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以西北伊斯蘭建筑為研究對象,以甘肅臨夏伊斯蘭建筑實例為依據,以回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民族文化特征為主線,著眼于伊斯蘭建筑空間形態、民居文化的內涵分析和研究。
關鍵詞:伊斯蘭;建筑;裝飾;民族文化
回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數量眾多、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西北地區是回族穆斯林的主要聚居區之一。由于甘肅處于特殊的區域位置,在此地的回族穆斯林傳統民居既帶有與漢族、藏族等其他民族居住文化融合的特征,同時由于回族是一個全民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其傳統民居又具有其民族、宗教文化特色。西北伊斯蘭建筑裝飾在形式、內容、布置和色彩上都表現出濃厚的伊斯蘭教與阿拉伯的特點,在建筑和裝飾材料應用上融匯了以中原漢族為主的“晉陜”建筑傳統,集兩種文化之大成于一體。
1 概述
富有伊斯蘭和地方民族特色的清真寺、拱北等建筑類型、建筑風格的演變,展示伊斯蘭建筑莊重、雄偉、雅致的藝術風格,領略伊斯蘭建筑藝術博覽園的風采。
清真寺,也稱禮拜寺,系阿拉伯語“麥斯吉德”(即叩拜之處)意譯。是伊斯蘭教穆斯林禮拜的地方,阿拉伯語詞根為“拜倒”的意思,因為穆斯林禮拜時需要面向圣城麥加拜倒叩拜。“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們應當祈禱真主,不要祈禱任何物”《古蘭經》。
清真寺是伊斯蘭建筑的主要形制之一。是穆斯林舉行禮拜等宗教功課、舉辦宗教教育和宣教等活動的中心場所。其建筑由禮拜大殿、宣禮塔(邦克樓)、誦經堂和水房等構成。清真寺的主體建筑是禮拜大殿,座西朝東。大殿正面西墻中心有窯龕,窯龕左側有階梯形帶扶手的講壇,大殿內多鋪地板和禮拜毯。清真寺在穆斯林心目中具有崇高、神圣的地位,成為伊斯蘭文化的象征。
拱北是中國伊斯蘭教先賢陵墓建筑稱謂。阿拉伯語音譯,原意為拱形建筑物或圓拱形墓亭。專指蘇菲派在其篩海、圣裔、先賢墳墓上建造的圓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謁。在中國主要指蘇菲學派的著名傳教士和各門宦的始祖、道祖、先賢等陵墓的建筑。
2 臨夏清真寺建筑風格
臨夏清真寺建筑風格大致可分為三類:中國傳統式、阿拉伯式和中阿合璧式。
(1)中國傳統式清真寺,自唐代伊斯蘭教傳入中國,也隨之傳入了伊斯蘭清真寺建筑,中國的建筑匠師們經過若干世紀吸收融化,及至明代已經創造出比較成熟的中國風格,中式傳統清真寺建筑有著強烈東方色彩,強調中軸對稱,規整布置,多采用四合院式。建筑特點突出主體,表現在禮拜大殿、邦克樓和大門等主體建筑上。禮拜大殿一般為大木起背式,由前卷棚、殿身、后窯殿三部分組成,用“勾連搭”形式連在一起,形成一座完整統一而又立體的大型建筑。有的清真寺門內正面有木制或石制牌坊,有的大門上套建數層亭臺式邦克樓,以木結構或水泥仿古結構為主,多為六至七層;底座為四方形,上層多為六邊形,頂部為蘑菇頭飛檐翹角式。寺門多采用中國寺廟式大門,一般為木制或水泥結構,三間五檁,屋頂為硬山式筒瓦,或歇山式琉璃瓦,帶八字墻及斗拱。清真寺裝飾具有中國民族特點,主要表現在梁柱的彩繪雕刻及圣龕的處理上。
(2)阿拉伯風格清真寺為穹頂式建筑,大殿屋頂正中是一座渾厚飽滿的綠色或白色穹頂,四角多有尖塔或小穹頂,穹頂和尖塔頂上均有寶瓶和新月標志。邦克樓多與大門套建,也為尖塔式或穹頂式。殿堂裝飾追求淡雅素潔,雕塑、彩畫較少,注重建筑整體色彩;多用新型建筑材料,具有強烈的時代感。
