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縱觀中國流行歌曲的發展,走過了崎嶇坎坷的道路。隨著新媒體的誕生,中國流行音樂面臨機遇同時也面對更大的挑戰,本文通過縱向和橫向研究媒體環境下的中國流行音樂發展脈絡,分析新媒體環境下中國流行音樂的現狀,同時探討在新媒體這一雙刃劍下未來中國流行音樂發展的可行之路。
關鍵詞:新媒體;流行歌曲;網絡
縱觀流行音樂發展的脈絡,其發展、變革與媒體環境的變遷有著天然的聯系。文化工業的技術發展為流行音樂的制作、傳播載體等硬件方面提供了基礎,如從黑膠唱片、磁帶、CD 到MP3;而大眾傳播技術的發展則為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不斷地構建全新平臺,無論是報紙、雜志、電臺、電視還是以互聯網、手機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無不為大眾與流行音樂的親密接觸搭建了橋梁。
新媒體形式下,給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了空前的影響。其以傳播覆蓋面廣、獲取便捷廉價、互動性強、受眾以及傳者都可為一般大眾等特點,極大地擴大了流行音樂傳播的范圍,促使大眾成為傳播的主體,并通過新媒體行使新的權利。另一方面,相對于當年收藏磁帶、唱片而言,通過新媒體獲得的內容更加新鮮、快速,且價格低廉,對以往通過握有版權而進行唱片復制和銷售為經營形態的傳統唱片業發展帶來了致命威脅,而這也為流行音樂發展的品質保障帶來了負面的效應。在新媒體大潮來襲的環境下,我們將探討如何為中國流行音樂構建一個適合其健康發展的環境,形成有利于長遠發展的流行音樂生態鏈。
1 新媒體的盛行促成中國流行音樂發展進入拐點
1.1 新媒體促成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黑膠唱片作為一種聲音和音樂的載體幾乎占據了整個20世紀,直到20世紀80年代CD誕生,音樂產業開始進入數字革命。隨著數字存儲和音樂播放的不斷轉變,90年代,MP3這種虛擬的存儲新形式也應運而生。技術的革新所帶來的數字化渠道,為新媒體的誕生與發展提供了可能。
1995年,音樂人雪村創作了《東北人都是活雷鋒》,當時并沒有任何唱片公司對該作品有合作的意向。2001年,熟悉互聯網技術的雪村將這首歌放在了網上,廣泛流行。2003年,網絡歌曲的影響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巔峰,《老鼠愛大米》、《丁香花》、《兩只蝴蝶》等作品紛紛通過互聯網開始迅速傳播,并且在最短的時間內紅遍大江南北,有志于進入流行音樂行業的新人無須再通過唱片公司,春節聯歡晚會,青年歌手大獎賽等傳統途徑,只要選擇互聯網就有機會傳播自己的新歌。“藝術家的唱片通過網絡發行,不經過唱片公司而直接抵達聽眾,這個通常被稱為新媒體的‘去中介環節化’過程,已經產生出很多創新性的結果。”[2]
作為新事物的新媒體憑借其廉價性、共享性和互動性促成了流行音樂傳播革命性的轉變。一方面大眾可以便捷、廉價地接觸到流行音樂,同時網絡平臺也使得大眾直接成為流行音樂作品的創作者和傳播者。另一方面大眾還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的流行音樂排行榜快速地獲取時下最受歡迎的流行音樂,為流行音樂的廣泛傳播搭建了新型且無限廣闊的傳播平臺,促成流行音樂的多元化發展。
1.2 新媒體的崛起對傳統唱片業的沖擊
在互聯網普及之前,盜版對正版唱片的銷量市場有很大的擠壓。進入新世紀之后,隨著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其用戶數量急劇上升,通過互聯網和無線網絡下載音樂變得更加普遍和便捷。2006年開始,傳統唱片公司強烈感受到新媒體對國內唱片銷量的嚴重威脅,甚至盜版商都能感受到互聯網的強烈沖擊,傳統盜版所具有的優勢包括容量、速度、價格等,都無法與互聯網相比。流行音樂的載體與傳播方式都發生了質變。由于針對新媒體環境的法律沒有及時健全,互聯網及無線網絡得以在幾乎沒有監管的環境下免費使用音樂,給傳統唱片行業帶來了致命的打擊。
