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統(tǒng)二年,一個叫朱子勉的廣東人參加清政府組織的留學生考試,當時的主考官是因修建京張鐵路而聞名的詹天佑。在拜見詹天佑時,詹天佑對他講了這樣一番話:“我們留學外國獲得了一些知識技能,要做一點事貢獻國家。如要做官,就不能做事;想做事,萬不可做官。但官不可不做,又不可無。在現在中國里,沒有經過朝廷給予你一官職,就沒有地位,沒有人把重要的事給你做。”
詹天佑不僅是一個杰出的鐵路工程師,同時他也在清政府和民國政府擔任過各種官職。從關內外鐵路幫辦到京張鐵路總辦再到漢粵川鐵路督辦,從從六品的州同到正四品的道臺,從郵傳部參議到交通部技監(jiān),詹天佑仕途順利、位高權重。然而,作為一個11歲就留學美國,系統(tǒng)接受過西方教育的留學生來說,他的為官之道又與眾不同。
詹天佑根本不會想到他會做官。他1861年出生于廣東一個破落的茶商家庭,11歲考取清政府首批赴美留學幼童班,在美國著名高校耶魯大學學習鐵路工程專業(yè)。在美留學的九年,使詹天佑從一個普通的中國幼童變成了一個站在世界鐵路科技前沿的青年才俊。他滿腔熱情希望報效國家,以自己的專業(yè)技能投身祖國建設。然而現實是殘酷的,回國之后的詹天佑很快發(fā)現了一個單純的工程技術人員是無法干成大事的。
詹天佑主持修建京張鐵路時,鐵路要穿過滿洲貴族廣宅的墳院。廣宅是鎮(zhèn)國公載澤的親戚,很有勢力,他百般阻撓,堅決不讓鐵路經過自家墳院,還賄賂了鐵路主管部門郵傳部,要求鐵路改線。郵傳部畏懼其勢力,又收受了賄賂,竟然同意改線。詹天佑看到這里北面是鄭王墳,南面是宦官墳,西面是那拉氏父親桂公墳,要改道就要浪費大量的銀兩和時間,他堅持不許。此事幾經周折,最后因五大臣出洋被炸,載澤嚇得不敢與聞外事,廣宅才因失去靠山而同意經其墳墻以外通過。
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詹天佑目睹了這些故事,也知道了自己所處的環(huán)境。他逐漸明白,在封閉落后的社會背景下,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必須要有一定的官職,否則連做事的機會都得不到,遑論做成一件事!
曾經有人稱贊說:“做官與做事歷來被分為二途,唯有詹天佑能合二為一。”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當官對于詹天佑來說只是他的手段,而絕非他的目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做官只是詹天佑引進西學做實事以謀求社會進步的途徑,也可以說是他無奈的選擇。
中國的大多數知識分子在政治面前,要么自命清高,不與當政者有任何來往,要么完全被政治左右,而詹天佑卻能從現實出發(fā),既保持了一個工程技術人員的技術性,又沒有與統(tǒng)治者完全對立,這種妥協(xié)恰好表現了他立足現實、奮斗自強的一面,堪稱中國知識分子的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