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暨市—越國古都,西施故里。
這里有條美麗的浣江,靜靜地流淌著,她似乎在訴說中國歷史上古越春秋的故事,她見證著世世代代暨陽女兒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
2013年新春時節,筆者來到這里探訪西施故里的昨天與今天。
苧蘿山下西施殿
西施殿就在苧蘿山下浣江畔。門樓外觀就像一座牌坊,黃墻紅門,三重屋脊,四根一組的青石圓柱中間是三扇朱紅油漆拱形大門。穿過那道厚重的門,徑直往前,跨過殿前拱橋即為西施正殿。殿上方“西施殿”匾額為劉海粟所書。正中是美麗嫵媚、風姿綽約的西施塑像,她雙目含情地注視著鄉梓的日月春秋。西施,姓施,名夷光,“父鬻薪,母浣紗”,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這位原是苧蘿村的浣紗女,為了越國的復興重建、滅吳雪恥而忍辱負重,堪稱深明大義。為此,故鄉的父老鄉親為其建殿立像,讓后人千古緬懷。
唐代大詩人李商隱留下的“西施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透露了西施殿建筑歷史最早于唐開成年間的信息。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后屢建屢毀。而今的西施殿是上個世紀80年代重修,其規模格局基本恢復了歷史舊貌。今日人們看到的正殿及東西側兩廂的飛檐翹角、斗拱歇山、朱隔雕欄,都是把諸暨地區明清時期的古建筑拆遷移至于此。從西施正殿半月形的洞門而出,拾級登上半山的樓臺,就到了越王臺。臺中正中坐著越王勾踐,左右侍立著謀臣范蠡、文種,上有橫匾“臥薪嘗膽”,令人遙想當年吳王夫差擊敗越王勾踐后,勾踐為報仇雪恥,臥薪嘗膽,遂十年生聚,十年奮發,從而成為歷史上一種經典的精神范式。
西施殿內有一荷花池,唐代大詩人李白有詩云:“西施越溪女,出自苧蘿山。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顏?!边@位世所公認的“天下第一美女”就像是夏天盛開的荷花,出淤泥而不染,香遠而益清。
西施故里管理人員小王說,西施在民間被尊為荷花神女。6月24日,是荷花神女西施的生日,每年的這一天,諸暨人都會舉行祭荷花神女、放荷花燈、吃荷花宴等活動,以此來祭祀西施。西施荷花宴的菜式都與荷有關,有荷香排骨、荷葉包雞、香水蓮子羹、特色炸荷花、八寶荷葉飯、七彩涼拌藕絲、荷蓮全家福、荷花糕等十余道。荷花宴清爽淡雅,色香味俱全,四季適宜。此外,諸暨的傳統風味名菜西施豆腐,無論是起屋造宅、逢年過節,還是婚嫁、壽誕、喜慶、喪宴,都是席上頭道菜肴。西施豆腐是一種以豆腐為主要原料,加以香菇、火腿、嫩筍、開洋等配料勾芡而成的羹肴,滑潤鮮嫩、色澤艷麗。而西施團圓餅是諸暨的傳統風味小吃,油而不膩、鮮辣美味。傳說這道小吃為西施所烹制,寓意早日歸越與家人團聚。
出古越王臺,過西施碑廊,沿山攀登,便是苧蘿山的最高點。上面建有三重飛檐、八角翹伸的苧蘿亭,在最高處的第三層可觀浣江蒼茫,就像一條白色的飄帶,掩映著西施當年在浣紗江畔留下的倩影。
過苧蘿亭,便是苧蘿山的南岙?,F建有西施行廊、夷光閣、古苧蘿村舍等景點。
走出西施殿沿江往南,有一座飛檐式亭閣,稱浣紗亭,亦謂西施亭。從亭邊沿游步道而下到江畔,就可見到道旁矗立著一塊古樸蒼褐的巨型方石,上鐫“浣紗”兩字,遒勁敦厚,相傳是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真跡。這里相傳是當年西施浣紗之處,江也由此而得名浣江或浣紗溪。
西施的一生,蘊含了悲戚、曲折和沉重,而民間關于西施的傳說,都是那樣美好和神奇,長留人們心目中的是西施為越國的復興所作出的奉獻和犧牲。我想西施殿正是賴于這一愛國情操的基礎,向人們展示了化美麗為永恒的文化瑰寶。
古越風情綿延千年
穿行壯觀的浣江大橋來到西施故里旅游區。
