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運河,見證著杭州的成長與變遷,奠定了城市格局,繁榮了都市經濟,豐富了城市文化。京杭大運河,是杭州一個響亮的城市品牌、一張珍貴的世界名片,它不僅是“國之瑰寶”,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脈”。
河底挖出一個博物館
2004年夏,杭州大關橋北附近的運河清淤,在水底挖出一個大水缸,里面藏著滿滿一缸銹跡斑斑的古銅錢。經過清理,總數近四萬枚,清一色都是唐代的開元通寶錢。這是當年運河沉船遺落的寶貨,還是人們為了躲避戰亂之類而有意埋下后又不及取走的?……這一水缸的古銅錢引發了人們無限的好奇與遐想。
這數萬枚開元通寶銅錢,連同其他一些從杭州運河里打撈出的文物,如春秋時的青銅直內戈、宋“宣和六年”銘城磚、宋代陶油燈和鐵剪、明清時期的骨制銀制銅制發簪、石制和陶制的網墜和礪石等,如今都一一陳列在拱宸橋畔的中國京杭大運河博物館里,供游人觀瞻,琳瑯滿目,不勝枚舉。觀眾大開眼界之余,驚呼“河底挖出一個博物館”!
說得沒錯。流淌千年的京杭大運河,就是一條文化的長河,閃爍的波光里,映照著多少流金歲月的璀璨印記。而其中杭州段運河的歷史與文化,更是可圈可點的厚重與輝煌。
真正意義上的大運河的貫通是在隋朝。隋煬帝大業元年(605),開通濟渠,從洛陽通揚州,同年,又重修邗溝(當時叫山陽瀆);時隔三年,修永濟渠,從洛陽通涿郡(今北京);大業六年(610),重開江南運河,從鎮江到余杭(今杭州)。這樣,以東都洛陽為起點,以北京和杭州為北方和南方的終點的隋唐大運河全線貫通。這條運河史稱南北大運河,全長2700多公里,是當時世界上最長的運河。
到元代,因定都大都(今北京),政治中心北移,遂對大運河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里程縮短了許多,大約是1794公里,奠定了現今京杭大運河的格局。
從公元前486年春秋時鏟起邗溝的第一塊土,到一千年后隋煬帝開通南北大運河,再到十三世紀京杭大運河全線貫通,中華民族為開鑿運河奮斗了近兩千年。大運河的波光,折射了這一頁頁歷史。
大運河:杭州的繁榮之河
杭州城的興起,與大運河的貫通休戚相關。完全可以說,如果沒有大運河,就沒有杭州的今天。
雖說杭州是中華史前文明的一塊熱土,從考古發現來看,早在八千年前,就有先人在這一帶繁衍生息(蕭山跨湖橋文化),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這里已經孕育了高度發達的史前文明。但在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之前,杭州的發展步履并不算快。到了隋代,開皇年間改錢塘郡為杭州,從此“杭州”地名一直沿用至今。尤其是隋煬帝開鑿江南運河,直抵杭州城北,又“穿錢塘市而入江”,與錢塘江相通,使杭州與隋朝京城洛陽直接相連,城市地位顯著提升,杭州一舉成為運河名城。隋朝又營建杭州城垣,當時依鳳凰山建造州城,城雖不大,卻是杭州歷史上最早建城的記載。自此僻處一隅的錢塘,一變而為江干的杭州——水居江海之會,陸介兩浙之間。杭州從此成為“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并輳”的大郡。杭州的繁榮,自此拉開了帷幕。
杭州成為大都會的基礎,到隋代業已具備。唐貞觀年間,杭州居民已達十余萬戶,出現了“燈火家家市,笙歌處處樓”的盛世之景。迨及吳越王朝,經過錢氏數十年的經營,杭州“市列珠璣,戶盈羅綺”,“參差十萬人家”,一派繁華景象。南宋定都杭州,南宋王朝的鞏固系于大運河“漕運”一脈。所謂“東南財賦地,江南人文藪”,之所以如此,正是因為杭州與北京有京杭大運河相連接,以致一直保持著江南名城的地位。
