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任何權利都不是絕對的,法律賦予媒體進行傳播活動的自由,就同時會規定對這種自由的必要限制,如報道不得侵犯公民的名譽權、隱私權等。但是在司法實踐中遵循的公共利益原則并沒有明確界定“個人隱私”的范圍。公眾人物參與的社會公共事務很多,行為舉動相較他人就可能具有更多的新聞價值,媒體在進行新聞報道時為了追求社會效應,往往就弱化了對公眾人物的權利保護。現如今國內并沒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來明確劃定公眾人物的隱私范圍和相應的權利保護措施,使得現今媒體在進行報道時經常將公眾人物曝光于受眾眼球之下,法律的不健全使得媒體報道和司法審判均無法感受到尺度所在。
關鍵詞:媒體侵權;公眾人物;民事權利;公共利益原則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1-0133-02
一、引 言
隨著現代媒體的不斷發展,廣大公民的民主意識不斷增強,傳媒成為普通民眾發表言論、進行輿論監督的重要平臺,新聞自由的呼聲進一步強烈,公眾人物在媒體報道中的曝光率極大增加。伴隨著這種現象出現的是,新聞自由的報道要求和公眾人物民事權利的保護之間的矛盾日益加深,相應的公眾人物狀告媒體的事件也層出不窮。
二、公眾人物概念的來源
簡單給公眾人物下一個定義,就是指那些具有較高的社會知名度,并且在社會上有著廣泛的影響力,其本人為公眾所熟知,廣義上還包括單位和團體。“公眾人物”的隱私權等民事權利應當適當受到限制是現代法治理念的一種體現,其來源出自于美國的一則經典判例——“《紐約時報》訴沙利文案”。該案例以判例法的形式確立了一則抗辯事由,即媒體面對誹謗指控時可以以當事人是公眾人物來作為免責事由。后,其他一些判例也先后確立起其他司法精神,大意可概括為官員無隱私,均認為弱化公眾人物的隱私保護。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末進入司法實踐,逐漸理性地處理權利和義務的恰當關系。自1999年杜春芳訴現代家庭雜志社侵害名譽權案、2002年范志毅訴《東方體育日報》侵害名譽權案、2003年余秋雨訴肖夏林侵害名譽權案和劉翔訴精品購物指南報社侵害肖像權案等司法實踐后,我國的司法判決中基本認定公眾人物隱私權、名譽權適當受限,即當事人應當容忍媒體在正當報道中可能造成的輕微損害。應當注意的是,即便判例越來越多地援引了“公眾人物”,但是一直到現在,所有相關的司法審判案例中都避開了公眾人物權利的法律定位這一問題,而且對于更為棘手的“政治公眾人物”,更是避而不談,而相關政治人物隱私權的案例則更多堅持的是權利本位。
三、公共利益原則的使用
2012年5月3日,《現代快報》在其第10版(核心報道)中全版刊登一則新聞——《400多公職人員公開掛名,富翁之子婚宴賓客榜官氣十足》[1]。其中媒體對新聞內容的報道也很“公開”,將富翁的真實姓名刊登,更是在版面上插入圖片,公示板上依稀可見官員姓名。富翁之子結婚日期是5月2日,不屬于法定節假日,那么官員在上午赴宴明顯就屬于瀆職行為。該報道很快在之后引起其他媒體轉載和評論,雖然結果不了了之,但也對無錫當地造成一定的影響。在進行新聞報道和輿論監督的同時,西方司法中有一項重要的原則,界定了新聞媒介的報道活動是否構成侵犯隱私權,那就是公共利益原則,即當言論自由的要求和個人的隱私權保護對立時,司法審判中要看新聞媒介報道的內容是否具有新聞價值,如果其遵守了公眾的知情權保護,與社會公共利益相關,那么媒體不構成對當事人的隱私權侵犯。隱私權擁有者和社會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決定了當事人的隱私權保護范圍。官員等所謂的公眾人物,參與公共事務較深,他們的許多活動處于政治生活之中,必定成為公眾注視的對象,也就必定成為大眾傳媒報道的對象。
很顯然,媒體在其中的報道目的是輿論監督,而且當事人身份的特殊性使得事件發生在社會公共生活中,那么按照西方國家的司法判例,公民可以對政治人物的行為進行批評,有自由討論表達對公共事務看法的權利,甚至于對公共人物尖銳的攻擊。但是在中國,我國法律對政府官員的隱私范圍至今并無任何專門規定,甚至官越高隱私越大,有的高官犯罪,涉及男女關系的問題就以涉及隱私為由不公開審理,這在有些國家是不可想象的,而絕大多數關乎政治公眾人物的司法審判均保護的是權力機關的“權利”,那么從這個角度上來說,《現代快報》的新聞報道就具有一定的風險性,有可能引起對方的訴訟。
四、隱私權的范圍界定
