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格局中,西湖北山山系最東端有一處山巖靈石,杭人俗稱其為石塔兒頭。它突兀于街市,能俯瞰城區,扼北山之要沖,掐保俶之咽喉,地理位置極佳。
就在這塊赭紅色的“石塔兒頭”東端,有一座磚混結構、五角轉樓、清水磚墻、紅格木窗的西式別墅——石函路6號。它依山取勢,坐北朝南,雄踞西湖斷橋之畔。房屋二至三層,錯落有致,布局呈南北向多開間排列,總占地面積在2300平方米以上,其中建筑面積353平方米。房屋共計14間。建筑雖然不高,但因其是建于山巖之上,就顯得巍峨壯觀。而宅的內庭,花木扶疏,假山石筍,倒也小巧雅致。
1933年,湖濱“思鑫坊”的開發商陳雨亭等人將此處土地3.585畝連同地上半西式樓房3間賣給杭籍在滬經商的商人陳小蝶與邵景甫。而陳小蝶的父親便是杭州近代史上大名鼎鼎的陳蝶仙。
陳蝶仙,字昆叔,后改名栩,字栩園,別署天虛我生。清末貢生,少時愛好小說、詩詞及音律。1895年任杭州《大觀報》編輯,曾發表長篇言情小說《淚珠緣》。1901年在杭州開設銷售書籍文具紙張的萃利公司,翌年開設石印局。后創立著作林社,1908年遷上海,年底并入《國聞日報》,創刊并主編《著作林》文藝雜志。1913年在上海主編《游戲雜志》,次年主編《女子世界》。兩年后任《申報》副刊《自由談》主編,成為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之一。二十世紀初,與其子小蝶和友人李常寬等,從廢棄的苦鹵中提煉碳酸鎂,試制牙粉。1917年獲得成功,定名“無敵”,以蝴蝶圖案注冊商標,寓含父子名字。初址選在南陽橋,僅一開間門面,全家動手,制作牙粉,為家庭工業社之始。1918年在上海經營家庭工業社,任經理,以生產蝴蝶(無敵)牌牙粉聞名。適逢五四運動,群眾抵制日貨,業務蒸蒸日上。在無錫、杭州開設造紙廠及蛤油、蚊香、薄荷油等日用化學品廠。至抗戰前夕,資本50萬元,產品400種。抗戰爆發后,上海的總廠被炸毀,部分企業遷湖北宜昌和四川重慶,并在云南昆明籌建牙粉廠。1940年3月24日陳蝶仙在上海逝世。著有《淚珠緣》《井底鴛鴦》等言情小說百多種,詩詞編有《栩園叢稿》等。
此時,陳小蝶身為家庭工業社發行所經理、上海紡織印染公司常務董事、上海綢業商業儲蓄銀行董事等,常往返于滬杭之間。其實早在1929年,杭州舉辦西湖博覽會時,陳家在上海的家庭工業社就來杭參展,展館設在西泠橋北堍。博覽會結束,陳小蝶發現,來杭游客不減,遂萌生開發旅游業的念頭。于是在展館背部,盤進一個西泠休養所修葺一新,這就是有名的蝶來飯店。蝶來飯店落成,陳小蝶為造聲勢,從上海請來當紅影星胡蝶、徐來和眾多文藝界人士慶賀,開張剪彩,整個杭城為之轟動,并享譽寧、滬各地。
蝶來飯店坐落在棲霞嶺南麓的低坡上,朝南的店門隔著馬路對沖西泠橋,飯店西邊緊鄰著古剎鳳林寺,東邊卻接著廣東勞氏的一大片松林墓地,四周盡透恬靜。飯店占地近三畝,客房卻只有28間,裝修一流。飯店整個建筑結構像個中西合璧的莊園,西式二層樓的客房散落在坡頂上,南面沿馬路筑有花式窗欞的矮墻,院中央設有草坪,從店門大堂去客房要經過蜿蜒曲折、花藤朱欄的中式長廊。
抗日戰爭期間,蝶來飯店停業。抗戰勝利后陳小蝶當即派人籌資整修,重新開業,并為經營需要,增設了豪華的波茨坦舞廳,使北山路的夜生活頓時火紅。當年蔣經國去東北任職前住過蝶來飯店,也曾陪俄國夫人蔣方良光臨過,為此,蝶來飯店在當年就蜚聲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