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是川西平原油菜花盛開的季節,曾有歌唱道:“麥苗兒青青,菜花兒黃”,這便是對川西壩子麥地和菜花縱橫交錯景象的描繪。成都的新都區是其中的佼佼者,在新都區城郊的西北村,有成片壯觀的油菜花;另外一處便是新都白鶴島,沿河兩岸都是油菜花。每當陽春三月到來,城里的人們就紛紛來到這里觀賞油菜花的勝景。
而這次,要給大家介紹的是馬家鎮的油菜花。馬家鎮離新都城區三公里,小鎮古色古香的街道,已讓人有逃離都市喧囂壓抑、身心輕松之感。轉出街角,穿過一片蒼翠欲滴的竹林,油菜花便以閱兵方陣的形式,把那浩瀚得驚心動魄卻又樸實單純、火熱深情的壯美,撲面展示在我們面前。無垠的亮黃中一條小水渠,一條整修得平坦筆直的機耕道,我們走過,僅露肩以上,這分明就是游弋在油菜花的海洋上,我們的心也隨之亮麗,蟄伏的童心蹦了出來,手舞足蹈,歡呼雀躍。接待我們的劉家,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白墻碧瓦的小二樓從蓊郁的竹木中探出,鑲嵌在大片的油菜花之間,恰似一塊翡翠。我們一到,顧不上理會主人熱情招呼,便一頭扎進油菜花田,閃動快門咔咔攝取那美得醉人的花海!城區來的幾位客人,

弄得滿身露水,一肩“金星”,雙腳泥巴,嘻嘻哈哈大呼小叫你追我趕,一會遠眺,一會近觀,擺著姿勢,樂此不疲。
好不容易被主人千呼萬喚叫回院子坐下,品上香茗,享受著“農人河坡上,把茶話桑麻”的閑適與滿足,話題又轉到了對油菜花的文學審美。油菜花自古就是文人墨客描寫的對象,比如唐朝楊萬里《宿新市徐公店》有“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何其生動有趣!
吃過主人豐盛的“原生態”午飯,我們登上主人家小二樓頂,極目川西平原:與山區相比,這里的油菜花少了些錯落與層次,然而卻更蔚為大觀,一版版在春風里昂首怒放的油菜花,以汪洋恣肆的大手筆,揮灑出美麗清新的詩畫。夾雜著泥土青草氣息沁人心脾的花香,沉醉了溫暖的陽光,遠處一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樓和近處一座座別致的農家院落,分明是大海里的巨輪與輕舟。哦,馬家的油菜花,新都的油菜花,川西平原的油菜花,色彩與芬芳交織成人們期待豐收的恢宏的田園交響,怎不叫人心潮澎湃?

Tips:
交通:
乘車:成都市高筍塘客運中心有到新都的班車,在鐘樓(新都終點站)下車。下車后可直接乘新都4路坐公交車,至泥巴坨(約10分鐘車程)和白鶴島(約30分鐘車程),票價3元。
自駕:新都西北村:新都-經東環路-老川陜路-新都檢察院背后。新都白鶴島:成綿高速-泰興鎮-張家庵大橋右拐即到。
美食:
新繁泡菜:以其“不變形、不過酸、不進水、不走籽、不喝風、不過咸”,品種豐富,色、香、味、形、器俱全,以及特殊的制作工藝而享譽飲食界。
白米酥:是新都的傳統食品。它始于乾隆年間,為“密根堂”店的老板創制,約有二百余年歷史。以糯米粉、白糖、蜜玫瑰、菜油、飴糖等為原料,具有制作精細、色澤白凈、花紋清晰、細膩化渣的特點。
葉兒粑:是川西農家清明節的傳統食品。1940年,新都天齋小食店將艾饃精心改制,更名為葉兒粑。用糯米粉面包麻茸甜餡心或鮮肉咸餡心,外裹鮮橘子葉,置旺火蒸。特色是清香滋潤,醇甜爽口,咸鮮味美。
桂花糕:三百多年來,繼承制作桂花糕的糖果坊不斷改進工藝,現以精制白糖、飴糖、面粉、糯米粉、菜油、蜜桂花等為制作原料。按適當比例配好,經過蒸、炒、磨、拌、搟、匣、刀切等工序精制而成。該產品具有潔白如玉,清甜爽口,細膩化渣,桂香濃郁的特點。
住宿:
在新都游覽大可不必住宿,新都游覽半天即可,傍晚就可以返回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