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創業這事兒被“神化”得很厲害,人們熱衷于追捧少數成功者“一夜暴富”的神話,卻忽視了大多數創業者“九死一生”的現實。一家創業公司由小變大是一個“爬坡”的過程,每個階段都要有一些關鍵的坎兒,邁過去更上一層樓,邁不過去,很可能從此一蹶不振。
當年在聯想工作時,柳傳志時常提醒我們要“退出畫面看畫面”:退得遠點兒來看自己企業的各個方面,做出總結和思考。
今天UC的員工接近1500人,已是一家中型公司的規模了。而在中國互聯網領域,公司在中型階段很容易出現成長的天花板。要繼續做大,必須打通任督二脈,突破幾個關鍵點:
一是商業化能力,即如何順利實現從人流到現金流的轉換。創業公司從小公司到中公司的成長過程,主要解決的是用戶成長問題;而從中公司到大公司,就必須考慮如何把人流轉換成現金流。有人說,互聯網產品用戶就是一切,賺錢是水到渠成的事。我只能說道理沒錯,但現實很殘酷;無論在中國還是美國,由于缺乏自身造血能力,導致發展停滯甚至垮掉的公司都并不少。
其次是大公司競爭。當你還是小公司的時候,不必考慮這個問題,因為你還入不了大公司的法眼。如果有一天,你發現自己被大公司盯上了,證明你已經“長大”了,與大公司的正面競爭就是一場成人禮。
關于如何應對大公司的競爭,我的搭檔、UC的產品總裁何小鵬之前寫過一系列《創業公司如何應對巨頭》的專欄,感興趣的創業者可以找來讀讀。這里我只強調一點:信心。不要怕,拼產品大公司未必是你的對手。要知道過去十年,騰訊在互聯網軟件領域,也只有一類產品做到了行業第一,那就是通訊類軟件:PC上的QQ,手機上的微信。在這以外的軟件產品,搜索、安全、下載、輸入法等等,騰訊都不是第一。說到底,用戶是用手投票的,并不管你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他們關心的還是你的產品。
最后一點是建設生態系統。今天一個創業公司要在中國互聯網的環境中發展壯大,難度已經越來越高了。這時創業公司必須考慮一個問題:如何在這樣的產業環境內,通過自己的努力及你建立的合作體系,讓自己穩定地發展壯大。
小公司只要考慮自己;大公司其實也不用太考慮生態系統,它已經足夠大了,自己就是生態系統。但對中型公司來說,必須考慮自己能給自己的上下游帶來什么價值,怎么能讓大家自愿支持你,而不是限制你。
結合與大公司競爭的角度考慮,創業者一定要善于統戰。大公司一般都是全業務,產品線非常長,從內容到渠道什么都做,或多或少都會有封閉的問題。創業者打造自己的統一戰線,就可以將產品競爭上升到生態系統之間競爭的高度,以開放對抗封閉,開放是最好的“統戰”方式。
強大的生態系統是支撐公司穩定、可持續發展的保障,無論是蘋果的App Store,還是Google的Android系統,在其關鍵成長期都得到了生態鏈的強力推動。而反例就是今天的Windows Phone,其目前最大的瓶頸就是手機終端、應用開發者等產業鏈環節還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