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寅恪在談到宋代文化時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陳先生的這個說法,已經是當代學術界的共識:宋朝一轉唐朝的恢弘氣象,收斂鋒芒,靜心修為,開啟了一個與唐朝截然不同的文化盛世,造就了中國文化史的新高峰。
誕生這個高峰的因素固然很多,歐陽修、蘇軾等人的文學造詣和寬闊的大師胸懷,毫無疑問是重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由于他們接力棒式的推波助瀾,使得北宋文壇崛起了一批優秀的作家,呈現出人才輩出、百花齊放的繁榮景象。
歐陽修在北宋時期可以說是文甲天下,是舉國公推的文壇領袖。而此時的蘇軾剛到中原,初出茅廬,還沒有什么名氣。歐陽修在一個偶然的場合讀到了蘇軾的文章,他拍案叫絕,此后每有機會必大力舉薦。這種心胸,正是歐陽修不是一般的文人而是一代文學宗師的理由。由于歐陽修的舉薦,蘇軾很快名滿天下。嘉祐二年,歐陽修以翰林學士身份主持進士考試,提倡平實的文風,錄取了蘇軾、蘇轍等人,對北宋文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蘇軾在成為北宋文壇舉足輕重的人物之后,雖然自己總是遭遇厄運,但是始終注重提攜獎掖后進。那時,蘇軾在朝廷里做侍從官時,他舉薦黃庭堅代替自己,推薦詞稱其“瑰偉之文,妙絕當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被稱為“蘇門四學士”的黃庭堅、秦觀、張耒、晁補之四人,都是得到蘇軾的提攜才進入文壇逐漸為世人所知的。
如同蘇軾一樣,位列唐宋八大家的曾鞏,也是因為得到歐陽修的舉薦提拔才得以嶄露頭角的。《宋史·曾鞏傳》中說,“曾鞏生而機敏,讀書數百言,脫口輒誦。年十二,試作《六論》,援筆而成,辭甚偉。甫冠,名聞四方。歐陽修見其文,奇之”,從而深受歐陽修的喜愛與器重,在歐陽修提攜舉薦之下,中進士,任中書舍人等幾種官職,進入仕途文壇。
成名之后的曾鞏繼承了歐陽修的品德,見到優秀的晚輩也是大力舉薦。他在一個偶然的場合結識了王安石,就大力向歐陽修推薦,并修《再與歐陽舍人書》給歐陽修。在這封信里,他不僅推薦了王安石,還曾提到王回、王向,一并向歐陽修推薦。
可以想象,在北宋的文壇,那是怎樣的氣象啊!文壇領袖把文壇新人推薦上來,把他們培養成大家;推薦上來的新人成為領袖之后,又舉薦新的晚輩。一代一代,比肩接踵,薪火承傳。一個文學盛世因此產生了,一個值得我們效法的時代也因此名垂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