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頭固然算個力氣活,但磕得多了,可以視作健身操。
這種養生說出自晚清重臣張之洞的堂兄張之萬。時人對張之萬的評價是“伴食”。清帝一般凌晨三點上朝,官員上班也就很早了,當然政府是管午飯的。張之萬上班時基本不發言,吃飯卻不比誰少,這就是所謂“伴食”。肚皮吃得滾圓,總是要努力消化一番,但有清一代還比較落后,與現在滿大街健身俱樂部不一樣,而且我國悠久的傳統中,士大夫一直不太喜歡高強度運動,頂多耍耍五禽戲、太極拳。張之萬大概是不屑于這么沒創意的運動,于是從日復一日周而復始的勞動——即三叩九拜中,領悟到了深刻的養生之道。
野史記載,張狀元每天臨睡前都要復習下跪、磕頭動作100次,他認為,這樣可以舒活筋骨、活動腰腿、運行氣血,達到健康長壽的目的。考慮到張之萬每天都要面圣,每天都要起伏叩跪這么多次,其健身效果應當不錯。而況他不是來自外力壓迫(比如老婆),純屬自愿鍛煉,自我執行力超強,確乎值得鼓勵。
熟能生巧,相信張之萬先生在面圣時,叩拜動作之技巧嫻熟、瀟灑利落無人能出其右。不談學術,不論官道,一個狀元相公能把磕頭搞得這么專業,想讓他不去“伴食”就純屬奢望了。用這種好身體再去軍機處“伴食”,還可以多吃一點朝廷的福利。
估計張狀元所得心法來自全慶。全慶,滿洲正白旗人,正經的上三旗出身,類似黃埔嫡系,歷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四代,為官60年,活了82歲,最后官拜體仁閣大學士,太子少保,可謂位高權重,全福全壽。此老不僅見皇帝磕頭不止,回到家也磕得風生水起。他將磕頭當作長壽秘訣,日磕120次,跪倒40次。
磕頭好處多多的另一個顯例,是全慶的學生、漢臣翁同龢。翁同龢被罷官,基本上沒什么過錯,要說錯,就是西太后看他不順眼,想要砍掉光緒帝的臂膀。前兩天還過生日,西太后賞賜了禮物,轉過天來一紙詔書,就貶到底了。這樣的無妄之災,翁同龢能夠坦然接受,沒有懊惱得生了病,估計多半跟這磕頭健身有關。回到家鄉,連皇帝太后的影像都沒一個,夜夜對著北方行三跪九叩的大禮,即每日磕頭45次、起跪15次,堅持下來,最終,居然得以保住了自家首級,沒有身首異處。
養生效果如何還與情緒相關,成天先天下之憂而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者,面對腌臜現實,心里不免萬分郁悶,那養生效果則大打折扣了。善磕頭者明白,自家的命運掌握在喜怒無常的主子手里,委屈點自己沒關系,得罪了主子可能就是死罪。乾隆、嘉慶和道光三朝紅人曹振鏞,死翹翹時,被道光稱為“實心任事”。他做官的“六字訣”是“多磕頭,少說話”。不管皇帝說啥,罵啥,跪著磕頭如搗蒜、如啄米就是,皇帝見了這副誠惶誠恐的奴才相,就是想怪罪,怕也于心不忍。那個時代,一些期待上進的朝臣,常常鉆研磕頭時在褲腿上縫塊皮子,或裝點棉花的技術,要么向資深太監請教,討教如何頭磕得響但又不太疼的秘方。
當然磕頭之余,該吃吃,該喝喝,風月無邊,貪污受賄,一樣也沒耽擱。偶爾耍耍詩酒唱和,都須“莫談國事”。只是,這種磕頭健身的創造,并沒使清帝國活得很長久,相反,它垮臺前備受外寇欺凌的慘狀,比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令人揪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