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子午谷又名子午峪,位于現在的西安市長安區子午鎮境內,南北縱向有330公里,北方出口稱為“子口”,南方出口稱為“午口”。
作為戰場的子午谷
要說子午谷,必須先從秦嶺六道說起。
在古代,穿越秦嶺去往西南及周邊地區的道路主要有六條,從西到東依次為:陳倉道、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庫谷道、武關道。秦嶺地區山高谷深,盡管這六條大道全都占據險要,但在古往今來的戰爭中,它們仍然許多次或被攻破,或被偷渡,這其中,子午谷里的子午道,卻是這六條古道中唯一一座多次被人謀劃偷渡、但卻從來沒有成功過的險峻要塞。所以,有史學家才發出了“秦嶺六道,子午為王”的感嘆。
子午谷的地理路線,大概是從杜陵(今西安東南)起,然后穿秦嶺到達漢中。它開辟于秦代,在默默無聞了百年之后,首次登上戰爭舞臺的時間是在秦末,當時正是劉項相爭時期,劉邦被迫前往漢中就任漢王,正是從子午谷通過,道路的艱難激發了漢軍士兵對抗項羽的決心,最終,他們殺回了關中,奪取了天下。到了東漢時期,漢中太守王升專著《石門頌》,贊揚子午道對漢軍士兵士氣的激發:“高祖受命,道由子午,興于漢中……”
進入子午谷,即便是晴天,也要準備好雨具,因為這里天氣多變,曾經讓無數人吃盡了苦頭。在國道開通之前,子午谷內到處都是懸崖絕壁,只能依靠棧道行走,而建在險要之處的古棧道如果遇到暴雨,損壞后很難重建,如果再遭遇到山洪或者泥石流,人被困在谷中數月是常事。三國時期魏國的曹真偷渡伐蜀,花費時間一個月,卻僅僅穿越了子午谷一半的路程,最后被迫折返。
在三國史上,蜀國大將魏延曾建議,從子午谷出奇兵,直下魏國首都……但諸葛亮否定了,其原因也應該和子午谷難測的天氣和艱險的地理有關。魏延的智慧的確不如諸葛亮,他的計謀后來也有人試過,但都失敗了,比如東晉的桓溫伐前秦,就是像魏延一樣偷渡子午谷,結果還沒出谷就中了秦軍的埋伏。
血肉堆砌的荔枝古道
盡管子午谷以難行著稱,但在歷史上,這條路在唐代時居然被平整過,成為了一條令人震驚的“高速公路”。這段歷史,和那個著名的“一騎紅塵妃子笑”的傳說有關。因為在唐代,子午道被賦予了另一個稱呼——荔枝古道。
公元742年,唐玄宗為滿足楊玉環吃新鮮荔枝的喜好,頒旨在涪州(今重慶涪陵)建優質荔枝園,修整涪州到西安的道路,從涪州置專驛,換人換馬不換物,接力快速傳送,建起來一條全程1000多公里專供荔枝運輸的驛道。這段古道從涪州起,經宣漢、萬源、通江等地,最后進入子午道到達長安。
盡管蜀地荔枝在質量上不及嶺南所產,但比之從嶺南進貢,路途可節省一兩千里,于是,荔枝古道便成了唐代最繁華的一條驛道。那么,當年從重慶至西安需要多久呢?這條古道給了人們一個震驚的答案:只需7天。據《大唐久典》記載:唐代動用上萬人力,驛道每隔20里設置1個驛站,然后把采摘下來的荔枝經過土法保鮮后裝籠上馬(比如將荔枝帶葉密封在竹筒中),每隔二十里換一個人,六十里換一匹馬,日夜兼程,保證在七天七夜的時間內把鮮荔枝送到長安。
古道的速度之快令人咂舌,但實際上,其效率卻是人們用血肉乃至生命堆砌出來的,為了運輸荔枝,運輸人員常常“人馬斃于路者”。現今在子午谷中,還能見到許多當年荔枝古道的遺存,如攔馬墻、飲馬槽、關墻、營盤等,依舊全都存在于大山秦嶺之中,長長的石梯和石板鋪成的道路,被歲月打磨得嶙峋而斑駁,漫步其間,倍感歷史的厚重與滄涼。
為了荔枝,古道上還發生過戰爭——朝廷進貢荔枝的馬隊經過竹筒溝,遭到匪盜搶劫,匪徒與官兵惡戰,鮮血染紅了千年石板路。戰事結束后,人們在溝里砌起一座荔枝廟,以求菩薩保佑荔枝能平安出溝。時至今日,破廟遺跡尚存,只是荔枝菩薩幾年前被人偷走了。
沒有居民,只有士兵
或許是受了大秦嶺的豪氣影響,生活在谷中的人似乎從出生開始,骨子里就秉承著一種剽悍的個性,正如這里的山歌所唱:“山歌子來把山頭,閻王見我也發愁。孔夫子見我就下馬,皇帝見我也低頭。”
在明代,大山中的人曾組建過一支隊伍,因為驍勇善戰,被后人稱為“明末三大王牌軍”之一的秦軍。秦兵的戰斗力來源,正是因為大秦嶺賦予士兵們的個性。從朱元璋時代起,這里就只有士兵,沒有平民——由于邊關多戰,這里的人根本不怎么種地,傳統的職業就是當兵。這樣幾百年下來,就形成了剽悍的民風。這支軍隊,讓不知情的兵家吃盡了苦頭。最為突出的例子就是闖王高迎祥,他因為無知還在子午谷中丟了性命。
崇禎九年七月,高迎祥率領全部主力進入子午谷,企圖偷渡這里,然后奇襲西安占領陜西。但他忽略了子午谷的天氣與險峻的道路,幾萬大軍走了好幾天,才走了一半路程,人困馬乏,物資損失嚴重。當軍隊終于到達子午谷黑水峪的時候,卻發現早已有兩萬秦軍埋伏在此。
兩軍相遇,隨即開戰。由于子午谷的秦軍太猛,而且士兵中多有熟悉地形地貌的當地人,高迎祥的進攻完全沒用——古代生活在子午谷中的人們,打仗的時候壓根不用動員,只要喊上兩嗓子,男女老幼齊上陣,即使防線每次被沖垮,但過不了多久就會再次聚攏……最終,雙方激戰四天,縱橫世間七年的闖王高迎祥被俘,就此結束了他的一生。
在當地,一位老者說:他的先輩,曾經就有許多是秦軍的士兵,而他本人對自己的祖父依然有著深刻的印象——因為祖父要喝生馬血,并告訴他,生馬血的味道就像山泉一樣甜。老者還說,他的父親也繼承了先輩這種剽悍的精神,所以在日本人打來的時候,留下張條子就參加西北軍去了,后來,戰死在了長城喜峰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