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梁武帝崇尚佛教,花了很多錢建寺廟,又花了很多錢對寺廟進行裝飾。當時有一個叫張僧繇的畫家,善畫龍。有一天,梁武帝命他在一座寺廟的墻壁上畫四條龍。可是這四條龍畫好后,都沒有眼睛。眾人不解,張僧繇解釋說,這些龍是不能畫上眼睛的,如果畫了眼睛,龍就會飛走。眾人不信, 張僧繇便拿起筆,給其中的兩條龍畫上了眼睛。果然,頓時烏云翻滾,雷電大作,畫上眼睛的龍騰空而去了。
這就是畫龍點睛的來歷。
其實,這個故事很有些聯想的價值,這價值不在“點睛”上,而在“不敢”上。豈止古人不敢隨便點睛,今人同樣不敢隨便點睛。這“不敢”二字,大有文章可做。
張僧繇不敢隨便點睛,是因為他的筆太神奇了,只要一旦點睛,龍就活了,就飛了。那么今人不敢隨便點睛是怕什么呢?說來你可能不信,今人不敢隨便點睛,是怕龍變成了雞,而且還怕雞飛蛋打,怕前功盡棄。這叫畫龍可以,點睛不可以,突出領導可以,突出個人不可以。所以,要把點睛之筆交給領導,要把點睛的機會讓給領導。如果你搶了領導的風頭,貪天下之功為己功,你的禍事便不遠了。
如何對待錯誤是中國人的拿手好戲,因為中國人常常會于莫名其妙之間就犯了錯誤,所以他們很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對待錯誤。但是,一個人如果僅僅知道如何正確對待錯誤還遠遠不夠,他們還必須知道應該如何正確對待成績,因為如何正確對待成績比如何正確對待錯誤更加重要,處理不好,再大的成績也會瞬間變成錯誤。所以,中國人對待錯誤忐忑不安,對待成績則誠惶誠恐。尤其在一條龍畫好之后,不敢點睛,一定要戰戰兢兢地把那支點睛之筆交給領導。
一個人的妄自尊大不是天生的,當許多畫龍高手都懇請領導來點睛的時候,領導的自視一定會不斷高漲起來。 于是出一本書,拍一個電影,演一出話劇,都是領導智慧的結晶。項目談好了,領導來簽字;工程建成了,領導來剪彩,這都是不可或缺的點睛之筆。有的時候,雖然你的領導是一個外行,但是,點睛這一個環節是萬萬不能忽略的,要請領導指示一番,然后恍然大悟,說是又給了我們很多啟發;雖然你的方案已經十分完美,但是也要略微預留一點領導能看得出來的紕漏,然后請領導點睛,并經過對領導精神的進一步落實,使我們的方案得到進一步的完善。清朝的紀曉嵐便深諳此道,他在編撰完《四庫全書》的時候,留點明顯的差錯,好給乾隆皇帝一個點睛的機會,于是龍顏大悅。
其實僅僅是讓皇上高興,倒也沒什么,只是這皇上高興之后,便以為自己無所不懂、無所不會了,別人什么都不行,什么都等自己的神來之筆去點睛了。而且在贏得一片叫好之聲以后,便越發地感覺這個世界離不開他了。他不僅能推翻一個舊世界,還能創造一個新世界,他的神來之筆可以畫最新最美的圖畫。結果不是經濟上不去,就是國家不發展,問題老是成堆,老是按下葫蘆瓢起來。
現在想起來,我還真替當年的張僧繇捏把汗,這位自以為了不起的大畫家就沒怎么把領導放在眼里。點睛這樣的大事,不是臣子所應該操作的。他應該把筆交給梁武帝,讓梁武帝來點睛。即便龍飛不起來,也要對梁武帝大加贊賞,瞧您畫得多好啊!您是當今最偉大的畫家,您這一筆點上去,這龍就和真的一樣了。你想,梁武帝能不高興嗎?如果大臣們再看出火候,頓時集體跪拜,吾皇英明,他老人家該是怎樣的幸福啊!
所以,愚蠢的人只顧展示自己的才華;而聰明的人,則是千方百計讓領導展示才華。當年張僧繇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即便不弄個文化部長當當,榮華富貴肯定是沒有問題的。如此,當你畫完一條龍的時候,該由誰來點睛,心里總該有些譜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