給的標準就是這樣,根據這樣的測試結果去索賠很難。并建議她下次開滿2000公里來直接打開活塞環維修。“我一直擔心打開活塞環維修會損壞到發動機,顧慮之下到今天(投訴日期)30245公里的時候讓人擔心的事情又發生了——黃燈又亮了!”
遭遇了上述坎坷的投訴維修過程,該車主驚呼:“天哪。簡直不敢相信世界名牌生產出的高檔汽車居然要整天背著機油跑,我真的很贊同樓上的車友說的干脆把機油桶頂在車頂給奧迪做個大廣告好了。”
截止到今年1月11日,該奧迪投訴車主的問題依然沒有解決。該女士曾接到奧迪方的電話,讓她去上海做一次全面檢測,但考慮到路程比較遠,時間上也不方便,她還是希望廠家能夠委托蘇州的4S店來處理這個投訴。
售后服務:骨子里的傲慢
相比這位投訴依然沒有得到解決的奧迪女車主,湖南的龔先生在回憶自己的維權過程時對《小康·財智》記者說,“馬馬虎虎,就像擠牙膏一樣。”
龔先生2010年12月11日在湖南購買了奧迪A4L轎車一輛,發動機號碼096***,車架號碼LFV3A28KXA305****。
2011年6月7日約10:30左右,他在潭邵高速以110公里時速行駛過程中,經過邵東縣境內時突然車輛熄火,制動系統發生故障。當時車上共有四個大人,一個小孩。幸好當時警惕性高,及時滑行至路邊緊急停車帶,未造成人身傷害。利用擋位停車后,車已不能夠再次啟動,隨后趕緊聯系4S店,4S店初步判斷是導航鎖車,電話指揮未解決問題;要求休息多時再啟動,但車仍未能啟動;之后要求4S店前來援救,同時車被高速清障車拖下高速至邵東縣汽車站附近等候救援。直至下午兩三點左右,4S店救援車到達,檢查不出問題所在,遂決定拖回長沙。然而,之后過程中產生的一些費用等問題,讓龔先生徹底感受到了奧迪的傲慢。
“整個過程中,4S店沒有積極主動配合處理問題,而是不斷等待客戶主動找上門來交涉。”龔先生回憶。
最后,一番維權,一番協商,一番折騰,龔先生雖然得到了一些保養費,但還是以代金券形式給的。而最初,龔先生只是想得到一個道歉。龔先生對《小康·財智》記者說,廠商的踢皮球,是骨子里的服務意識差在作怪罷了。
龔先生稱,“之所以當初選擇買奧迪車,是感覺奧迪的品牌還不錯。相比寶馬這些高檔車,奧迪不是太張揚。”
他表示,買高檔品牌車其實更多是在買服務,更多是體驗大品牌附加部分。但這個過程讓他很失望。
同樣另外一位浙江的奧迪車主鄭先生向《小康·財智》記者形容,當時選擇奧迪是相信奧迪的品質,沒想到真的就“中了彩票”。
他遭遇的情況是:新車提來后大約12000公里時跳過1次發動機故障燈,經過4S店檢測說是發動機積碳,以后大約在16000公里保養后,在18000多公里時機油燈又亮了。接著保養,大約在22000多公里時機油燈再次亮了,接著在24000多公里時,發動機故障燈又亮了,而剎車也一直有異響;此外,空調聲音很大,制冷效果卻非常不好。氣憤之下,他要求補差價換A7新車。事情最后雖然以換車成功結束,但他也表示,“聽人勸吃飽飯,當時也耳聞奧迪有燒機油等老毛病,但還是大意了。”
有業內人士表示,面對奧迪車這些已經不能用偶然性小概率事件來一筆帶過的痼疾,不少奧迪車主在一起私底下討論時甚至說:“奧迪發動機燒機油是全地球都知道,只有奧迪自己不知道。”短短一句話,也折射出奧迪問題的普遍性以及車主與廠家的對立。
事實上,奧迪機油損耗大的小問題已經日積月累為老毛病,面對車主的質疑之聲,對比上述奧迪車主的投訴過程可以發現,不論是廠家還是4S店均有嚴密的內部規范文件來推卸責任。也正是因為受其規范文件這一霸王條款所累,使諸多類似問題遲遲得不到妥善解決。能夠得到像浙江的鄭先生這樣換車結果的,可謂是少之又少。而且車是換了,但心也涼了,或許這輛車也將成他最后一輛奧迪車,這對奧迪的品牌損害是無可挽回的。
奧迪車的“內外有別”
讓人產生疑問的是,一向標榜自己“突破科技,啟迪未來”的奧迪,在其動人口號之下,機油損耗大的問題存在多年卻始終沒有改善。反倒是置若罔聞,嗜痂成癖。
在采訪中,北京一位某4S店的老板匿名告訴《小康·財智》記者,奧迪燒機油這個毛病在業內幾乎眾所周知。他分析,可能是技術參數出了問題。
業內資深人士分析,奧迪機油損耗過大可能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機體裝配工藝問題:活塞與氣缸壁間隙不吻合;某些配件質量有瑕疵,比如活塞環等細小部件;缸內直噴的特殊物理結構有瑕疵,如噴油嘴直接暴露在燃燒室內;材料有缺陷,如采用鑄鐵缸體而沒有采用鋁合金缸體;用戶操作不當,如不良的駕駛習慣、沒有選用合適的正品機油等;國內燃油品質問題,導致發動機不適應等。
