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來源于生活,但要高于生活。不夸張,不典型化,不臉譜化,不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藝術的魅力便要打些折扣。千百年來,楊家將的故事就在這種藝術化過程中逐漸豐滿、豐富了,滿足了人們對忠烈的感佩,對奸臣的鞭撻,對昏君的痛恨。這也是千百年來中國人面對外來侵擾,反抗侵略、保家衛國、追求和平美好希望的一種寄托。為了追求這種希望,楊老令公戰死了,楊六郎、楊宗保、楊文廣繼承遺志繼續戰斗;男人犧牲了,佘太君、穆桂英等女人繼承遺志繼續征戰沙場;主人戰死了,楊排風等家丁、丫鬟也要繼承遺志繼續戰斗。所以我們今天所知、所見的楊家將的故事,決非歷史原型,是經過了歷朝歷代的藝術家和民間傳說美化的。
一、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
楊家將第一代:楊業——被擒不屈絕食而死
楊家將最早的統帥是楊業,又名繼業,原是北漢的大將,北漢被宋朝平定以后,他就做了北宋的將軍。因為他能征慣戰,驍勇無比,所以人們稱他“楊無敵”。楊業在宋太宗收復燕云十六州的戰爭中,于986年壯烈殉國。
楊業本名叫楊崇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州,自稱刺史,由于時局的動蕩,先后歸附過后漢、后周。年少英武的楊崇貴很受北漢皇帝劉崇的看重,他以楊崇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
由于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北漢滅亡以后,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御使。劉繼業歸宋以后,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御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關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后,與潘美的部隊前后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
楊業因功升云州觀察使。986年,在燕云十六州的戰爭中,由于主將潘美、護軍王冼的錯誤指揮和掣肘,楊業戰敗,被遼軍生擒。楊業之子楊延玉以及部將王貴、賀懷浦全都力戰而死。楊業被擒不屈,絕食三日而死。
楊家將第二代:楊延昭——作戰勇猛屢建奇功
楊業是楊家將的第一代,功名最盛,犧牲最壯烈。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郎,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楊延昭在父親的熏陶下,成為一個職業軍人。雍熙三年北伐,楊延昭與父兄一起出征,攻擊朔州的時候,楊延昭作為前鋒進攻,被流矢射穿了手臂,他卻更為勇猛地作戰。楊業去世以后,楊延昭由供奉官升遷為崇儀副使。后來又擔任保州緣邊都巡檢使,在河北的邊防前線任職。
北宋咸平二年,遼國南下進犯。楊延昭正在遂城,遂城小,又沒有做好防守的準備,遭到了遼軍的猛烈圍攻,城中人心惶惶,而楊延昭召集城中壯丁,授予武器,配合宋軍,全力固守。當時正值隆冬,楊延昭命人擔水澆在城墻上,一夜之間就凍成了堅冰,城墻光滑難登,遼軍的猛烈攻勢也無法繼續,只好撤退了,宋軍繳獲了遼軍遺棄的軍資器械。這就是凝冰凍城的故事。后來他又屢建奇功,澶淵定盟時,楊延昭因為守邊的功勞,屢次升遷,景德二年,楊延昭被授予高陽關副都部署。楊延昭在大中祥符七年卒于任上,終年五十七歲。
楊家將第三代:楊文廣——得范仲淹賞識
楊文廣是楊延昭的第三個兒子。楊文廣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后來與安撫陜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后,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御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御作戰。
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筑城,控制要道,防御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筑城,然后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筑好了防御工事,做好了戰斗準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做好了準備,只能無奈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大有斬獲。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并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回音,楊文廣就死于任上,北宋朝廷追賜他同州觀察使。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佘太君原姓折,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后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
二、楊家將故事演義過程
北宋時即流傳天下
“楊家將”故事發生在北宋初年,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于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曾寫過一篇文章,稱贊楊業、楊延昭“父子皆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并且指出楊家將故事在當時社會的各個階層廣泛流傳。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離楊業去世的年代并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南宋時創造出了楊宗保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由于北宋最終為外敵所滅,南宋遺民崇拜英雄的心情非常強烈。楊家將故事在流傳過程中,被民間藝人進行了大膽想象和藝術加工,許多神奇的故事和人物不斷被融入。最具代表性的當數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余錄》,書中把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將領楊嗣的功績安到了楊延嗣身上,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將父子舍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
明代以后藝術種類更加豐富
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等。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一百年的歷史,編織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后期,朝廷積弱,外敵虎視,這種局面與宋朝何其相似,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另一方面,明政府也非常推崇楊家將,希望借此宣揚忠君思想。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和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后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臺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此外,《四游記》里的《東游記》中穿插了“楊家將大破天門陣”的神怪故事;《水滸傳》中也有楊門后代青面獸楊志的記述。
清代以后楊家將故事更加豐滿
清代以來,根據《楊家將演義》改編的還有《北宋金槍全傳》、《兩狼山》、《天門陣》、《十二寡婦征西》、《平閔十八洞》(即《楊文廣征南》)等中長篇小說。此外,《說呼全傳》、《萬花樓》、《說岳全傳》諸書中也穿插了一些楊家將人物的故事。清末民初,許多說書藝人將楊家將的故事改編成評書、鼓書,代代說唱。評、鼓書中的《楊家將》,又名《盜馬金槍》,主要描寫楊業、楊延昭、楊宗保三代英雄的傳奇故事,多從“金沙灘”起,至“天門陣”止。那時候,在北京天橋的評書藝人中,《包公案》、《狄公案》、《三俠五義》、《楊家將》、《岳飛傳》都是常說的書目。
新時期以來,尤其是電視還未普及的時候,評書一度成為人們非常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20世紀80年代,評書名家劉蘭芳的《楊家將全傳》(109回)說得鏗鏘悅耳,達到萬人空巷的程度。20世紀90年代,評書名家田連元應遼寧電視臺之邀請,錄制了《楊家將》(102回)。田連元說書風趣幽默,親切感人,很受歡迎。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影視劇盛行,各種版本的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影視劇就層出不窮了。
上述這些流傳和演義,多半對人物和情節進行了藝術加工,并虛構了很多人物。比如潘仁美的原型潘美雖然指揮失誤,但并沒有迫害楊家父子。這些演義和加工,使得人物形象更加豐滿,忠烈與奸詐的對比更加明顯,藝術感染力就更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