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5月,陜西省興平縣豆馬村的村民在平整土地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閃閃發光的器物——鎏金竹節熏爐。這個熏爐精雕細鏤,通體為銅鑄,外表鎏金,造型像一朵含苞欲放的花蕾,亭亭玉立,富麗端莊。它的制造工藝之精湛,讓考古專家們驚嘆不已。
在鎏金竹節熏爐的底座上,鏤雕著兩條蟠龍,蟠龍仰頭張口,恰好銜住竹節形柄。竹柄分五節,寓意為節節高升。竹節頂端刻有3條蟠龍,龍頭托著爐盤,盤上浮雕著4條漫游于波濤之中的游龍。爐蓋透雕著多層山巒,山峰間暗藏縫隙,香料燃起時,煙霧自縫隙中裊裊散出,彌漫在山峰之間,其景象猶如云霧繚繞的海上仙山。在這縹緲的煙霧中,盤中雕刻的4條游龍好似要從這波濤浩渺中騰空而起。工匠們將熏爐與煙霧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使之成為一件藝術瑰寶。
在熏爐的爐蓋與底座上都刻有銘文,“內者未央尚臥”這6個字,說明這是漢代未央宮中御用之物。銘文還記載著熏爐制造于建元四年(前135年),正是漢武帝當政的第五年。除此之外,專家還在熏爐上的銘文里發現了“陽信家”的字樣。據考證,“陽信”是指漢武帝的同胞姐姐陽信長公主。她將自己的侍女獻給了漢武帝為妃,后來成了皇后。她又把那個侍女的弟弟獻給漢武帝為將,后來成為了打敗匈奴的著名將軍——衛青。
陽信長公主對漢武帝關懷備至,因此深得漢武帝的敬愛,他不但經常拜訪姐姐的府邸,贈送大量的禮物,還促成了姐姐與大將軍衛青的美好姻緣。這件鎏金竹節熏爐便是漢武帝贈送給姐姐眾多禮物中最為珍貴的一件。
漢代是中國古代熏爐應用最廣的朝代。當時,熏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用品之一。人們不僅用它燃燒香料散發芳香,更把它看作是精神生活的享受,從而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熏爐文化,屢屢出現在文學作品中。令人難以置信的是,2000多年前制造的這件熏爐,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澤度竟已接近現代機械加工的水平,體現了我國古代工匠高超的雕塑技術和制造技術。高超的技術加上獨特的鎏金工藝,使這件熏爐成為了無價之寶。
如今,鎏金竹節熏爐珍藏在陜西歷史博物館。后人在贊嘆它精湛工藝的同時,更對它所承載的漢代文化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