水城門·富義倉·拱宸橋
至今杭州市內的一些街道地段,以橋、壩、潮、塘命名的不乏其例,這些都是昔日水道或市區運河的遺跡。雖然自明清以來市區運河大部分已淤塞不通,但還是彌足珍貴地留下了零星遺跡,建于元代的鳳山水城門即是一例。藏青色的石磚古樸厚重,頗有滄桑年代感。城門兩邊都已斷頭,只剩中間拱形的一段,頂部還是城墻的形狀。南面拱門上方刻有“鳳山水門”四字。元至正十九年(1359),張士誠在杭城設陸門十座、水門五座。其中,南宋故宮之和寧門為城的南門,取名鳳山門。鳳山門旁的中河上,設水門,也就是鳳山水門。辛亥革命后,杭州的古城門先后拆除,只有鳳山水門拆去了大部分城墻,留下了石砌拱形水門。
當年修鑿運河,其首要之務是運輸漕糧,運河也因之被稱為漕河。杭州地處古運河南端起點,又是江南富庶之地,可以想見其時杭州運河之重要。從古籍插圖及老照片看,當年運河上帆檣林立,舳艫千里,一派繁忙景象。因運糧之需,河邊亦多漕運碼頭和糧倉。滄桑千年之后,如今運河沿岸的昔日糧倉已寥若晨星,但在今杭州賣魚橋畔的富義倉,卻難得地歷經劫塵而保存尚好,被譽為“最后的天下糧倉”。
富義倉始建于清光緒六年(1880),浙江巡撫譚鐘麟因當時杭州糧食告急,遂令杭城士紳購糧十萬石分別儲存于原有的兩個糧倉。因原倉庫不敷存儲,購買霞灣民地十畝,再建倉廒。清光緒十年(1884)七月,歷時四年糧倉建成,共耗白銀一萬一千兩,倉房共四排,可儲存谷物四五萬石。同年冬天,譚鐘麟調任陜甘,臨行前將倉庫命名為富義倉,取“以仁致富,和則義達”之意。
當時富義倉內共有五六十間糧倉,還有礱場(去稻殼的碾坊)、碓房(舂米的作坊)、司事者居室等。這里是杭州百姓最主要的糧食供應地,也是江南谷米的集散地,當年的朝廷貢糧也是從這里開始北運。富義倉是杭州現存唯一的一個古糧倉,其倉儲功能幾經變遷,但作為“天下糧倉”的重要一員,運河文化、漕運文化、倉儲文化的實物見證,富義倉依然屹立在運河最南端。
除了漕運,運河也是封建王朝維系政治統治的重要命脈。京杭運河作為聯系北方政治中心與南方經濟富庶地區的重要紐帶,國家通過這條運河行使行政權力,派遣官員,發布命令,向邊防軍隊供給補養。歷史上,當一個王朝處在相對興盛的時期,最高統治者——皇帝便往往有巡幸之舉。清代康熙、乾隆皇帝多次南巡,都不是純粹的游玩,而主要是借助運河的方便交通巡視地方,為鞏固政權尋找有效辦法。如今被視為運河南端標志的“運河第一橋”拱宸橋,其名之由來傳說即與乾隆帝南巡有關。
拱宸橋位于大關橋之北,橋長98米,高16米,始建于明崇禎四年(1631),是杭州城內古橋中最高最長的石拱橋。在古代,“宸”是指帝王住的地方,“拱”即拱手,兩手相合表示敬意。每當帝王南巡,這座高高的拱形石橋,象征對帝王的相迎和敬意,拱宸橋之名由此而來。
拱宸橋橫跨大運河,一向被目為京杭大運河到杭州的終點標志。橋身用條石錯縫砌筑,上貫穿長鎖石,橋面呈柔和弧形,為三孔薄墩石拱橋,縱聯分節并列砌筑。橋形巍峨高大,氣魄雄偉,是杭州城區最大的一座石拱橋,同時也是拱宸橋地區的標志性建筑物。
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從西到東,由南往北,歷史上開鑿了無數條運河,其工程之浩繁、技術之高超,在世界運河史上也是不多見的。經歷代疏鑿延續至今的京杭大運河,則是歷時最久、線路最長、功效最大且至今生命力旺盛的一條運河。
悠悠流淌的大運河滋潤著杭州的土地,繁育著杭州的人民,塑造著杭州的文化,見證著杭州的發展。從上世紀末以來實施的溝通錢江、兩岸駁坎、疏通清淤、截污處理、引水配水、綠化美化、拆違遷廠等工程以及新世紀以來杭州實施的京杭大運河(杭州段)綜合整治與保護開發工程,再一次煥發了古老的大運河的勃勃生機和無窮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