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新科技、新經濟迅速發展,黨中央提出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要建立和諧社會。我國的社會科學、人文學科也處在一個推陳出新的發展時期。回顧春秋初,我國鐵耕出現,奴隸在井田外開出大量“私田”,引發春秋變革,“官學制度”在春秋戰火中失去壟斷,新興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開始聚徒講學,出現了孔子等諸子百家。那里發生的教育與文化嬗變,交融激蕩,孕育了博大久遠的中華文明。即使時光流過千秋,中華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杰出人物仍然是新一代創造者創新生活的寶貴能源。
鐵耕引發春秋劇烈變革
《漢書·儒林傳》說:“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這校、庠、序,就是那時學校的名稱。
夏代的事跡無文字記載,是傳說,所以《漢書》用了一個“聞”字描述,就是“聽說”。于是歷史也可以載“傳說”,相傳帝舜命契為司徒掌教化,又命夔為樂官教詩歌樂舞,這是公元前22世紀中國的教育。
甲骨文有“學”字和“庠”字,這是關于殷代有學校的證據,那是距今約3600年的事了。西周的教育已分“國學”和“鄉學”,國學還分“大學”和“小學”。這時的“國學”與“鄉學”都是貴族子弟學校,就是所謂“學在官府”。
中國用鐵始于西周末,鐵器用于農耕就促進了井田外“私田”的開發。百年后齊桓公用管仲搞“相地而衰征”,用征稅的方式承認私田,那是春秋初土地制度出現的最早變革,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的第一位霸主。
管仲于公元前645年去世,孔子于公元前551年誕生,中國教育在歷史深處發生的重大嬗變,是可以追溯到鐵耕出現引起社會變革的。
“私田”被承認,“私人”就出現了,這些最早的“私人”就是新興的地主。這一時期因經濟關系劇烈變動,上層建筑也不得不變了。天子無力號令諸侯,諸侯也不把天子當一回事,烽火連天,戰車隆隆的時代出現,周朝的統治逐漸走向崩潰。原先的“官學制度”在春秋戰火中失去壟斷,官府所藏典籍流散民間,新興的地主階級及其知識分子開始“聚徒講學”,發表和傳播自己的政見與學識,這就出現了“私學”。
魯國的“初稅畝”,出現在公元前594年,這是魯國承認私田并對土地收稅的更明確的記載。這事發生在孔子出生前的40多年。今天我們稱山東為齊魯大地,春秋時相鄰的齊魯兩國,確實風云激蕩。
至此可以看到,因生產力更新換代,經濟基礎就更新換代,中國傳“三代”近兩千年的教育在這里出現了重大進步,于是在這經濟形態大變遷的基礎上,產生了偉大的教育家孔子。
孔子教育學的哲學基礎
那是一個迄今值得我們探究的時代。
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仁是什么意思?兩千多年來人們有過多種解釋。
我想,孔子說的“仁者為人”該是我們理解“仁”的關鍵。這是把“仁”作為人區別于動物的本質。怎樣才算“人”呢?大抵當是“三軍可以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者。是“威武不能屈,富貴不能淫”者。這是有自主意識的人,是不受錢財收買、不受邪惡驅使、有是非善惡判斷的志士。所以孔子也稱志士為“仁人”。所謂“匹夫”,就是有獨立人格的人吧!
怎樣才能成為這樣一個人呢?
孔子重視的“修己”,也許是我們解讀“仁”的一把鑰匙。“仁”含“二人”,當指初生之人和長大成人之人。初生之人,只是父母給了一個有本能的人之形體,成人之人是需要“修己”的。“修己”在《中庸》里又稱“成己”。學生問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這克己復禮,便是修己的方法。
我由此以為,“仁”的含義該是:從初生到成人,這是人生自我完善、自我完成的過程。“仁”就是成人之人所具有的內在的“質”,即人的本質。
孔子的學說,在政治方面通常被認為是維護封建統治的,在教育學方面被尊為中國第一教師、偉大的教育家。我認同這是孔子學說被后世運用的一部分。我還以為,孔子學說的核心是“仁學”,在其學說的核心中蘊含著迄今值得我們認真解讀的偉大的人生哲學,這也是孔子教育學的哲學基礎。
因為“仁”所蘊含的“初生之人”到“成人之人”,凝聚著每個人自己的人生歷程,無人可以替代,是必須由自己去完成的。所以每個人都需要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于是孔子說出“有教無類”。儒家主張“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講的不僅是平等觀念,更道出在“成人”方面,天子與平民都要付出一樣的努力。若說“仁學”是以人為本的,并非牽強附會。
既然無人可以替代,只能由學生本人接受教育以至成人,在孔子的教育觀中,學生已是教育活動中的主體。
如果說烽火連天的春秋劇烈變革是出現“私學”的社會基礎,孔子的思索則是這個背景下去開創民辦教育的思想基礎。不管怎么說,貴族對教育的壟斷被打破,民間辦學出現,教育開始發生重大嬗變。
諸子百家,恢廓有容
沒有什么比教育解放更能促進社會進步!
