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書是很早就出現的一種數字產品,但我個人一直很好奇這個產品的受眾在哪里:書似乎是用來看的。有聲書你得耐著性子一個字一個字聽下去,沒有抱著書前翻后翻來得爽啊。有一次在北京,借了朋友的車來開,車上的mp3就在放有聲書。朋友的車我也不太方便去擺弄什么,北京那糟糕的路況倒讓我聽這個有聲書聽得津津有味——雖然是我全本全部看過且看到后來不太以為然的《明朝那些事兒》。
我把這件事發在了微博上,有一個朋友比我顯得更為喜歡有聲書:“說來有意思,上下班時,俺常聽,不過方式很無聊,打開手機上某朗讀app,導入一個文本,聽那沒有音調起伏,沒有感情韻味的女聲,愣把《世界是平的》等十本書給聽完了。”
這位朋友的情境和我的情境是相同的:路上。自己開車就不用說了,不可能看書,哪怕是在公車地鐵里,翻出一個老大的kindle或iPad Mini都有些累贅,因為得用一只手。耳朵里聽著有聲書,不僅釋放了雙手,而且還不費眼睛,是非常好的使用情境。
不過這篇小文不想討論有聲書,而是想討論基于音頻的所謂自媒體。
一位媒體朋友,出于種種原因離職。最近利用微信搞自媒體很熱鬧,于是他伙同包括我在內的幾位人士,一起來討論他該怎么弄一個自媒體。我給他的建議是:搞音頻。大致上,建議細則分為以下幾個部分:
其一,如果要搞app的話,可以考慮結合鬧鐘。用戶使用這個app時,可以定義自己起床的時間。到點時,這個app響動,不過播放的不是鬧鈴或者音樂,而是這位仁兄的音頻節目。和早年播客時代不同的是,現在家用wifi已經相當普遍了,用戶已經具備了這個條件使用這個東西。用戶可以邊刷牙洗臉邊聽你的節目,情境非常合適。
其二,要有一定的口音。這位老兄是湖南人,我建議他不妨在合適的地方用點大家都聽得懂的方言。音頻不像視頻,不可能有字幕,口齒清晰很重要,但適當的方言會極快地樹立起個人風格。自媒體這個東西,本身就必須有特別強烈的個人特色。文字要彰顯這一點,需要很長的時間,口音則會很快。
其三,節目如果要請嘉賓,一定不能超過2個人。3個人適合搞視頻(比如電視節目“鏘鏘三人行”),搞音頻會亂了套,聽眾不費點腦子,就不曉得誰是誰了。在場的一位媒體朋友插了一句:3個人的遠程實時播放會比較費錢,2個人就輕而易舉了。在這點上,可以參照學習一下吳伯凡和梁冬的《東吳相對論》。
現在搞自媒體,比較主要的方式是碼字(無論是微信公眾賬號里的長篇大論,還是微博里的短平快),碼字的人多了,競爭就激烈了。有點資源的主兒會搞視頻,比如羅振宇、楊錦麟,但這是高富帥的買賣,而且其實對人的要求非常高。搞音頻一來做的人不多,二來哪怕你只是讀稿子,能讀得抑揚頓挫,也是可以接受的。
不曉得一眾呼嘯而上大搞自媒體的諸君,想不想嘗試一下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