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外文局和中國翻譯協會主辦的全國翻譯工作座談會暨中國翻譯協會成立30周年紀念大會,于2012年12月6日在北京舉行。座談會的主題為“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與翻譯工作”。
沒有翻譯就沒有現代中國
這是一次里程碑式的會議。在此之前,中國的翻譯工作主要是讓世界的先進思想走進來,這些思想囊括了政治、經濟、文學、社會、科學技術各方面。可以說,沒有翻譯,就沒有現代中國。
鴉片戰爭以來,傳播西學,師夷長技,成為朝野之共識。魏源、王韜、李善蘭、徐壽、華蘅芳、鄭觀應等人,是中國最早接受西方思想的知識分子,他們翻譯傳播西方的民主思想、政治體制。洋務派創辦的江南機器制造局翻譯館譯介出版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在中國近代史上產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嚴復翻譯的《天演論》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國聞匯編》刊出。這是中國近現代翻譯史上一個劃時代的事件,至少具有兩大意義:第一,書中介紹的物競天擇和優勝劣汰的思想,使當時的中國知識界如獲至寶,產生了巨大影響;第二,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被中國翻譯界長期奉為圭皋。
幾乎與嚴復翻譯《天演論》同時,林紓開始與通曉外國語言的中國學者合作將西方小說介紹給中國讀者。林譯小說影響了魯迅、郭沫若等一大批人,這不僅僅是文學現象,更是一次史無前例的翻譯實踐。
嚴復和林紓是開創中國近代翻譯的代表人物。從他們起,有更多的中國知識分子加入到翻譯事業中來,涌現了一批有影響力的翻譯家。可以說,在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各種文化運動和政治運動,都是因為中國了解世界而發生的。正是一大批現代學者的翻譯,使得中國在20世紀早期與世界形成接軌,中國的現代農業、現代工業、現代科學、現代教育、現代文學藝術等等,都在這個時期產生。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經過幾十年的使用和發展,經過眾多學者包括眾多翻譯家的努力,形成了新詞匯、新語法、新的書寫方式和標點符號,出現了一批白話文經典,使得漢語有了更好更靈活更豐富的現代表現方式。
中國的現代化幾經曲折之后,終于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尤其是在改革開放之后,結出累累碩果。這里面中國翻譯界功不可沒。
1982年中國翻譯協會成立,本次會議是新中國成立以后召開的第二次全國性會議。會上,中國翻譯協會聯合中國翻譯行業發展戰略研究院還共同對外發布了《中國語言服務業發展報告2012》。
翻譯聯通中國和世界
本次紀念大會將“翻譯文化終生成就獎”授予唐笙、潘漢典、文潔若、任溶溶等四位資深翻譯家。該獎設立于2006年,當時曾授予季羨林、楊憲益、沙博理、草嬰、屠岸、許淵沖、李士俊、高莽、林戊蓀、江楓、李文俊等11位翻譯家和文化學者。其中楊憲益、沙博理和許淵沖的翻譯主要是讓世界了解中國。楊憲益和他的英國妻子戴乃迭長期從事將中國文學作品翻譯成英文介紹給外國讀者:他首次將《史記》介紹給西方世界;他翻譯的《魯迅選集》,一直是國外大學和文化機構研究魯迅的讀本;他與夫人合作翻譯了《紅樓夢》,相對于1970年英國人翻譯的版本,保留了中國文化的原汁原味。沙博理是中國籍美國人,翻譯過20多種中國文學作品。許淵沖主要從事將中國詩詞翻譯成英文和法文的工作。兩次頒獎,反映了翻譯在聯通中國和世界中,“引進來”與“走出去”工作的基本比例。此次獲獎的四位翻譯,唐笙是中國同聲翻譯的前輩,主要從事讓世界了解中國的工作,另外三位從事的則是讓中國了解世界的翻譯工作。
當然,現在的翻譯,早已不是少數精英學者所從事的工作。很多國外的政治、經濟、社會、思想、文學、生活類圖書,出版發行不久就可以看到中文譯本。有很多熱心讓中國了解世界的人士,無償參與翻譯,積極將外國的科技、文化、教育引入中國。
