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文章從傳統民間文化中的昭穆之制、男女有別、活動習俗與禁忌等方面進行了分析與總結,闡述了民間文化對關中傳統民居的影響。本題的研究旨在能對更好的了解關中傳統民居及其保護和建設方面有些積極地借鑒作用和指導意義。
關鍵詞:關中地區;民間文化;傳統民居;影響
意大利建筑理論學家賽維曾說:“含義最完美的建筑藝術,是一種具有多種決定因素的歷史,它傳達歷史建筑,幾乎囊括了人類所關注事物的全部。”[1]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研究關中地區的民居建筑,等于從另一個角度去解讀關中的傳統民間文化,二者之間有著相互依存、相輔相成的關系。關中傳統民居建筑,不僅是關中人生活方式的物化,更是他們演繹人生的重要舞臺。但隨著時代的不斷變遷,關中地區的原生態傳統民居建筑環境正在遭受著大量破壞。因此,在關中民居日益遭受破壞的今天,通過研究傳統民間文化對其的影響,對關中民居今后的可持續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1 昭穆之制對關中傳統民居的影響
昭穆是古代的宗法制度,建宗廟時,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交替遞為昭穆,左為昭,右為穆。不僅宗廟,祭祀時子孫也按此種規定排列行禮,譬如,祖父站左邊、父親就站右邊、孫子再站左邊,這樣以此類推。昭穆之制、可以區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由此看來,古代以左為尊位之稱,而在地理方位上以東為左,以東為上。在傳統民居建筑中表現的也十分明顯。在舊時,房屋的位置、開間、高度也是有等級的。
在關中傳統民居中,院落內部空間分布具有嚴格的等級劃分。前院的空間等級最低,越向內,空間等級越高,內院或位于主軸線上的最后一進通常為最重要的院落。家庭成員按照輩份、年紀、長幼親疏關系的遠近而居住于不同建筑和位置。在大型民居中,主軸線上居住的是嫡系長房,主軸線兩側居住其他嫡系親屬,支系和旁系只能居住在離主軸線最遠的位置。
正房為整個院落中最重要的房間,正房當心間為最尊貴的位置,是整個院落的核心,一般擺放祖宗靈位并兼作家庭議事廳堂。正房兩側次間為家中最為年長者居住;正房兩側廈房晚輩按照左尊右卑的昭穆之制分居兩側。這種中軸對稱、規整嚴謹的平面布局,從空間形態上強調了“尊卑有序”、“男女有別”的傳統等級思想。
在舊時,除房屋自身有嚴格的等級劃分,與周邊房屋的高度也是等級的一種象征。一個村落里,民居住房的高度應是大致相等的。尤其是相鄰的兩戶人家,如果誰后建住宅,而屋脊高度又超過了原有一家的屋脊高度,那么就是對鄰居的蔑視,這樣就會引起爭執,甚至械斗。所以一個村落中,除了有權勢的人家外,普通人家住宅的高度大致是相等的。關中民居的這種處理手法,在居民普遍心理平衡的前提下,還考慮到了每家都能保持昭穆之制。
2 男女授受不親對于民居的影響
在關中傳統民居的平面布置上,大致劃分出了男性空間和女性空間。這樣,男女各自有活動領域,客人來訪時,不會感到尷尬。
當然,在舊時,窮人連住房都成問題,根本不可能考慮以上這些問題。另外窮人家也沒有什么高貴的客人,也用不著為客人專門預備出空間。所以,越是富有人家的住宅,這種男性女性空間分開的設計越完備。
最常見的是道路的區分,主人、客人、傭人都有不同的道路。像關中旬邑的唐家大院、三原孟店的周家大院等,傭人出入都走中軸線兩側的偏門。主人和客人都是出入正門,這樣有堂而皇之、浩然正氣之感。高門檻是關中一帶大戶人家住宅的標志之一,門檻高象征地位高。
主人和客人所行路線的不同之處在于屏風門,屏風門是大部分地區都設置的一種儀門。比如關中的唐家大院,周家大院等,屏風門都是設置在垂花門內,垂花門是兩層的,外面一層是普通的雙扇門,而里面一層是屏風門,兩層門相距兩米左右分別設置。(如圖1)
屏風門的作用是,在平日擋住外人的視線。屏風門都是設置在中軸線上的,當大門或垂花門打開時,民居院內的情況被屏風門擋住,院外的人看不到院內的活動。而重要的客人來時,打開屏風門,貴客可以直接出入,不必像主人平日那樣,行走時都繞道從屏風門的兩側出入,以表示對貴客的尊敬。屏風門還有其特殊情況的使用,那就是婚喪嫁娶時,打開屏風門,花轎或棺槨可以直接出入。
進入屏風門以后,就是民居的前部中心院落,過去的大戶人家,都設有重重院落,婦女住在后面。后院與前院之間設置中門,中門就是男性空間與女性空間之間的重要通道,因此舊時的大戶人家對于出入中門都有嚴格的規定。明代的許相卿在家訓《許云村貽謀》中多次談到入中門的問題:“男孩到十歲,就不要再讓他在內房過夜;女孩滿七歲后,就不要出中門……婦女必須每天守在閨門之內,到老都不能逾出內門一步……奴仆婢女最愛傳言,她們每天出入內門,如果年滿十三歲,就要換上年少的[2]。”從這些家訓上來看,“男女有別”對關中傳統民居中大宅的平面布局影響極大。
