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邛崍縣境內的邛窯,包括十方堂、尖子山、固驛山、瓦窯山等主要窯址,在南朝時就創燒出了青瓷產品,唐、五代時期達到鼎盛時期,直到南宋中晚期停燒,歷經800余年。雖然從總體上考察,邛窯還是屬于一個龐大的民窯青瓷體系,主要生產各類生活性實用青瓷器,但其中不乏燒造出了許多造型別致和釉色各異的值得文物和收藏界研究和珍視的精品。以下與讀者共同欣賞一些邛窯瓷器中的部分精品。
圖1 隋代邛窯青釉鳳冠雙耳瓶 高24厘米。此瓶造型端莊沉穩,古樸典雅,上端塑一盤口,溜肩微斜下,外形線條流暢優美,肩部對稱置橋形雙耳。口沿內壁及器身外表、器底沿邊施青釉,在釉下先施有一層白色化妝土,這也是邛窯瓷器的一個特征。因為邛窯產品的胎料是就地取材于當地的紅色粘土或灰色粘土,為了更好地體現器表所施之釉原本之色,所以先施上一層化妝土,然后再施上釉。此瓶釉色青黃瑩潤,釉面微有剝蝕。器底露胎處呈深磚紅色,胎壁較薄,但胎質十分堅實。此瓶從整體造型上顯得十分典雅秀美,應屬邛窯隋器中的精品。
圖2 唐代邛窯乳濁釉四系罐 高23厘米。造型樸實大方,屬唐代早期典型式樣。此罐內外施乳濁釉,釉層凝厚滋潤,豐腴華美,光澤如玉,釉面自然開片。器底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堅實。細細觀之,此罐十分類似宋代鈞瓷,或許邛窯唐代乳濁釉瓷器的成功燒造為后來宋代鈞瓷燒造提供了相關技術信息和可資借鑒的經驗。在唐代邛窯乳濁釉瓷器中還有深綠、青黃等多種顏色,這是邛窯瓷器在釉色方面的一個重要特色。
圖3 唐代邛窯豆綠釉注壺 高17厘米,腹徑22.5厘米,底徑17.2厘米。此器造型渾圓飽滿,大氣典雅,在扁圓鼓腹的器身頂端有一小直通圓口,便于液體注入和流出,器身兩側置有手工隨意捏塑的雙耳,顯得十分靈巧別致。器身外表和注口內側施豆綠釉,釉色瑩潤,柔和亮麗,釉面自然開片。器底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細密堅實。整器體現了盛唐文化那種大氣磅礴又不失典雅秀美的時代風格。此器在同類器型中,體量乃屬較大的,不失為一件盛唐時期邛窯瓷器的代表作。
圖4 唐代邛窯黃綠釉四系罐 高23厘米。造型樸拙規整,唐早期邛窯典型器。器身內外施釉,釉色黃綠,滋潤柔和,有明顯流釉現象,釉面自然開片。器底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堅實。整器給人以古樸大方之美感。
圖5 五代邛窯窯變釉蓋壺 高17.5厘米,底徑7.6厘米。造型質樸,器表施褐釉,釉層肥厚,由于燒造過程中的溫度變化,出現了釉色窯變現象,局部出現藍色釉斑。圓餅形底足露胎處呈磚紅色,胎質堅實。此壺一個重要特征是帶有一個平凹形壺蓋,蓋上開有一小圓孔,很可能是用繩系之與壺把栓套連接,以免滑落。可算作是一件邛窯的典型器。
圖6 宋代邛窯綠釉梨形壺 高19.5厘米,底足直徑7.8厘米。壺體造型別致,外形輪廓線條流暢優美。釉面呈湖綠色,瑩潤光亮。目前國內可考資料表明,綠釉瓷器在隋代邛窯燒造成功,應屬首創,因此邛窯綠釉又被稱為“邛綠釉”,這為以后國內各瓷器窯口燒造綠釉瓷器提供了重要的技術資料信息。今天我們欣賞這把邛窯綠釉壺,更能領略到一千多年前能工巧匠們所創造的物質文化成果所蘊涵的意境。
圖7 唐代邛窯乳濁釉雙系壺 高13厘米,底徑7.2厘米。造型沉穩端莊,胎體厚重,壺體內外施月白色乳濁釉。在壺肩上對稱塑有雙股系,敞口短流,應屬茶壺類。在邛窯瓷器壺類產品中,從實用性層面可分為酒壺、茶壺、水注(硯滴)等,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在唐宋時期四川成都地區酒文化、茶文化的興盛,以及習文尚文的風氣。
圖8 唐代邛窯青褐釉葫蘆瓶 高14.5厘米。瓶體由上下兩個球形體相連接,在瓶肩上塑對稱雙系。器表施青褐釉,釉色滋潤,自然開片。底足露胎處呈深紅色,胎質堅實。觀賞整器,顯得質樸靈動。葫蘆形瓷器最早出現在漢代,從唐代開始大量生產多種樣式別致的葫蘆形瓷器,其中邛窯在唐、宋時期就生產出了多種樣式的葫蘆形瓷器,此瓶就是唐代邛窯葫蘆形瓷瓶的代表作。葫蘆因其諧音“福祿”,在民間被看成是一種“靈物”,“寶葫蘆”故事的廣泛流傳就是很好的例證。同時,葫蘆因其外形優美,具有天然的藝術觀賞性和美感,在瓷器燒造中被大量的應用,為瓷器增添了視覺上的吸引力和文化內涵。