西施故里旅游區依浣江逶迤排開,綿延數里,蔚為壯觀。其入口區域有一處占地面積6521平方米、具有江南特色的庭院式仿古建筑,這就是中國歷代名媛館,是目前國內罕見的以中國歷代著名女性為主題的展覽館。
諸暨市旅游營銷公司宣傳策劃部的朱展先生介紹,中國歷代名媛館屬于非博物館類展館,雅俗共賞是它的基調,所以在設計過程中兼顧藝術性和參與性。館內各單元人物使用不同材質和多種工藝來塑造,許多人物會在聲、光、電技術手段的配合下,在特定的藝術場景中展現他們的故事。
一件銹跡斑斑的青銅器映入我的眼簾,文字標注這是吳王夫差盉:“吳王夫差吳金鑄女子器吉。”這只盉不僅標示了身份,更揭示了兩千多年前吳國君王的一段非常故事—吳王夫差竟然為一女子鑄器,而器上的女子竟沒有姓名也沒有國名,可見是一平民女子。能得吳王如此寵幸的這位民間女終究是誰呢?經著名青銅器專家馬承源先生和歷史學家多方考證,她就是西施。
夫差在得西施之后,倍加恩寵,為西施在姑蘇建造春宵宮,又在太湖畔的硯石山上專門修了一座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西施有傾城傾國之美,“苧蘿山下如花女,占得姑蘇臺上春”,從此夫差朝歌夜舞,飲酒作樂,沉溺于女色之中?!皡峭跬鰢鵀閮A城”,吳國最后敗亡,西施是立有大功的,但是當吳王夫差身喪國滅之時,當年的苧蘿山下浣紗女歸宿又是如何呢?
翻閱史料,有多種說法。主要的有兩說:一說是越國王后妒恨西施之美,派人把西施捆綁后壓石沉入江底。《墨子·親士篇》云:“西施之沉,其美也?!绷硪徽f則為范蠡和西施當年早在浣紗石前就私相愛慕,互訂終身,在完成了興越滅吳大計后,西施又重新回到了情侶范蠡的懷抱,范蠡功成身退,棄官攜西施歸隱去也。人們都有喜歡大團圓結局的心理,文人們也多為順應人們期望讓有情人終成眷屬。于是西施便有了個好的歸宿。大家也都愿意或者說寧愿相信美麗的西施姑娘是和足智多謀的范蠡隱姓埋名,乘扁舟泛五湖去了……
我想著兩千多年前那位曾經在這里浣紗的美麗姑娘和她如謎般的歸宿,跨出名媛館,穿過古越街、民俗工藝館,忽見范蠡祠背倚金雞山,黛瓦粉墻,古樸典雅,呈現出清代民間建筑風格。它由范蠡祠及財神廟、魁星閣、三星廟等相關建筑組成,主要展示范蠡的軍事、政治智慧和商業才能,及其生平業績。正殿內塑有高達3米多的范蠡全身銅像,峨冠博帶,佩劍而立,英姿挺拔又不失儒雅之風,祠內壁及兩廂側廊飾有《史記》中記載范蠡的原文、陶朱公《經商十八法》以及生平、壁畫等相關資料,豐富而翔實地展示了范蠡作為政治家、軍事家、實業家的成功一生。
講解員娓娓道來:范蠡,文韜武略,無所不精。在文種的引薦下,共同輔佐越王勾踐。他與文種擬定包括美人計在內的興越滅吳九術,使吳越爭霸以一個出人意料而又峰回路轉的結局告終。在這場跌宕起伏的爭霸賽中,文能治國、武能安邦的范蠡是最為出彩的一位。當越王勾踐滅吳,“越王擺宴姑蘇臺”時,范蠡深知勾踐“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毅然放棄了勾踐封給他的越國宰相之位,“功成不受爵,長揖歸田廬”。駕一葉扁舟,帶上美人西施,浪跡五湖四海。流連在祠宇內,令人深感范蠡“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難怪成為司馬遷筆下大書特書的儒商鼻祖。他的一生充滿著浪漫傳奇的色彩。
“西施文化”成為新景觀
西施是中華文化中美的象征。諸暨市副市長項美月告訴筆者,近幾年來,諸暨市委、市政府圍繞“西施故里、美麗諸暨”歷史文化資源,積極弘揚“西施文化”,推介西施品牌,進一步提高西施故里的知名度;同時,要讓古越文化傳承與地方經濟發展有機融合,共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和城鄉社會發展。
筆者在采訪中獲悉,“西施傳說”已列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施傳說”的搶救和保護工作全面展開。諸暨市有關方面陸續編寫了《西施》《中國民間文學集成》(三套)和《西施苧蘿志》等書籍,對“西施傳說”進行了挖掘和整理。1989年又重修了西施殿。為進一步保護“西施傳說”,諸暨市政府制訂并從2004年開始實施十年保護計劃。
