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式執法”古已有之。《韓非子》里記載,衛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過關口的集市,遇到官員的刁難,客商便拿出銀子打點一番,官員這才放行。后來,嗣公對這個官員說: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有位客商路過你這里,送了銀子,你就讓他通行了。官員大恐,以為嗣公明察秋毫,簡直神了。其實,衛嗣公這次采用的就是“釣魚式執法”,不過他大概是為了查證關口集市官員是否以權謀私,或者是想在官員面前樹立明察秋毫的形象,從而讓官員們不敢欺上瞞下為非作歹。
衛嗣公這種做法在古代帝王中其實還是很普遍的。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聽說朝廷“各部委”有不少人貪污受賄,就派人假裝向一些官員行賄,想以此獲取第一手證據,結果還真有一位憨大收下了一匹錦緞。太宗大怒,要殺一儆百。財政部長裴矩聽說后極力勸阻,說:這人確實受賄了,理應處死,但這是陛下您在誘惑他犯罪,“所謂陷人以罪,恐非導德齊禮之義”。
唐太宗見裴矩所言有理,便放棄了殺一儆百的打算。后來,有人上書唐太宗,建議他假裝發怒試驗群臣以辨忠奸,說“執理不屈者,直臣也;畏威順旨者,佞臣也”。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釣魚”策略。不過太宗卻說:人君就像水之源,臣下好比流水,皇帝自己帶頭使詐,怎么讓臣下忠直不欺呢?這就好比“濁其源而求其流之清,不可得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