在那里出現的不是一個孔子,那里出現了春秋時期的諸子百家,出現了百家爭鳴。
那里的教育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自己來編纂教材,如孔子將西周以來五百年間的詩歌選編為《詩經》,用來陶冶人的精神情操,這使遠古的詩歌得以傳播下來;又將自己的魯國史修訂為《春秋》,以幫助學生了解國家和社會的發展……當然更有按自己的政見和學說來培育學生的,比如孔子說“仁”,孟子說“義”……“義”是什么?有人解釋為“我的羔羊”義,就是說我的財產神圣不可侵犯。我們知道,井田制時代奴隸是沒有“私產”的,孟子的時代,私田和私人已是那個時代變革的新事物,但是該不該有,在各國以及貴族和平民間仍有劇烈的甚至兵鋒相加的爭論。孟子講“義”,是一種新理論新道德,這樣來理解,可不可以呢?如果您對此種解釋有懷疑,那么還可以聽聽孟子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確切的進步思想。
墨家講“兼愛”,名家更主張“泛愛萬物,天地一體”,與儒家主張的“四海之內皆兄弟”都在沖擊舊時代的等級觀念,呼喚平等。孫子則用一部兵法幫助弱小的國家和民眾維護自己的利益。
何謂諸子百家?諸子不是諸侯,也不是大王,是民間的“小子”。正是這些民間之子的學說,那樣振聾發聵,激動人心。這些學說通過教育去傳播,有那么多的平民色彩,那么大的生活意義。是那樣的激蕩交融、五彩繽紛,那樣的相互輝耀、恢廓有容,最終導致了中華民族在世界上最早實現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變,造就了大一統的中國,造就了中華博大久遠的燦爛文化。
孔子的教育思想對后人的影響是深遠的。孟子持“性善說”,認為人性本善,因后天習染不同才分善惡。孟子還提出“良知”的概念,這是把從外部世界得來的學問看作是知識,把從內心,亦即人的善良本性中發現出來的認識稱“良知”。荀子持“性惡說”,認為“人性惡,其善者偽也”。這“偽”不是指“虛假”,而是“人為”的意思,這“人為”便是后天教育的結果。如此,不論“性善說”還是“性惡說”,都導向人生必須通過教育,才能成為一個好人。中國古代的教學,從孔子開始就不只是傳授知識,還注重啟迪良知,有了“育人”的意識,所以稱“教育”。
孔子有弟子三千,但他的講學之地肯定不是最有規模的。戰國時的齊國稷下學宮,是齊宣王的祖父在都城臨淄附近創辦的,經三代擴建成為匯集各國文人學士講學著書的中心。
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一書中說,孟子是稷下學宮的一位老師,他的出入就有“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還說“像孟子那樣的老師,在宣王時就有七十六位”。像孟子這樣的大夫都住在“康莊之衢,高門大屋”,郭沫若認為“七十六家高門大屋”再加上“數百千人”的弟子宿舍,稷下之學的宏大可想而知。
這是奴隸制逐漸瓦解后,新興的地主階級政權建立的講學議論中心,這里的教育是生機勃勃的。因而孟子能在那里一邊住著“高門大屋”享受車馬隨從,一邊說著“君輕民貴”。它反映出春秋時期教育發生重大嬗變后,到戰國時代教育的發展,以及國君和民眾對教育重視的程度。
再看一個經典故事。寓言《刻舟求劍》見于《呂氏春秋·察今》,此書是呂不韋在秦國組織大批學者編寫的,那是秦國將完成大一統的前夜。寫這則寓言的人已經看到時代天翻地覆了,但也有人不識時務,他就寫寓言說,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不慎把寶劍掉進了江里,便在船幫墜劍處刻上記號,想待船停泊后從刻記號的地方下水找劍……那能找得到嗎?
這寓言在說什么?在說時代變化已是潮流,船都走了,可是你這個讀書人還把工夫下在這條航船不變的船幫上,這有用嗎?這寓言收在《呂氏春秋》的《察今》篇里,那不是說古,那是在喻今!
今天,在我國科技、經濟持續發展的基礎上,教育、文化如何創新發展,社會科學、人文學科該有怎樣的歷史性創建,我相信中華悠久的文化背景和杰出人物仍然是新一代創造者創新生活的寶貴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