在兩千多年的歷史演進中,西施的美麗、智慧、愛心和獻身精神已經匯聚、凝結、沉淀成一種文化現象,而其中折射出來的閃光點,就是中國文化關于女性容貌美、姿態美、心靈美的共識。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諸暨人說著西施,唱著西施,寫著西施。西施文化就在這歲月的洗禮中慢慢形成,日益顯現出彌足珍貴的文化價值。說了千年,唱了千年,西施的傳奇夢繞魂牽;說也纏綿,唱也婉轉,西施的佳話萬代流傳。
傳說中的西施遺跡讓詩人們憑吊追思不已,懷古、覽古之作層出不窮。唐朝“詩仙”李白寫西施的詩就有十幾首,其中《西施》詩篇廣為傳頌。李白詩情橫溢,他對美的感受及抒發是旁人所不能及的,他對西施形象所進行的藝術加工使得西施這個人物血肉充實、風情萬種。與此同時,歷代不斷出現的西施詩文又豐富了西施的傳說。
“西施傳說”褒揚真善美,流傳地域較廣,在浙江以及江蘇等地都有流傳,其影響甚至到達海外,新加坡有“西施街”,日本瀉汀每年舉辦西施節,評選“西施小姐”。
西施題材已成為文藝創作熱點。越劇《西施斷纜》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新編京劇《西施歸越》轟動京華。由管虎執導的電影《西施眼》獲夏威夷電影節亞洲評審團獎。《話說西施》的首播、“魅力·諸暨”全國西施故里旅游電視專題片大賽等活動,使西施文化在世人眼中更加形象、更加豐滿。楊瀾帶著《天下女人》欄目組,走進西施故里旅游區,攝制《尋找西施》,解讀歷史與傳說中的這位中國古典美人……這些以西施為創作題材的影視作品熱拍熱播,使西施故里的知名度得到了有力的提升。
日本作家石川清光赴中國考察參觀了西施遺跡后,寫了一部36萬字的長篇歷史小說《西施春秋》。幾乎與此同時,諸暨籍作家、曾擔任江西省文聯主席的楊佩瑾也出版了36萬字的長篇小說《浣紗皇后》。而浙江省的老作家、民間文學家陳瑋君最早奉獻給讀者的就是58萬字的長篇小說《西施》。
西施緣何成為新的文化景觀?原浙江省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陳德來認為,西施是(率)真、善(良)、美(麗)的化身。傳說中的西施較之歷史上的西施更具有生命力,西施的外貌美、內在美具有永恒的魅力。當前無論文藝創作,還是旅游開發等方面的“西施熱”,正是人們崇美懷舊意識的反映。也有專家、學者評析,西施題材如同古希臘女性命運悲劇,足以成為各個時代描摹、創作的經典?!拔魇┪幕奔仁菤v史悲劇的人文觀照,又是對西施自我奉獻、愛國精神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的張揚,其思想、社會意義已經超越了題材本身。
西施故里旅游區的導游講述了一個關于西施出生的傳說,說的是西施媽媽一天到浦陽江邊浣紗,看見水中有顆珍珠,就伸手去撈。忽然珍珠一下子跳出水面,飛入她口中,鉆進了她的肚子里。從那天起,她就懷孕了。原來這顆珍珠是月宮的金雞失落人間的,后來金雞飛過她家時,見屋內射出萬道光芒,以為丟失的明珠落在了施家,便飛下去察看。卻只見一個待產的農婦,便長鳴一聲,飛走了。這一聲鳴叫驚動了西施媽媽,生下了小西施。因為西施出生時,屋內有光芒射出,便給她取名夷光,意為吉祥之光。
于是,珍珠便成了西施故里的吉祥之物。如今,“中國珍珠之都”諸暨山下湖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珍珠出產、加工、營銷中心,淡水珍珠養殖面積近20萬畝,年產量占世界淡水珍珠總產量的73%,全國的80%以上。
玉人風情,明珠風采。西施文化與珍珠經濟交相輝映,浣江涌動著滾滾改革春潮,百萬諸暨人民開拓奮進,正在這片古老而充滿生機的熱土上譜寫著“西施文化”的新篇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