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年俗大都由大陸流傳過去,除了部分禮儀性、程式化的風俗習尚在兩岸共同保存外,還有某些民間市井的獨特活動只在臺灣可見。
劈甘蔗
臺灣有“東方蔗庫”之稱。“劈甘蔗”是春節期間一個精彩的傳統節目。人們首先挑選幾根挺直完好的甘蔗,把末梢、葉片和氣根削去,并將其頂部削平,然后拈鬮輪流比試。劈蔗人站在板凳或臺階上,左手扶正甘蔗,右手持刀平擱壓住甘蔗斷面,揣摩下刀的部位和時機。待到胸有成竹時,翻轉刀口疾速朝蔗桿直劈下去。手藝好的,能把甘蔗自上而下劈成對稱的兩片。手藝一般的,也多多少少會劈出一定長度的蔗皮。如此輪番,直到劈完為止。通常由負者支付蔗錢,花錢也不多。
這一活動相傳與海峽兩岸同胞共同反抗外來侵略者有關。昔年鄭成功率軍收復臺灣后,給蔗農出主意:平時砍蔗多是橫砍斜斬,夠嫻熟了,何不改變刀法來個豎劈?這既可娛樂又可訓練手力、眼力、智力,戰時還可以提高殺敵本領。流傳開來,臺灣人至今常常舉行劈蔗這一健康有趣的節日活動。
攻炮城
春節,臺灣一些商家或團體常常自設或贊助一種叫攻炮城的游戲,供民眾娛樂。
炮城有方有圓,采用竹木、麻線、鉛線等材料扎成的骨架,在四周環繞一串長長的鞭炮,外圍糊上紅紙,裝飾得像古代的城垣,掛在空曠處的約三層樓高的桿子上。炮手需要將眼力、手力、智力、膽力結合,把城攻破。
攻炮城需要炮手點燃自己買來的各式各樣的鞭炮,對準城垣拋擲,炸破紅紙,引爆內里的鞭炮。有的鞭炮拋上去沒掛住,又被接住重新拋上;有的鞭炮快把城垣炸完時,卻會意外地出現夾殼啞炮。如果出手順利,拋上的鞭炮火焰觸發了城垣炮芯,霎時山崩一片,五顏六色的碎紙紛紛揚揚飄落下來。
攻炮城由來有此傳說:明末,鄭成功在閩南沿海一帶操練水師,準備收復臺灣。過年時,部將洪旭想出妙策,訂造大量鞭炮,扎成一個個炮城。然后鼓動官兵全心全意攻打,攻下者給予重賞。這一來既增添節日氣氛,又讓士兵鍛煉拋擲、瞄準技巧,提高作戰能力。后來,這一有益有趣的年俗游戲隨鄭成功軍隊傳入臺灣,數百年來盛行不衰。臺灣學者連橫在《雅言》中也有記敘。
拜天公
臺灣同胞以農歷正月初九日為天公即玉皇大帝的誕辰,俗稱“天公生”,是春節的首個民間節日——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
早拜天公幾天,人們就開始備辦供品,其中發粿必不可少,認為吃了發粿會大吉大發。有一首《年粿歌》唱道:“甜粿過年,發粿發錢,菜包包金,菜頭粿(蘿卜粿)吃點心。”
正月初九夜半,臺灣人家在庭院中擺起八仙桌,擺上供品。開始的時間從初九子時(夜11點至次晨1點)到清早,鞭炮聲通宵達旦。
拜天公有來歷:明末清初的一年除夕,有大批日本海寇侵犯閩南,官兵和鄉勇勇敢御敵,百姓則到甘蔗叢中避難。正月初九,官兵和鄉勇擊退日本海寇。劫后余生的閩南百姓認為這是天公助戰取勝,從此便以正月初九為天公誕,準備了豐盛的供品來敬拜。后來,隨著大批閩南人移民臺灣,拜天公的節俗也進入臺灣。
鉆燈腳
元宵是一個“火樹銀花不夜天”的燈節。連橫《臺灣通史》“歲時篇”記載:“(臺灣)元宵之夕,自城市以及鄉里,點燈結彩,大放煙火,競演龍燈。士女出游,笙歌達旦。”
臺灣從1990年起,每年在臺北舉辦一次大型臺灣燈會,蔚為壯觀。屆時,臺北各寺廟也都舉辦各式各樣、多彩多姿的花燈競賽。自2001年起,臺灣燈會改由臺灣各地巡回舉辦。
臺灣著名學者林再復在其《閩南人》一書中記述:“在一些著名廟宇,都掛滿了花燈……婦女們有‘鉆燈腳,生男胞’之習俗。”臺灣方言“燈”與“丁”同音。臺灣人習稱底下為“腳”。元宵之夜,所有上一年結婚的新娘,無論已產育的或是懷孕的,都得重新打扮新娘妝,由婆婆或姑嫂妯娌領著,到各鄉村祠堂燈下俯首穿行而過。鄉親們圍觀如潮涌至,為的是借機認識哪一家娶的是哪一位新娘,堪稱“新娘團拜會”。
乞龜福
元宵節之夜,臺灣民眾習慣到寺廟向神靈“乞龜”。這是一項古老的年節祈福活動,也是從閩南傳過去的。
龜的制作材料繁多,造型繁復,一般可供食用。乞龜,先要燃上三炷清香,然后擲杯。如獲成杯(一陰一陽),則將香插在龜背以示“名龜有主”,并向廟方登記。乞得龜者的惟一條件是“還愿”:明年元宵節必須訂做一只送回寺廟酬謝,而且分量必須大于今年乞得的那一只,以示答謝神明在過去一年中的關護之恩。如此輾轉輪替,年復一年,寺廟的龜吉祥物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形成一個社群或家族共同乞龜、一齊分享的局面。
乞龜以澎湖、宜蘭最為盛行。從2007年開始,澎湖與泉州兩地天后宮聯合在泉州天后宮舉行元宵“乞龜祈福”民俗活動。這承載著兩岸同胞對新年的美好祝愿,是血肉相連、休戚與共的最好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