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士,就是隱居不仕之士。當人們選擇做一名隱士之時,也就選擇了這種生活帶來的所有快樂和悲傷。他們沒有山珍海味,沒有綾羅綢緞,但他們有青山綠水,有粗茶淡飯,他們是這個世界上最貧窮的人,也是這個世界上最富有的人。然而,隨著歲月的流轉,無論是義不食周粟、隱于首陽山的伯夷和叔齊,還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陶淵明,隱士作為一種文化傳統,早已隱沒在時光深處。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種隱士情結,向往隱逸山野、怡然忘懷、齊同萬物的生活,但是我們能做的卻只有抱怨都市、暢想田園。其實,地偏并不重要,心遠才是關鍵。古人云:小隱隱于野,大隱隱于市。隱,與其說是一種行為,不如說是一種心態。雖然我們不能拋棄現有的一切隱居山水,但是我們可以做一個心靈的隱者,無論遇到什么樣的困難,無論處于多么卑微的境地,都可以過得開心而又知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