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才氣橫溢的才子很多,如楊慎、解縉、唐寅、徐文長等。但說到明文壇盟主,在詩詞、文章、戲劇、史學上皆有建樹者,恐怕非王世貞莫屬。
王世貞,字元美,自號弇州山人,江蘇太倉人。太倉王氏家族是魏晉瑯琊王氏之余脈,王世貞世代顯赫,祖父王倬是成化年間進士,官居兵部右侍郎;其父王忬是嘉靖年間進士,官居兵部左侍郎。王世貞本人在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及第,先后任刑部主事、郎中、青州兵副使。當時楊繼盛因彈劾權奸嚴嵩被處死,在嚴氏父子淫威下無人敢收尸,唯王世貞挺身而出,救護楊家后人。嚴嵩父子為此深恨之。王世貞之父王忬好收藏,偶得《清明上河圖》,為嚴嵩所知,欲索去觀賞,王忬便托人畫了一幅贗品送去,嚴嵩得知真相,想置王忬一家于死地。這次王世貞出頭,更加劇了矛盾。不久,嚴氏父子構陷王忬灤河失事之罪,欲斬。王世貞與其弟為救父親,不惜在嚴府外愿自罰代父咎罪,未果。此行令朝野正義之士瞻目。王世貞為此有感而發創作了戲曲《鳴鳳記》,這是一部觸及當時重大政治事件的作品,用形象的戲劇故事來抨擊嚴氏父子專權納賄、禍國殃民的專制,塑造了剛烈的楊繼盛這一正面形象。后來王世貞還寫了《嘉靖以來首輔傳》。
嚴嵩倒臺后,王忬冤案始得平反,但朝政又為張居正把持,王世貞因忤而被罷官。張居正卒,朝廷任命王世貞為兵部右侍郎,后遷兵部尚書,不久王世貞以疾辭歸故里,卒于74歲。
王世貞一生為人正直而博學多知,他與李攀龍同為“后七子”領袖。李攀龍卒,王世貞獨主文壇二十余年,當時的士大夫、詩人墨客及山人、僧道皆奔走其門下,可謂盛況空前。王世貞針對明初“臺閣體”奢華輕曼之風,力主倡導文學復古運動,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其詩文在高華宏麗中見其曲折多變,其七絕天然去雕飾,尤為出色。王世貞平生所好,唐之白居易、宋之蘇東坡,故其文風恬淡,又有扎實的史學根基,著作題材多種,其詩詞、散文、戲劇、史學、文藝評論乃至收藏鑒賞,皆為當時之高手。
王世貞的文學觀主要表現在其《藝苑卮言》一書。他力主格調為作品中心,在他40歲之后,王世貞又對宋元的詩與明代歸有光的散文作了肯定,由此對早年“文從秦漢,詩必盛唐”的主張有所改變。王世貞既是詩人、文學家,又是學者,其史學文字收入《弇山堂別集》,其文學方面內容收入《弇州山人四部稿》(共174卷)兩書。另有100卷《弇州史料》,匯聚其對朝野秘錄及奇事佚聞的記載。將王世貞的著作通讀一遍,仿佛是一部較完整的明代史匯編,稱得上“閎中肆外”四個字。
王世貞的博學,與其一生好書有關。王世貞在“弇山園”中建“小酉館”,藏書三萬卷,其中有《周易》《禮經》《毛詩》《左傳》《史記》之類3000冊,不少是宋本精槧,他還收藏《煙江疊嶂》等名畫,他對書畫鑒賞亦有獨到之處,故后人稱王世貞為詩書畫史戲劇全才,其言非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