3 禁忌對于民居的影響
禁忌始于原始社會,隨著民俗的發展,禁忌越來越多,越來越復雜。對于民居的建造,關中一帶就有許多禁忌。
關中地區十分重視住宅建設,常常將其與自身發達、禍福災荒、天意神靈聯系在一起。選宅基注重風水地氣,要請風水先生找“寶地”,使用探桿探測地下以免建在墓穴之上。講究房屋朝向,要擇吉日而建。取材、挖基、上梁、落成,均有一定的時間和程序。尤其上梁,是最為看重的,禮儀繁雜,講究頗多。上梁前要焚香燒紙,燃放鞭炮以示慶賀,同時邀請姜子牙神坐鎮梁上。上屋梁時,掌墨師與大徒弟手拿斧頭、鑿子,分站在屋梁的兩頭,又念念有詞。上梁時喜歡放一枚“乾隆通寶”或“康熙通寶”,壓在梁下,取意康熙和乾隆兩朝平安祥和,希望主人也能一生平安(如圖2)。同時要防止木工在豎柱上梁時將頭發、紙人、木人等藏匿在梁上柱頭,據說藏這些祟物,房屋建成后就會出現種種怪異現象,住不安寧。雖說這些都有迷信的色彩,但對人在心理方面有很大影響,對主人的行為也頗有影響。
民居中的廳房正屋講究坐北朝南,其次是坐西向東,以便采光取暖,關中民居中有關的諺語反映了房屋的擇向,如:“子孫有福,留得朝南屋”;“東北房,冬暖夏涼;西南房凍死鬼閻王”;“有錢不住東南房,冬不暖來夏不涼。”院內的房屋多取奇數三五間,因為奇數象征陰陽中的陽。關中地區講究和富裕的人家,大門砌門樓,入大門或院中央有“福照壁”,用磚或土坯砌成,借以防止“脈氣”外流。屋頂有磚塑脊獸,借以鎮妖避邪。院內忌栽桑樹,因為桑和喪同音,不吉利。[3]
4 活動習俗對于民居空間的影響
民居的活動習俗對于民居空間的影響是十分直接的。在關中三原的周家大院,位于第一進院落盡端,正房與街房中間的廳房,因“廳”與“停”同音,所以由女兒住在廳房周邊,“有不長久之意,意思是暫停在這里,將來是要嫁人的”。[4]廳房為招待客人,婚、喪、嫁、娶等各種儀式舉辦場所,所以在設計時門窗可全部打開拆下,當舉行儀式時,形成一個暢廳,直接與院落相結合,以便使用。
關中一帶的大宅,正房一般多建為二層樓式,一層多為我國傳統的一明兩暗的布局,明間供家庭成員聚集、會客、起居及慶典之用,兩邊次間房間是主人及長輩的住房,或者一側為主人臥室,另一側為書房或會客室,二層層高較低,僅作為放置雜物的閣樓。
而大多數傳統農村住宅的內部空間是供人坐臥的,人們用炕替代床,成為最基本的休息場所。尤其在冬季氣候寒冷,火炕更是每一個家庭所必須的。農閑時除了睡覺以外,吃飯、喝水、聊天都圍坐在炕桌邊進行,形成了一種“火炕民俗”。(如圖3)
民居與民俗的結合,使空間也產生了涵義。在關中農村的傳統生活中,鄉民們逢年過節和廟會時都要到寺廟求神拜佛,但更多的宗教活動都是在其居住建筑內進行,如在家里正房廳內供奉菩薩、大門口設土地神龕、廚房供灶神小型泥塑神像等,每日早起給菩薩上香,每月初一、十五祭土地,臘月二十三祭灶神。為了進行這些日常的宗教活動,傳統民居建筑中便形成了為其專門服務的空間,有的時候可能只是一個角落。即使到了今天這些傳統文化習俗在關中一些地區仍然影響著新建住宅。
5 結束語
傳統民間文化與關中民居的發展、演變有著緊密的聯系。因此,對于關中傳統民居的研究不能僅停留在建筑的外觀造型上,而應該挖掘出文化對建筑本身的影響,尤其是來自廣大勞動人民中的民間文化對其起到的重要作用,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關中傳統民居,對于民居的保護和建筑創作都有著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Amos Rapport.住屋形式與文化[M].張玫玫,譯.臺北:PrenticehallINC鏡與象出版社,2000.
[2] 楊瓊.白話二十四孝圖說[M].北京:中國致公出版社,1994:4,243.
[3] 佚名.關中人蓋房習俗.http:∥www.chinashaanxi.cn/article/ae/6255.html 2008.12.1.
[4] 武聯,霍小平.淺析陜西關中構架民居文化[J].西北建筑工程學院學報,1999(03):47,49,53.
作者簡介:祁萌(1983—),女,河南駐馬店人,河南工程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師,設計藝術學碩士,助教,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教學研究。