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聯網已經深刻影響大學教育。基于286份調查問卷,文章認為,完善網絡傳媒參與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教學模式需要不斷更新,應從大學生、教師、網絡媒介建設等方面入手,興利除弊,完善教與學互動機制,更好地發揮中國近現代史的育才功能。
[關鍵詞]互聯網 中國近現代史教學 調查問卷
[中圖分類號] G6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3)04-0102-02
中國近現代史作為一門課程,既是歷史學專業的基礎課程,又由于現今高校普遍開設公共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而成為當前大學生普遍需要學習的課程內容。作為歷史學的中國近現代史,屬于史學專業課程;作為公共課,它的性質是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隨著網絡傳媒的發展,網絡媒介成為大學教育的新平臺,但是網絡傳媒的弊端也是很明顯的。網絡的虛假信息泛濫、文化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多元化,甚至一些危害社會的信息都出現在網絡上,迷惑網民,混淆視聽,對大學生的影響非常大。[1]胡錦濤同志指出:“要根據大學生接受信息途徑發生的新變化,全面加強校園網建設,善于利用互聯網等現代傳媒,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有機融入其中,開展生動活潑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形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體系,牢牢把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2]根據專業學習和思想政治教育兩個方面的要求,我們對湖南省部分高校學生進行一次“關于網絡傳媒與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的小規模的調查問卷。
一、調查問卷的樣本結構
1.對象。主要針對本科學生,我們選擇了湖南師范大學,湖南師范大學樹達學院,湖南大學的大二、大三、大四部分學生進行了隨機調查。共發放問卷300份,回收問卷286份,回收率為95%。其中歷史學專業有122份,非歷史學專業有164份。
2.問題設計。問題設計的目標:通過實證調查,探討大學生通過網絡傳媒接觸中國近現代史信息的機會、目的,以及大學生與網絡傳媒的互動關系,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網絡傳媒,參與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提高“中國近現代史”的教學質量,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實現中國近現代史教育教學的資政、愛國、育才功能。
問題內容如下:
(1)你上網經常會瀏覽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內容嗎?
A.是 B.從不 C.偶爾看看
(2)你通過哪些網絡途徑接觸到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內容?
A.鳳凰網的歷史頻道 B.人民網的文史頻道
C.新華網 D.中華網 E.其他網站,請列舉。
(3)你接觸過的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專業網站有哪些?
A.中國社科院中國近現代史網站
B.湖南師大的中國近現代史網站
C.知網
D.其他高校的中國近現代史網站
(4)你瀏覽中國近現代史知識的目的是什么?
A.娛樂 B.考試需要 C.表達自己意愿 D.求知
(5)你瀏覽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內容時,你會回復帖子嗎?
A.是 B.不回復 C.看看而已
(6)網絡上傳遞的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內容與你大學課程上所接受的知識不一致時,你會怎么做?
A.接受網絡上的信息,網上內容更可信
B.堅守大學教育內容,網上內容不可信
C.自己思考
(7)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你在上網查詢過相關內容嗎?
A.有 B.沒有
(8)網絡上經常會有一些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的不當言論,以個人觀點代替歷史事實,你會對不當言論進行抵制嗎?
A.會 B.不會 C.一笑而過
(9)你經常觀看網絡上的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嗎?對于這些影視作品的娛樂性與真實性的矛盾,你有什么看法?(自由發言)
二、統計與分析
上述問卷問題主要是以當代大學生作為受眾來進行設計的。傳播流程主要是5W: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內容、受眾、傳播效果。網絡傳播還有一個重要的反饋,也就是互動。那么青年學生通過什么渠道獲得中國近代史的知識,青年學生的反應又如何?是否會參與熱點問題?這些問題就是本次調研統計與分析的重點。根據提問內容形成下面表1:
結合問卷題目與統計數據,本文進行以下分析:
1.在調查的學生中,經常上網瀏覽中國近現代史內容的學生比例并不高,歷史學專業只占24%,非歷史學專業僅占18%;但大部分學生會偶爾看看中國近現代史方面的網頁內容。
2.通過什么樣的網絡渠道獲得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高校思政課特別需要建設好網絡教學平臺。[3]受調查學生所接觸的網站主要為鳳凰網、新華網、人民網、中華網,以及新浪網、博客、百度、本校精品課程網、騰訊網。這些網站作為中國主流網站,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要求,這對學生思想的正確引導發揮的作用將是積極的。
3.在專業網站的接觸中,從調查中發現,中國知網的接觸率最高,青年學生從中國瀏覽和下載各種專業論文,成為教學學習和學術訓練的主渠道。另外,本校(指湖南師大)的中國近現代史網站也受到學生的歡迎,中國社科院近代史所網站和其他高校的網站也是學生提高專業知識和技能的渠道。
4.關于通過網絡接觸中國近現代史內容的目的,開始出現分化,主要是求知、應對考試,表達意愿和娛樂的功能并不強。在應對考試方面,學生通過網絡尋求答案,成為一種流行的應試方式,歷史學專業學生如此,非歷史學專業學生也是如此,這一點值得警惕。
5.大學生會通過網絡了解重大歷史事件嗎?2011年是“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社會與媒體均進行了全方位的大量的報道,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大學生在這兩大事件上的網絡利用率并不高,非歷史學專業57%的學生沒有通過網絡接觸相關的報道和紀念活動,歷史學專業的學生也只有54%通過網絡了解“中國共產黨建黨90周年”。
6.網絡上經常會有一些有關中國近現代史的不當言論,以個人觀點代替歷史事實,大學生會對不當言論進行抵制嗎?據統計,30%左右的大學生會據理力爭,但更多的大學生只是看看,或一笑而過,缺乏自覺抵制不當言論的習慣。
7.現實與歷史總是難以分割的,有些現實問題與中國近現代歷史有關時,歷史學專業82%的學生會通過網絡查尋相關歷史背景知識,尋找解決現實問題的途徑。64%的非歷史學專業學生會通過網絡查尋相關問題的歷史背景。這里也反映出大學生的知識結構對網絡利用率和利用方式是有差異的。
三、結論
基于上述問題調查的統計與分析,我們認為,完善網絡傳媒參與中國近現代史教學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教學模式需要不斷更新,應從大學生、教師、網絡媒介等方面入手,興利除弊,完善教與學互動機制,更好地發揮中國近現代史的育才功能。興利方面,教師應充分利用網絡媒介,把它作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平臺,要建設好和大學生互動性強的專業網頁或網站,通過加強校園網站專業網頁建設,大學生可以充分利用網絡信息自主地學習。
同時要注意一些不利影響,如在應對考試方面,大學生通過網絡尋求答案,成為一種流行的應試方式。因此,要引導大學生對網絡答案的省思,避免抄襲成風。網絡媒介應成為增長知識提高能力的一個工具,而不是降低學生思維能力的便車。
[ 參 考 文 獻 ]
[1] 唐昆雄,楊斌.大眾傳媒與當代大學生價值觀困惑問題研究[J].湖北社會科學,2008,(3).
[2] 胡錦濤.在全國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重要講話[N].光明日報,2005-1-19,(1).
[3] 趙會玲.高校思政課網絡教學平臺的途徑探析[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9).
[4] 孟建,祁林.網絡文化論綱[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2.
[5] 鄭開來.青年上網心態的文化研究[J].青年研究,2001,(7).
[責任編輯:雷 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