那么,作為知名的德系車,德國本土專業人士是如何看待奧迪機油損耗大這一問題的呢,是否存在一個內外有別的問題。
據了解,針對中國國內部分奧迪車輛存在損耗機油較大的現象,來自歐洲最大的一家汽車媒體之一《AutoBild》曾表示,在歐洲,奧迪A6L的保養周期一般建議里程為15000公里,如果每2000至3000公里就需要添加0.5至1升的機油,那么15000公里的保養周期根本無法達到;其次,中國國內4S店對國產奧迪添加的一般均為較高級的合成機油,即使中國路況環境惡劣,也應在中國國內4S店要求的5000至7500公里保養周期內(相對國外標準已經縮水一半甚至三分之二)才需要補充機油。
如果上述情況屬實,那么對于機油消耗量過大的問題,奧迪就必須給他的萬千中國用戶一個合理的解釋與解決方案了,不能每次給消費者的解釋都是“這符合我們的標準”來搪塞了。
上述4S店老板向《小康·財智》記者透露,奧迪車除了燒機油的毛病之外,還有氣門漏油,左前門漏風等問題。而針對投訴中出現的奧迪車主得到的服務質量差,索賠難等問題,他則表示,雖然廠商有保修等制度。但4S店都更愿意讓車主自己花錢修。所以也就難怪出現上述這么多漫漫索賠的故事了。
奧迪車三大痼疾:燒機油、左前門漏風、高速風噪大
在對一位開了十多年奧迪車的薛姓司機的采訪中,談及奧迪車普遍存在的問題,他的看法印證了上述4S店老總的看法。給部級領導開了十多年奧迪車的他,幾乎兩三年就換一款奧迪車。在薛先生的親身經驗看來,奧迪車的缺陷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燒機油、左前門漏風、高速風噪大等三大毛病。其他譬如,空調冬天制熱差,夏天制冷差的毛病就不細說了。
他對《小康·財智》記者說,奧迪燒機油是老生常談,不用細說。作為給領導開車的老司機,自己的經驗是“冬天一冷,送領導出門,要提前備一箱機油在車里”。
采訪中,他的切身體會是,作為駕駛員,由于車門門把手下方等部位密封性差,導致奧迪車左前門漏風這一看似很小的問題讓他苦不堪言,甚至都得了傷寒腿。去4S店反映,回答就是這樣。最后實在沒辦法,他不得不自己花錢,換了車門的門條。他一直懷疑是車門鋼材或者封閉門條的調換尺度問題,但反映給了奧迪或4S店也沒一點兒用。
除此之外,車輛密封性不好,高速行駛風噪音聲音大也是一個老問題。他分析,原因可能是相比德國原裝進口奧迪車而言,國內組裝存在著偷工減料的行為。
據他從奧迪2.0T改裝店了解,凡是德國原裝車包括走私車,隔音效果、爆發力等都要好于國內組裝車。而且讓他氣憤的是,就好比正品和非正品的蘋果手機一樣,奧迪車進口組裝過來后,很多在德國原產地的很多軟件服務功能被屏蔽掉了。只能通過改裝店才能激活。這顯然是一種欺騙蒙蔽中國國內消費者的行為。
在《小康·財智》記者的采訪中,接近長春一汽-大眾的一位業內專家告訴記者,當年,為了扶持吉林省內的汽車產業,一汽大眾在奧迪的合資生產過程中,必須優先考慮省內汽車零配件。
對一汽來說,在奧迪的零部件采購等環節上盡可能多地實現本土化,從而將奧迪的技術、管理經驗為我所用,這的確是中方的根本利益所在。但與此同時,也為今天埋下了“外方動輒以符合國外技術標準,將責任推給國內配件”這一不好的伏筆。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不管如何,作為國內月銷量領先的豪華品牌,若不能重視問題,正視問題,而是一味推卸責任,長此以往,難免會讓消費者對其品牌形象大打折扣,其原本穩固的豪華車市場領導地位也會有被動搖的可能。
作為一位開公務奧迪車的人士,薛先生向《小康·財智》記者透露,雖然目前購買奧迪車的政府部門還是公車居多——公車畢竟花的不是自己的錢,政府機關在車輛保養上不缺錢也舍得花錢,但如果奧迪不改進自身瑕疵,在車輛質保上下功夫,提高售后服務品質,“跟風”過來的私家車的奧迪車主早晚有一天會受不了,拋棄奧迪,投奔其他車型。況且,公務車政府采購上也已經往優先采用國內自主研發自主品牌的路上進一步邁進。
隨著公車改革,中國政府采購的逐步透明、公開與接受監督,跟風的私家車車主選擇進一步明智,特殊年代造就的奧迪車身上的“官方車”光環將進一步褪去,此時,奧迪車如果不改變過去的傲慢與頑固,前方的路將愈發狹窄。
截止本文發稿,就以上采訪內容,一汽-大眾奧迪官方對本刊記者的采訪函沒有任何答復。本刊將進一步采訪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