隱私,是指個人不愿為他人知悉或干擾,且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人事項。那么這個定義就可以分開這么理解,事情是與社會公共生活無關的私事,而且這個私事本人是不愿意讓他人知道的。新聞采訪報道的一個基本原則是對公開的社會信息進行搜集和傳播,新聞記者所允許接觸的信息范圍同普通人并無不同,記者只是把公眾尚不知悉的信息告知公眾。記者可以采訪的信息,必須是符合公眾知情權要求的,而無權了解公眾不應知道的信息,更不應擅闖私人生活領域。媒體記者不是司法行政機關人員,采訪活動也不是執法行為,因此不享有特權。于司法審判,除去政治公眾人物這個特殊的群體,其他的公眾人物在司法案例中或多或少地引用了“公眾人物”概念,基本認為公眾人物在自身地位確立之時,應該預知社會輿論會對其自身人格造成輕微損害的影響,并對這一影響加以容忍。“公眾人物”在我國司法審判中還未形成相對固定的標準,實際審理中取決于法官的個體思維。公眾人物這一概念在法律中并沒有明確的解釋,具體的影響力標準和隱私范圍都有待進一步完善。
《城市晚報》2012年4月1日有一篇報道,《一天四次中獎,“賣菜翁刮中150萬”》[2],文中將彩票投注站地址、中獎老漢所在小區均寫明入內,雖未寫明中獎人姓名,但特征明顯,能夠很容易辨別出來,而且對方及其家人已明確表態不想宣揚,那么該則報道已構成對公民隱私權的泄漏。問題的關鍵是,報道中的主人公算不算做公眾人物?他在那個彩民圈里是有知名度的,甚至說中獎以后也會受到其他普通民眾的矚目,那么他獲利的信息是不是屬于他隱私權的保護范疇呢?2012年4月13日,《三秦都市報》報道了一位畫家一年賣畫賣了將近兩個億[3]。對比這三個事件,筆者個人認為彩票中獎不能算作社會公眾事務,純屬個人行為,即便說老馬中獎了,他“非自愿”成為了那個圈子“局部的”公眾人物,但是當事人已經明確表明態度說我不愿讓別人知道,且處于從財產、人身安全因素考慮,媒體都不應對這一事件過多詳細地宣傳,因此城市晚報的這一報道行為無意中構成了對他人隱私權的侵犯。《三秦都市報》所報道的畫家顯而易見是屬于公眾人物,媒體這次報道的數額則更為巨大,但筆者卻認為這并不構成侵權。畫家作品的拍賣本身就是一個公開的社會事件,媒體只是在進行客觀的事實性報道。而且隱私權的保護并不是說不許傳播所有的個人私生活。個人私生活中也有許多陶冶個人情操,積極向上的正能量,報道該類私生活會起到引導公眾價值取向,弘揚社會正氣的作用。公眾對于知名人士的追捧和興趣了解是健康有益的,媒體的報道并不造成負面影響,反而成為社會輿論的一部分。對于這類信息,媒體在得到當事人同意的前提下,就可以傳播這類內容的信息。很顯然,畫家的個人財政情況都已經上榜了,其本人也就默認了向社會公開私生活情況,那么該新聞報道也就安全了。說到個人私生活的適當披露,另外一組龐大的公眾人物群體不得不提及,那就是藝人。各種報紙、雜志、電視等傳播媒介都少不了文娛版塊,其中也充斥著大量的爆料、坊間傳言、八卦消息,各種明星“被”以各種方式出現在各種緋聞之中。那么對于這些明星而言,隱私權的保護范圍又當如何界定?2012年5月8日,《東南快報》文娛板塊刊登新聞《凌瀟肅唐一菲地下戀情曝光》,報道中插入當事人的照片(雖然來自網友微博,但轉載同樣構成侵權)[4]。非工作時間的約會屬于個人隱私,我跟誰去約、我去哪兒約,只要不違反法律,別人是無權知曉的。但是藝人的身份卻更為特殊,公眾想獲知他們的生活信息,這種想獲知的心理是健康的,那么媒體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去報道無可厚非,而且拋卻主動炒作的因素,藝人在選擇成為公眾人物的時候就相當于默許了允許新聞公布其私生活情況,但媒體在報道中卻沒有一個明確的參考來把握尺度。綜上所述,與公共事務無關的個人私事不應被新聞媒體揭發,但是如果當事人處于公共生活中,其個人事項對社會生活造成了妨礙影響,那么他的個人活動就屬于應當公開的范疇,可以成為新聞報道的信息來源。國內對相關的范圍界定并沒有專門的條文或司法判例來解釋,這也是新聞媒介所熱切期盼完善的。
參考文獻:
[1]400多公職人員公開掛名富翁之子婚宴賓客榜“官氣”十足[EB/OL].現代快報,http://kb.dsqq.cn/html/2012-05/03/content_175 878.htm.
[2]一天四次中獎 “賣菜翁”刮中150萬[EB/OL].城市晚報,http:// cswbszb.chinajilin.com.cn/html/2012-04/01/content_795204.htm.
[3]劉文西畫作一年賣了1.7968億[EB/OL].三秦都市報,http://esqb.s anqindaily.com/sqdsb/20120413/index.htm.
[4]凌瀟肅唐一菲地下戀情曝光[EB/OL].東南快報,http://d igi.dnkb.com.cn/dnkb/html/2012-05/08/content_2134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