圖9 唐代邛窯斑彩水洗 高8.3厘米,口徑15.3厘米,腹徑17.3厘米,底徑7.6厘米。造型古樸大方,秀美雅致。器身內外施青黃釉,釉色滋潤光亮,圍繞器體口沿至腹部一圈,點有三塊較大的褐黃色彩斑,有自然開片現象。器底露胎處呈深磚紅色,胎質堅實。是一件邛窯精品之作。
圖10 唐代邛窯瓜棱銅紅釉彩水丞 高7.6厘米,腹徑9.6厘米,底徑5.5厘米。造型飽滿圓潤,器體勻布六道凹下線條,使器表形成瓜棱狀。器表施青黃釉,腹周點有三塊銅紅釉彩斑,釉層雖有剝蝕,但銅紅釉彩仍很鮮艷。此器應是唐代邛窯文房用品上乘之作。據有關資料研究顯示,邛窯早在隋代就燒造出了銅紅釉彩瓷器,到唐代時,邛窯燒造銅紅釉彩瓷器的技術已達到較高的水平。因此,這件水丞上的銅紅釉彩也提供了邛窯在唐代制作高溫銅紅釉彩瓷器的實物資料。
圖11 五代邛窯乳濁月白釉硯滴 高7厘米,底徑4.2厘米。壺體造型扁矮沉穩,別致秀美。器表施月白色乳濁釉,釉層肥厚滋潤,自然開片。底部置矮圈足,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密實。是五代時期邛窯文房用品佳作。
圖12 唐代邛窯青釉貼塑動物紋水盂 高6厘米,底徑4厘米。造型精致靈巧,器體貼塑一條蜥蜴和一只青蛙,生動傳神。器表施青釉,瑩潤光亮。底足露胎處呈深磚紅色。是一件不可多得的唐代文房用品。
圖13 五代邛窯黃釉硯滴 高6.6厘米,底徑3厘米。壺體塑造為梨形,小口,手工捏塑一曲線把柄,另側置一高蹺長流。整體造型線條優美,小中見大,神氣十足。器表施黃釉,滋潤光亮,自然開片。底足露胎處呈磚紅色。是邛窯文房用品的典型器。
圖14 唐代邛窯黃釉貼塑寶相花箕形硯 高3.3厘米,長9厘米,寬6.7厘米。邛窯在唐、宋時期生產了大量的瓷硯,現在我們能見到的主要有箕形硯、馬蹄形硯、圓形硯等,其中尤以箕形硯為常見。箕形硯,因外形酷似簸箕而得名。這件邛窯箕形硯,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兩只扁足支撐,通體施黃釉,其特別之處是在硯面邊沿后端貼塑了一朵寶相花,同時在硯的兩個長邊沿刻有兩條線條。整個硯的造型顯得別致靈動,是邛窯箕形硯的佳作。
圖15 唐代邛窯黃釉蓮花香爐 高8.2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6.3厘米。爐體外壁貼塑蓮瓣,整體造型好似一朵盛開的蓮花。器體外表上部施黃釉,下半部分直至底足露胎,胎呈磚紅色,胎質密實。
圖16 唐代邛窯黃釉香爐 高6厘米,口徑9厘米,底徑7厘米。造型小巧靈秀,爐體寬沿,淺腹,高足鏤空。寬沿部施黃釉,釉色瑩潤,足部和爐內壁未施釉。
圖17 唐代邛窯葫蘆形水注 高14厘米,底徑8厘米。壺體造型為葫蘆形,施青褐釉。雖然這件水注看上去并不大,但制作比較考究,保存完整。
圖18 唐代邛窯乳濁綠釉花口盞 高2.3厘米,口徑12厘米。造型顯得輕薄精巧,線條流暢,花口優雅。施乳濁綠釉,釉色淡雅柔和。底足為平底,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堅實。
圖19 唐代邛窯綠釉三彩人騎瑞獸 高7.6厘米。造型為一個穿戴官帽服裝人物騎在獅形瑞獸上。整器施透明綠釉,釉色光鮮明亮。器體下半部分露胎,胎呈灰白色,胎質堅實。這是一件手工捏塑作品,屬邛窯玩偶系列之一。
圖20 五代邛窯乳濁釉龍形器 高9厘米。造型為一條坐式龍,顯得十分靈動小巧。施乳濁綠釉,釉色滋潤,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堅實。是邛窯捏塑玩偶中的佳品。
圖21 唐代邛窯三彩提梁杯 高8.2厘米。造型別致典雅,器體內外施乳濁淡黃釉,在杯體與提梁連接處點綴有紅綠彩,杯腹也點繪有紅綠彩。露胎處呈灰白色,胎質密實。是一件較為精致的三彩杯。
圖22 唐代邛窯青釉省油燈 高4厘米,口徑11.3厘米。省油燈是邛窯瓷器的代表性器物,其燈碗為夾層形,夾層邊上塑一短流,便于注入冷水,上層注油通燈芯,燃燒時冷水起到降溫作用,可降低油的消耗。這件油燈造型敦實,先施一層化妝土,再施青釉,胎體厚重,胎質堅實。
圖23 唐代邛窯黃釉雙耳壺 高15厘米。壺體造型為直口,厚唇,肩部塑對稱兩系,短流。內外施黃釉,釉色瑩潤光亮。露胎處呈磚紅色,胎質堅實。應屬唐代早期作品。
圖24 北宋邛窯黃釉折肩梅瓶 高13厘米。瓶體造型為北宋時期的典型式樣,細細觀之,線條優美,精致玲瓏,既可把玩,又可欣賞。瓶體肩部以上施黃釉,肩部以下露胎,十分獨特。
(責編:雨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