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冗長無聊的員工會議,一定折磨過很多人,但企業管理顧問邁克·理查森(Mike Richardson)卻出人意料地推崇這種會議活動的價值。
“別把開會當壞事兒,這不是浪費時間,更不是沒事兒找事兒。會議可以成為助力,可以節省時間,可以理順工作。”理查森曾出版過一本名為《運轉:靈活管理宣言》(Wheelspin: The Agile Executive’s Manifesto - Accelerate Your Growth, Leverage Your Value, Beat Your Competition)的書。
“靈活”是理查森管理字典中的重要詞匯。他認為在競爭激烈的商界,每個成功創業者都需要靈活思維,而在靈活思維的啟發下,會議更有效果。理查森說:“溝通驅動靈活性,會議則驅動了更多的溝通。一個效果不錯的會議一定能達到令人滿意的溝通效果,而令人滿意的溝通效果來自管理的靈活。”
理查森引用了一個客戶案例:一家資產5000萬美元的科技公司,CEO設立了“每日小例會”制度——高層主管每天早晨都要開會。理查森說:“他們意識到公司最大的挑戰是處理各種混亂的瑣事,因此我才推薦每日小例會。如果每天早上的小例會達到效果,其他會議就會更有效率,因為高管不必再操心各種瑣事。”
理查森給會議主持者提了三個建議:
開局要歡樂
“要讓每個參加會議的人知道,這將是一次目標明確、氣氛熱烈的會議,”理查森說,“我喜歡在會議開始前安排一些小節目,讓人不舍得錯過會議的開始。”
前文提到的那家科技公司的CEO喜歡在會議開始時以“生產效率偏執癥”——吉姆·科林斯在《選擇卓越》一書中提到的概念——為話題。他認為優秀的企業領導者都“執迷于不斷改善現狀”,不斷問“如果這樣會如何”。
CEO用這種方法吸引了員工的注意力,帶動了會議氣氛。
理查森說:“我希望人人都能成為生產效率偏執狂。看看柯達、黑莓、美國航空,這些公司如果過去多做些關于工作效率的討論,或許現在還有機會改善現金流。永遠不要滿足現狀!”
讓人人都參與
下面這種場景是否經常出現?營銷部副總裁剛剛演示了大型會展中的品牌推廣戰略,于是你問其他人還有什么想法,結果會議室里的人都茫然地看著你,呆若木雞;你的會議開始漸漸走向失敗的結局。
理查森的建議是讓每個人都花一兩分鐘寫下自己的想法,然后再問誰愿意先來分享。這種方法更有可能得到討論成果,維持大家參加會議討論的激情。他說:“我心里期望每個人都能說點什么,人人都要參與。”
在墻上涂鴉也能活躍氣氛
視覺資料也很重要,讓你有借口隨時離開座位。“如果走進核電站控制室、商務客機的駕駛艙或軍隊指揮部,肯定會在墻上找到密密麻麻的最新信息或計劃,”理查森說,“而且作為會議主持者,為了保持討論氣氛,必要時也應該站起來做點什么。”
但最終別忘了,“靈活”總是最重要的。 譯| 金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