2 新媒體環境下,未來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的探索
2.1 加大針對新媒體渠道的知識產權保護
目前中國音樂產業鏈條中大部分環節都是在免費或者半免費地使用音樂產品,如互聯網和無線網絡免費下載、卡拉OK、公共場所的播放、廣播電視播放等等。
國外新媒體下音樂傳播則有值得借鑒之處。例如日本,在音樂產業方面有很規范的行業環境,不管是互聯網與手機、演出市場、卡拉OK市場都有相對健全的法律進行規范,并有專門的協會進行嚴格的管理和執行。日本很早就已實現了手機的支付方式,消費者通過手機錢包付費就可以獲得一個唱片的數據包。而在歐美地區,例如蘋果的iTunes,一首歌下載收費99美分,一張專輯9.9美元他們通過建立通暢和完善的渠道,最終能實現用戶付費的分成能回報到音樂人的手上。
盡管在短時間內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和健全的產業鏈并不現實,但音樂產業迫切需要國家版權局等官方機構拿出行之有效的方法來保護版權。只有對創作利益的根本保護,流行音樂及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之路才能走得更遠。而通過微支付、互聯網和對版權方版權體系的保護和分發,才有望形成這個產業最大的盈收。
2.2 建立音樂產業鏈多贏模式
新媒體環境下,產業鏈條中的運營商、SP、唱片公司、音樂人以及內容供應商已開始共謀前景,逐步實現資源的合作和共享,其運行的理念和模式初步具備了資源整合的雛形。近十年來數字音樂產業在中國有了很大的發展,首先表現在中國移動的彩鈴利潤榜上。通訊行業運營商利用數字音樂獲得了巨大的利潤,但音樂產業卻并未在其中得到合理的回報。因此,音樂產業鏈條要形成良性循環,真正促進流行音樂產業長足發展,產業鏈條的合作模式和分成模式都要順勢調整,從而真正實現多贏。
2.3 營造流行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軟環境
營造有利于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的軟環境,就應該在知識產權保護、原創音樂發展、財政資金扶持、重大項目規劃用地保障、高端人才的培育、引進和使用等方面予以支持,形成全社會支持文化產業發展的氛圍。2008年,前華納唱片中國區總裁許曉峰在深圳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深圳大梅沙海濱成立梅沙音樂基地,吸引了一批唱片廠牌陸續在基地設立工作室。目前,唱片制作、數字營銷、音樂現場活動、唱片發行等產業鏈條已在基地初具規模,沙灘音樂節也在國內具有一定影響,并已于日前成功升級為國家音樂產業基地。未來可在全國范圍內推廣具有借鑒性音樂產業基地建設,從而在全國范圍內形成適應流行音樂產業發展的模式與產業鏈。
3 結束語
要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前提。在新媒體環境下,我國的流行音樂雖然有所發展,但還存在產業鏈條不完善、知識產權等政策法規不夠健全、人才的培育與儲備不足等問題。在三網融合大背景下,唯有全力推進音樂的產業化進程,打通數字音樂的傳輸通路,尋求音樂產品的增值途徑,同時大力加強音樂作品的知識產權保護,保護音樂人的原創積極性,建立流行音樂成果的保護和服務體系,營造有利于音樂產業發展的軟環境,方為流行音樂長足發展的可行之路。
參考文獻:
[1] 金兆鈞.中國內地流行音樂發展概況[J].音樂生活報,2003(02).
[2] 梁茂春.對中國流行音樂歷史的思考[J].人民音樂,1988(07).
[3] 王光祈.中國音樂史[M].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 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
[5] 何曉兵.中國大陸音樂電視歌曲的成因[J].人民音樂,20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