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之美,可以美至什么程度?是“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兮若輕云之蔽月,飄飖兮若流風之回雪”,是“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波”,是“柔情綽態(tài),媚于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
女子美極大約不能言表。若是可以,那么就應該是此般模樣了。曹植于《洛神賦》中寫洛神之美時用的這一些表達亦是語言的極致。那這洛神是誰?單是洛水之神,還是有寓意其他。這件事惹得后世爭議千年,直至衍生出習慣,將洛神附會,臆想百出。
附會之后的洛神是有指代的,暗暗指代的女子是曹丕之妻甄洛。甄洛是美人,資質不尋常。她處處顯殊異,似是有注定,亡后又有文人憐其死之不允,更為她著上諸多色調,于是成就了她的傳奇色彩,以及她與曹植的那一段虛妄被杜撰出的愛。
彼時,正是三國分天下,金戈鐵馬時。美人是慘然背景當中唯一的亮色,照進男子心里,不偏不倚,成為最溫柔亦極具力量的牽系。當時的美人圈里,“江南有二喬,河北甄氏俏”,甄洛和二喬獨領風騷。
甄洛本是袁紹之子袁熙之妻,初嫁袁熙時,他正是雄姿英發(fā)。東漢末年大規(guī)模內戰(zhàn)時,其父袁紹獨占冀、青、并三州,實力雄厚。卻不料一場官渡之戰(zhàn)大敗于曹操,從此一蹶不振。204年,袁紹所居大本營鄴城亦被曹操攻下。
曹操攻下鄴城前,早已聞聽袁熙之妻資質傾國,是絕色的美人,心有垂涎。于是,暗中囑咐兵士把守袁府,要保護甄洛。但不料那日長子曹丕闖入了府中。曹操尚未得見甄洛,但他的兒子曹丕已遇見。
初見這一刻,曹丕就掉進她的深淵里。她是一朵薔薇花,暗影覆沒也難蓋風華。他以衫袖拭她面,然后清清定定將她看得入目入心。好一張精致靜定的臉,他分明看到一種從未遇見的美對自己作出牽引。他一不小心,沿著她的指引走了下去。
曹丕入府之后,曹操才趕至袁府。曹操不是糊涂人,他一眼看將過去,就能從曹丕眼底挖掘出秘密。袁紹妻劉氏一句“愿獻甄氏為世子執(zhí)箕帚”,更令曹操陷入騎虎難下的尷尬。那只虎令他不得不將這心儀多時的女子賜給兒子曹丕。
曹操雖亦愛慕甄洛時日良久,但若是因為一名女子損了父子深情,害了未來雄圖霸業(yè),他斷然是不會去做的。他將一切世事都看進眼里,一切道理也了悟于心。再見甄洛艷絕的容貌時,亦只是神色淡定地輕言一句“真吾兒婦也”。曹操將一切事宜都做得了周全。
至此,甄洛也不過只是水上浮萍,生死輾轉聽天由命。她與曹丕之間,尚不能論愛。她嫁與他,也就只是命難違,唯有從順。
話說那一頭曹丕的三弟曹植。曹植正青春年少,見大哥帶回新嫂,內心自是有好幾分喜悅。曹植自幼穎慧,出言為論,下筆成章。天生異稟的人總是性情自由灑然,不為外物束縛。他亦是如此,于是不掩內心歡喜,見得了嫂嫂真容。
這一瞥,竟是四目相對。她太美,美到曹植那一瞥便覺觸了禁忌。愛,是天塹,淵深無底。它的發(fā)生,不論人,不論時,不論勢,不論萬物。只要一瞥,一笑,一言,甚或靜默擦肩。
后世人都是猜想者,無人得知曹植內心暗涌走向。雖年少氣盛,卻亦已有辨識能力。這美人,是嫂嫂,不是待字閨中的少女。他哪里不知道這些,他只是太過散漫,處處會泄出秘密。曹丕又天性多疑善猜忌,曹植百出的漏洞更是難躲他的考量。曹植太單薄,總能被他一眼洞穿,連帶他心底那一點羞澀又勁烈的愛。
但甄洛并無任何作為。這一切都是與她無關的,她憑美貌安身,她以真心立命。她既是嫁了他,自然是從一而終不相負。她甚至知道如何將他愛。既嫁之,則愛之,這才是好女子所為,她以為。于是她處處小心翼翼,為他處理內事。
起初,曹丕癡迷甄洛時,生生將之前的妻子任氏趕回娘家。甄洛一再阻止,初顯婦德。后又多次勸說讓曹丕納妾,頗有樊姬之賢。且她處處待人寬和厚德,對曹植與曹丕之母卞夫人更是竭盡孝道。她處處都是好,要他怎么不愛極?他就是愛極了這個女子,以至于她稍一頓挫,他便覺要失去。
終于,他愛到無法去信任,愛到瘋魔。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繼承父位得魏王王位和丞相職務。同年十一月,曹丕登基稱帝,建立魏朝。曹丕稱帝后,多時未立皇后,后宮女子便用盡心計來爭奪。此時,除了甄洛,只有貴嬪郭女王有實力問鼎。于是,她幾次三番在曹丕面前詬言甄洛。她知曹丕太愛甄洛,處處不能放心,亦對其弟曹植心懷猜疑,便大放厥詞,陷害甄洛。
加上,曹丕與諸兄弟爭奪魏王世子的過程中,郭女王屢出奇謀,頗具政治頭腦,她才是真正的賢內助。于是,曹丕去洛陽時,郭女王成功在側。甄洛卻獨居鄴城,未能隨行。某一時,他與她之間已變換了氣場。他日益疏離,她卻靜定不知。她的心思太純善,只是在愛,卻不曉世道已更迭。
一年多的時間當中,她與曹丕未見一面。直至此時,她方才看到一些征兆,明白一些道理。他終于對她愛至瘋癲亦不愛。曹丕永遠都不能知道,她那一首《塘上行》是寫給他的,不是給他年少的兄弟曹植,她從未心易。他放棄了她,連同一點的信任索性也丟掉。
她決然不會料到,曹丕沒有對她傾注在《塘上行》里的情意有半分感動,回應她的是賜死的圣諭。她亡時,只有四十歲。他愛她時,轟轟烈烈;他不愛時,亦是決裂得徹徹底底。
至于他,曹植,從來都不應被牽扯進來。縱然他對嫂嫂有愛,那也勢必是隱忍藏匿于微處的。大約是后人憐愛甄洛,總覺若是不能有男子為她續(xù)上愛,她的一生看上去太寥落。于是,他們讓曹植愛甄洛,“君王不得為天子,半為當時賦洛神”。只是,這被杜撰出來的愛,再深,也不過只是待她死后,作下了一篇《洛神賦》來緬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