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污水處理行業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大部分外來技術在中國都不適用。這是因為中國人的生活垃圾、生產工藝與國外很不相同,致使污水組成成分也大相徑庭。這項業務的公共屬性使得政府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民企僅在其做不了或不愿做、技術含量更高、競爭更激烈的工業廢水處理上可為,沒有哪家公司能“包打天下”,各自只是針對自己最擅長的行業提升技術、延長產業鏈、尋找與企業對接的模式。
“海拓環境”是一家在重金屬污水處理領域走在前列的公司。在電鍍、酸洗等行業,其技術能做到成本比對手低20%~30%,打通了從原料、設備供應、工程建設到運營管理的全產業鏈服務,更可將廢水中的有價金屬提取出來回收利用,從而把廢水處理廠變成一座座“礦山”。
有哪些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
將重金屬廢水資源化的技術是海拓環境獨有的。待之發展成熟,將金屬提純變現的價值會遠遠超出廢水凈化本身的報酬。所以其終極目標是免費幫企業治污,靠回收金屬盈利。但這在當下還做不到。其現有核心競爭力主要體現在低價、穩定和創新服務模式,即:先為客戶“墊付”升級改造投資,再從日后節約下的運營管理成本中收取利潤。
由于實施升級改造后每年能節約2000萬運營成本,加上“先體驗后付款”,這種模式很快在相當范圍內受到認可。2008年成立至今,海拓環境的業務規模已從每年處理200萬噸跳升至2500萬噸,營收翻了20倍;2012年預計收入1.6億,利潤3000萬。
雖然技術上爭取到了20%~30%的利潤空間,但水處理行業講求的是“三分技術、七分管理”。當業務規模大到一定程度,標準化管理即被海拓環境提上了日程。其制定的“HT-SOMS”標準化體系說明文件有1000多頁,旨在據此快速復制,像管理連鎖酒店那樣管理每一座廢水處理廠——統一采購、統一技術服務、統一運維,確保設備穩定達標運行。這既對客戶有很大吸引力,也保證了其能進一步控制成本、增加價格競爭力。而且這在業內尚屬首創,浙江省僅有的兩個重金屬廢水治理示范項目均由海拓環境運營管理。贏得去年“創新中國DEMO CHINA”“成長組”全國總冠軍也是其重要亮點之一。
挑戰在哪里?
海拓環境不是創始人樓洪海創立的第一家公司。1992年大學畢業后,他就一直在污水處理行業,參與創辦了浙江最早一批水處理企業,先后在無錫、杭州創建環保公司,培養出了不少自立門戶、有一定江湖地位的人才。目前海拓的人馬,有相當一部分是他從前的老搭檔。
在樓洪海看來,海拓乃至整個中國環保產業要繼續發展,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缺人。不是缺應屆畢業生,稍微像樣的理工院校都設有相關專業。但環保不是在學校讀讀書就能做的,是一門綜合性學科,他認為行業中的人才需要漫長的實踐與成長過程,一定程度上與醫學相似,只不過醫學的研究對象是人,環保是環境。而目前環保企業的盈利能力、工資收入,還遠遠低于其他高新技術行業。
因為缺人,單靠做服務很難走得更遠。省外客戶發來的邀約多半無法接受,因為要與當地政府打通關系必須派去專業、綜合素質雙雙過硬的人,而這樣的人是稀缺資源。為彌補短板,樓洪海決定服務、裝備兩條腿走路,于一年前收購了昔日部下在無錫創辦的氣浮(一種污水處理技術)設備制造公司。其設備核心工藝皆為自主研發,擁有多項國家專利,填補了進口設備昂貴且不適用、本土設備止步于低端仿制的市場空白。硬件業務擴張到全國乃至全世界就容易實現多了,用樓洪海的話來說,“賣到美國去,也就是發個貨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