(3)中阿合璧式清真寺建筑將中國古典式和阿拉伯穹頂式兩種風格融于一體,古樸高雅,別具特色。這類風格的建筑主要體現在清真寺禮拜大殿或邦克樓的建筑上。大殿主體一般為阿拉伯式,在外部正面及兩側面又套建古典式的卷棚,與整體建筑渾然一體。邦克樓底層為阿拉伯式,頂層為中國古典亭式。
3 臨夏拱北建筑風格
拱北建筑大多數為殿堂式風格。拱北墓廬由墓亭、拱子組成。墓亭多為磚木結構,有三層八卦、二層六卦、一層四卦。一層多有磚雕,內容主要以梅花、菊花、荷花、牡丹、松樹、竹子、石榴、桃、葡萄等花草樹木為主,還有花瓶、香爐、經文等。二層、三層大多為木制結構,飛檐翹角,用木雕和彩繪,圖案有桃、荷、牡丹、菊、經文、寶劍、香爐、湯瓶等。墓亭頂部有寶瓶。墓亭里面是拱子,拱子由磚砌或石制的長方形底座和圓柱式石拱組成。臨夏主要的拱北有大拱北、華寺拱北、國拱北等。
4 臨夏穆斯林民居建筑風格
臨夏民居以臨夏市八坊回族聚居區為代表,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和以商業流通、手工業者、餐飲業為主要謀生手段,回族穆斯林不同于其他民族的生活特征,決定了臨夏回族穆斯林傳統民居社區的選址及布局特征;以清真寺為中心,大都一家一院,房屋多坐北向南,一門兩窗。傳統的北方四合院,民居中最講究的是堂屋,稱為“上房”,一般有三間,坐北朝南,以土坯或磚砌墻,木材做屋架,屋頂多覆以小青瓦或大紅瓦。屋頂為單流水式或兩流水式,屋檐有飛椽。設有火炕,屋中多掛中文、阿文中堂字畫。穆斯林庭院內干凈、整潔、樸素,喜種花養鳥。
5 伊斯蘭建筑裝飾
5.1 磚雕
磚,灰色中性的顏色和軟硬適中的材質,這種色彩格調和磚雕本身所表現出的精神氣質相吻合,所以從物質基礎和審美需求看,在西北黃土高原石材稀缺或開采加工難度大,運輸成本高等因素下,磚雕成為建筑外裝飾最好或唯一的選擇。為了不使清真寺過于廟堂化,以區別于佛道建筑,在建筑裝飾中比較注重小品建筑的點綴尤其是各種木石牌坊和磚雕的大量使用,有時雖然顯得繁復,但卻采用中國傳統建筑形式,以顯示尊貴。所有的磚雕和木雕雖然全是中國的傳統風格,但與清真寺內的宗教、民族特征卻結合得十分和諧完美。
清真寺、拱北的磚雕多見于照壁、墻壁、大門等處,在特制的青磚上用镩刀、平刀、斜刀等工具,刻出各種花卉、鳥蟲、翠竹、勁松、葡萄以及阿拉伯書法、圖紋等,形象生動,立體感強,民族氣息和鄉土氣息濃厚。在發展過程中,臨夏磚雕吸收了木雕、石雕、玉雕等雕刻藝術的手法,同時注意將傳統中國畫、漢字書法、印章、詩文、阿語書法的藝術表達形式與磚雕手法融會貫通起來,形成多元性的藝術特征,既保留著特有材料所呈現的質樸和簡約,又呈現出多樣化的藝術特征。東公館和清真北寺的磚雕堪稱精品。
5.2 木雕
木雕在伊斯蘭建筑中較為常見。木材原料選用質地細密堅韌且不易變形的樹種,如松木、樟木、柏木、紅木等。木雕技法多樣,有圓雕、浮雕、鏤雕、陰雕、雙面雕等,雕刻時可諸技法并用。木雕多表現在建筑物插梁、飛椽、墊板、梁椽、斗拱、隔扇、門窗、裙板、隔心等處。
5.3 彩繪
伊斯蘭建筑常用彩繪進行裝飾。清真寺、拱北、民居的彩繪主要在梁枋、柱頭、窗欞、門扇、雀替、斗拱、墻壁、天花、角梁、椽子、欄桿等建筑構件上,以梁枋部位為主。彩繪的主要作用在于美化和保護,顏色以藍、綠、黃、白為主。傳統中式清真寺的彩繪圖案精美,色彩雅致,栩栩如生。
隨著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置身于強勢的儒家文化中的回族大量吸收中國傳統藝術中的視覺元素,在建筑裝飾中大量出現龍鳳、麒麟、佛教中的吉祥八寶、道教中的暗八仙、傳統的吉祥圖案等。以傳統儒家文化為代表的中華文化和伊斯蘭雙文化的影響反映在建筑裝飾中形成兩種文化既融合交流又規范制約,既對立排斥又欣賞交融,最終形成了臨夏伊斯蘭建筑藝術既小異于中國傳統藝術又大同于中國傳統藝術的文化標簽。
作者簡介:馬牧群(1968—),男,甘肅臨夏人,副教授,蘭州工業學院,主要研究方向:藝術設計、裝飾裝潢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