與此同時,讓世界了解中國,這部分工作早在進行,并取得了很大成就。1949年后,中國創立了《北京周刊》《中國建設》《中國婦女》《中國文學》《人民中國》《人民畫報》等刊物,向國外讀者介紹中國的方方面面。英文《中國日報》于1981年創立。英文《上海日報》在1999年創立。中國中央電視臺的國際頻道和英文頻道以及其他語言的頻道也先后開通。互聯網成為新興輿論渠道之后,新華社和人民日報社也建立了英文網站。
浙江翻譯在中國文化界極富影響力
參加本次會議的專家學者來自各地,其中也有浙江翻譯界人士。
近現代以來,浙江涌現了一批學者、教授、作家,在中國文化界極富影響力。他們中間也有人在翻譯方面頗有建樹,陳望道、魯迅、茅盾、郁達夫、徐志摩等翻譯過不少有質量的學術專著與文學作品,朱生豪被譽為漢譯莎士比亞的第一人。
現如今,浙江在讓世界了解中國方面一直很努力。《文化交流》創立于20世紀90年代初期,從早期的季刊、雙月刊到現在的月刊,它用中文和英文向海外150多個國家的讀者介紹浙江和中國的文化新動向,傳播中國的文化傳統。最近幾年,《文化交流》報道過不少中外交流的人和事件:烏克蘭駐華大使尤里·科斯堅科夫人、著名詩人柳德米拉·斯吉爾達在華期間寫了不少詩,表達她在中國的所見所聞所想,后來匯成兩種詩集,由獲得“翻譯文化終生成就獎”的高莽翻譯成中文;介紹過泰戈爾,泰戈爾唯一的中國弟子、浙江人魏風江,泰戈爾與徐志摩之間的交誼;讀到這些報道的印度友好人士專門組成訪問團來杭州,與《文化交流》人員舉行座談;巴基斯坦駐華使館官員主動投稿,介紹巴基斯坦的文化和旅游。《文化交流》發表過文章紀念普希金、狄更斯、聶魯達、畢加索等文學藝術大師,又從不同角度報道湯顯祖和莎士比亞;還多次報道衢州第二中學與美國雷德溫市展開的持久的友好交流活動,從而成為著名的國際交往的見證人。2012年第12期介紹南懷瑾、介紹莫言作品外文譯者,專文紀念剛剛去世的韓素音,緬懷她與《文化交流》的友誼和交往。
在向世界翻譯中國的過程中,《文化交流》立足浙江,對浙江的文化和歷史作了詳細的介紹,突出的有海洋文化、戲劇活動和杰出戲劇家、辛亥人士、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湖申遺、大運河文化等等。
“引進來”“走出去”并重
參加本次座談會的也有一些中國籍的外國人專家。他們,包括其他一大批外籍專家,一直在為讓世界了解中國而工作,外文局、央視有,中國日報社、上海日報社也有。
過去,有相當一部分外國人喜歡讓中國和世界聯通。在西學東漸方面作出貢獻的,早期有南懷仁、利瑪竇、湯若望等傳教士。法國傳教士顧賽芬是譯介中國經典的集大成者:從1895年到1916年,出版有《四書》《詩經》《書經》《禮記》《春秋左傳》《儀禮》等書。西方漢學家在過去幾個世紀中,一直在翻譯中國的經典,為世界了解中國做出了努力和貢獻。
在20世紀,一些西方學者和記者來到中國,將他們的所見所聞介紹給世界。這些人中有翻譯《活的中國》、并寫作《西行漫記》的斯諾,創作中國故事《大地三部曲》而獲得1938年諾貝爾文學獎、并翻譯《水滸》的賽珍珠,主編《劍橋中國史》的費正清,在中國對外刊物工作的沙博理和愛潑斯坦,翻譯家楊憲益的夫人戴乃迭,撰著《中國古代科技史》的李約瑟,創立《時代周刊》、長期關注中國的亨利·盧斯,研究中國婚姻問題、又寫出《狄公案》的高羅佩。比較近期的則有瑞典的馬悅然和陳安娜、美國的葛浩文等人。長期在中國居住的法國漢學家施舟人,受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的委托,主持中國古代《五經》的重譯工作,參與者中以海外漢學家為主。這些外國學者翻譯出去的書,在西方有極大的影響,使得世界進一步了解中國。
今后的翻譯工作如何與中國文化走出去戰略緊密結合,是本次座談會的暢敘重點。以“引進來”為主的聯通方式和內容,將變成“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
通過國內全體翻譯同仁的努力,通過國外友好人士的努力,中國和世界的聯通將會更為流暢,中國與世界之間,誤解更少,問題更容易解決,友誼得到進一步提升,理解更多、更容易、更透徹,對話氛圍更好、更容易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