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花兒是流行于大西北部分地區的一種原生態民歌。目前,對“花兒”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河州花兒”,另一類是“洮岷花兒”。“洮岷花兒”又分為南、北兩路。南路以岷縣的二郎山為代表,常被稱為“岷州花兒”主要曲調有“啊嘔令”,北路以甘肅民樂的蓮花山為代表,主要調令有“蓮花山令”。本文的研究聚焦于“岷州花兒”,通過參考資料和實地調查,以音樂本體為基點,運用音樂形態對它的“幽深綿長”的演唱風格、音樂屬性、音樂形成等展開了解。接著,論文對“岷州花兒”特別是“二郎山花兒會”的文化空間生成的歷史現狀、意義以及在當前的文化背景下的發展進行整體性研究。
關鍵詞:啊嘔令;演唱風格;文化空間;花兒盛會
1 “岷州花兒”的音樂特點、演唱風格
1.1 西北花兒
花兒是一種奇特的文化現象,它既是歷史的產物,也是民族的結晶,更是語言融合的杰作。花兒屬于民歌中的山歌體,在西北地區廣為流行,它歷史悠久傳唱民族眾多,流傳地域遼闊,既富有民族情趣,又充滿浪漫的音樂情調。花兒作為本土文化,現在正在形成一個很大的“文化圈”產生著強大的文化聯絡作用。花兒形成的地方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匯集的地方,民族之間的戰爭、變遷,民眾間的融合等情況十分頻繁和復雜。
1.2 岷州花兒
“岷州花兒”的花兒語言是以洮河流域廣大地區的方言為基礎,多為廣大群眾在日常生活中運用的,只有當地的人才了解其真是內涵的語言,唱花兒并不能提起想好詞,而是看見什么,聽到對方唱什么時,才能隨機應變,現場創作,而且每句都要相互對稱,相互關聯,相互押韻,對歌時如果對方上句有幾個詞,以作為結尾韻,答對者必須以同樣的詞數,以同樣的押韻對出。
岷州花兒的演唱基本都用假聲演唱,較為原始的、原生態音樂的演唱風格,旋律高亢嘹亮,婉轉動人,只有大山的境界才能表達出那種遠古的野味。花兒的調式基本以五聲調式為主,上、下樂句基本相似重復出現的形式為曲式結構,演唱時還有那悠長的拖腔和頻繁的顫音、滑音等特色,給人的感覺是大山與高原才會有的。
2 岷州花兒“啊嘔令”的音樂屬性
岷州花兒在岷縣當地也稱“南路花兒”一般稱“啊嘔令”,因為在唱花兒時先要拉一聲高亢的“啊嘔蓮兒”的緣故。在聽覺上“啊嘔令”所具有的原始古樸的特質能給人造成很大的沖擊,曲調極為高亢,音域一般在小字一組的d到小字二組的g,跨度為十二度,有時為十三度,完全超過了人自然語言的范圍,因此演唱者不分男女都用假聲演唱,男女同腔同調,以至于男女聲在音色上接近到難以分辨的地步,此種演唱方法稱高腔或者尖音。
“啊嘔令”在實際的演唱過程中即興很強,但都在基本的旋律框架下進行。演唱時延音、滑音、顫音三種形式交替使用,尤其是曲尾的滑音與顫音采取了同音顫動,一拍下滑的形式,予以模糊與游移的特點。
3 岷州花兒的現狀和發展
近年來,岷縣縣委、縣政府把辦好一年一度的花兒會同發展經濟、活躍商貿、招商引資、宣傳岷縣結合起來。一種文化的傳承除了民族心理等因素以外,“國家在場”發揮著巨大效能,并轉化成傳統的變遷與創造的力量,花兒演唱活動被視為地方區域文化特色加以維護以及重視發揮它對地方經濟的促進作用,這樣便產生了新傳統,即花兒會期間的花兒演唱比賽形式作為新的慣例固定下來。另一方面,國家的維護,使花兒的演唱者納入了社會評價系而在社會文藝結構中獲得一席之地,從而使岷州花兒的保存和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階段。
我們流行花兒、傳唱花兒,花兒賽場會也培養了一大批的花兒歌手。岷州花兒歌手是作為民俗事項的傳承者而存在的,他們傳承著花兒、編唱著花兒、甚至操縱著民俗并創建新的民俗。作為花兒的文化傳承者,對岷州花兒歌手及其創作的研究或許將揭示一種民俗文化民間藝術正在或將要以何種方式存續下去。岷州花兒歌手大多數屬于一般性俗民歌手,他們認為好的花兒把式的標準之一是“詞編的好”,另外應該“嗓子高”。在一年一年的花兒賽場會中,有一批批的花兒歌手脫穎而出。
2004年3月,岷縣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聯合國民歌考察采錄基地。2004年4月,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授予中國花兒之鄉榮譽稱號,岷縣成為甘肅省首個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的中國民間藝術之鄉。2004年6月,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北京辦事處文化項目官員、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省文聯授予岷縣“聯合國民歌考察采錄基地”、“中國花兒之鄉”,被確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保護項目。
美的事物引起人們的喜悅雖然離不開一定的感性形式,但是這種喜悅的根源并不在于感性形式的本身,研究美的本質就是要探索是什么因素決定這些感性形式成為美的。岷州花兒這一藝術形式之所以代代相傳、家喻戶曉,不僅因為它與生俱來的“民間性”,而且也靠著構成它的美學元素扎根于廣大人民群眾的心中,他是人民群眾表達喜、怒、哀、樂、情的藝術載體。作為岷縣的口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花兒資源極其豐富,蘊藏量很大,不受時間的間隔和歷史演變的制約,可供整理、搜集、挖掘、考察、研究、升華的“美的因子”還很多。本文對“岷州花兒”歷史發展及特點進行的粗淺的、輪廓性的探索還遠遠不能揭示這一民間藝術的美的本質所在,如何在以后的研究中運用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法和歷史與邏輯相統一的方法進行更深入細致的探討,這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參考文獻:
[1] 宋志賢.甘肅岷縣民俗文化叢書(第一版)[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3.
[2] 宋志賢.岷縣民俗研究文選(第一版)[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4.
[3] 宋志賢.洮岷花兒流源初探(第一版)[M].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出版,2004.
[4] 李磷.疊藏河(第一版)[M].岷縣文學藝術協出版,2005.
[5] 李磷.中國花兒的文化定位(第一版)[M].岷縣文學藝術協出版,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